猫咪百科

猫咪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猫咪百科 >

“像开奶茶店一样开宠物医院”宠物看病为何又贵又难 量价暴跌 国内宠物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18 7


“像开奶茶店一样开宠物医院”宠物看病为何又贵又难

根据相关行业数据,2020年平)图/内国觉均每家宠物诊疗机构,只有持证的执业兽医师一名。 (视觉国内/图)

“这个时候她还在对我笑,没忍住,就扇”。掌巴一她了扇就,住了她一巴掌。”

很难。生医物宠的他是象对,”将眼前长相白净、声音温柔的年轻人和“医闹”联系在一起,方成人生中第一次对别人“动手”,对象是他的宠物医生。

2020年10月,方成将宠物猫送到上海某“网红宠物医院”就医,诊断结果是3级牙结石,需要手术洁牙。花费近6000元,猫咪却死在了手术前,院方给出的死因是麻醉过敏,但方成质疑,猫咪的死因是“麻药使用不当”以及医疗流程有误。

律师告诫方成,按照目前的民事赔偿规定,宠物被视作个人“财产”,即便胜诉,赔偿金额只等同市场上一只同类猫咪的价格,而方成的猫咪只是一只田园领养猫。

一年里,他接连向监管部门投诉、向纪委举报、向法院上诉。2021年11月,双方最终和解,医院向其赔偿包括诊疗费在内的数万元,方成也与上述主治医生和解。

“为什么宠物医院收费那么贵?”“宠物医院要怎么选?”“事故维权怎么这么难?”类似人类医院的问题,宠物医院一个不缺,成因却截然不同。

目前市场上不缺宠物医院,但兽医数量严重不足。根据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由三十余个市级行业协会组成)发布的《2020国内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的数据,截至2020年8月,国内宠物诊疗机构数量达到2.3万家。但宠物医院的执业兽医师只有不到3万人,平均医疗水准堪忧。也就是说,平均一家宠物诊疗机构,只有执业兽医师一名。

近年来资本大举注入后,街边的“夫妻老婆店”也逐步被连锁医院替代。多位受访兽医谈到,目前个人工资与每月“开单量”挂钩,每家医院最主要的考核目标就是营业额,“进来一个客户,就背上了一个指标”,过度医疗问题实难避免。

连锁化管理下,宠物医院这一具备高技术含量的行业正逐步向服务业靠拢。更何况对宠物医院这样的新兴行业,现行法律、规章,对医院、兽医执业的流程、操作等几乎没有标准,发生医疗事故后,维权常常遭遇难以取证、无法可依的尴尬。

“(现在)这个行业除了钱,什么都缺。”一位受访兽医这样形容。

“麻醉过敏”致死?

方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初选择这家医院,是因为它出现在一部网红纪录片《宠物医院》中。“身边养宠物的朋友几乎都看过这部片子。”该片自2019年播放以来,连续播出三季,仅B站上的点击量就已将近1.1亿。

猫咪最初的症状是皮肤过敏,主治医生建议做过敏原筛查,价格是2400元。随后医生提出,猫咪的牙结石很严重。牙结石是诱发宠物牙龈炎、口炎的原因之一,严重者还可能引发败血症。

方成同意了洗牙手术。送医不到半天,“医院电话通知我,我的猫不行了,让我来见最后一面”。

来到医院,主治医生却面带笑容地向他宣布猫咪已经死亡,死因是麻醉过敏。“对方轻描淡写的语气好像是在说‘猫咪已经没事了’,下意识就打了她。”方成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代价,医院选择报警,医院院长提醒方成,验伤达到一级轻伤的,就可以提请刑拘。

方成回家后翻出猫咪5个月前在美国的就诊记录,当时他还在美国留学,美国医院病例上写着“轻微牙结石,等级为0到1级(最高4级)”,对猫咪健康几乎没有影响。方成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过度消费了。

方成报了警,并坚持要求调取猫咪的就诊记录、麻醉录像。院方给了一份近3小时的监控视频,中间出现几十次跳帧,方成怀疑视频经过剪辑,无法显示完整的麻醉过程。

视频不全,也无处验尸,方成只能从病例入手。对于麻醉过敏的概率,他咨询了多位兽医,得到的答复都是“有可能,但概率非常低”,在医生的指导下,他自查了美国兽医协会关于小动物麻醉计量、程序的文件,来对比自家猫咪的用药情况。

根据诊疗记录,医院给猫咪用了三种麻醉类药物,第一种镇静药多咪静原是肌肉注射药,被医院错误地用作静脉注射,第二种舒泰疑似使用过量,第三种麻醉逆转剂咹啶醒只能狗用,却给了猫用。录像中显示,猫咪自麻醉后无专人监护,以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

律师告诉他,这些都只能在法庭上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国内兽医协会的文件,与犬猫麻醉相关的行业标准只有两条,《犬猫硬膜外麻醉技术规范》《犬猫麻醉记录单书写指南》,显示仍在报批、起草阶段。

不久后,另一位有相似经历的宠物主人找到方成,他才得知,这是这家医院5天内发生的第二起麻醉过敏事故,来往信件中,该院院长始终拒绝承认在医疗诊断和程序上存在过失。

因该医院和一家国有研究机构有承包合作关系,方成向上海市纪委写举报信,质疑该医院的资质能力。

一年来,方成和有类似经历的数位宠物主人不断投诉、举报,终于在10月得到纪委回复,有关负责人称,医院未经同意就使用研究机构的招牌属于违规,合同到期后,未来将终止二者的合作。

2021年6月,一家宠物医院正在给宠物检查身体。如今宠物体检、治疗,价格动辄数千元。 (视觉国内/图)

开医院要“背靠大树”

方成打开大众点评App,该医院评分仍在4星以上(满分5星)。

《上海法治报》近日报道,上海某宠物兔经宠物医院治疗后死亡,其主人质疑医院渎职以及过度医疗,在大众点评App打了“差评”,因为稍显激烈的言语,就被医院以名誉侵权为由告上法庭。

以服务业为主的评价体系似乎并不适用于医疗机构。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2019年度国内医院排行榜》,全国排名第三的三甲医院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在大众点评APP上仅为2星,差评集中在“就医时间短”“体验差”等。惨遭2星待遇的还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该院排名全国第二。

“我们和这些点评网站都有合作,首先帮你推广,都包含在加盟费里,达到一定评论数量后,你有另外的需求,还可以续订服务。”暗访中,刘强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刘强是一家名为“派多格”宠物品牌的加盟经理。

在百度搜索“宠物医院加盟”,派多格排在首页第一。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成立于2006年,曾接受美股上市公司波奇宠物(股票代码:BQ.US)的千万美元级投资。

刘强所说的续订服务,通俗解释是“买好评”。

“自己做流量麻烦,加盟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跟对方谈,我们本来就是大牌子,跟他们有合作协议,用我们的牌子做会更便宜。”刘强解释。

怎样才能开一家宠物医院?刘强介绍,经营一家宠物医院的证件包括兽药销售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辐射安全许可证、环评批复、消防审批及其它流程,最关键的是要有“动物诊疗许可证”。

根据上海市《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医院面积必须大于200平米,具有手术台、X光机或者B超等器械医疗设备,还有至少4名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的兽医。

“上海的标准在国内是比较高的。”刘强说,“前两年上海的宠物医院开得太猛,今年审批标准抬高了”,原本满足面积大于150平方米,只要三张兽医资格,“现在都只能挂靠大型连锁了,背靠大树才好乘凉”。

刘强提出的报价是50万,包含了所有店面装修、医疗设备等硬件,总公司还会派专员指导如何开店、经营,后续每年支付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但店内所有的药品、医疗用品、宠物用品都必须从公司渠道进口,公司保证价格低于市场,同时提供兽医专业培训。

“这不是跟奶茶店加盟差不多吗?”南方周末记者询问刘强。“是差不多,但宠物医院毕竟是医疗机构,该有的证件都不能少。”根据他的经验,这样的宠物医院在上海的年营收能到200万元。

难点是如何同时招到四位兽医。刘强说,公司也有办法解决,他们和一些大型连锁诊所机构都有合作,可以一边招人、一边借人。

所谓借人,实则借证。目前国内所有毕业于动物医疗相关专业者都能报考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但并非所有人都会从事医疗工作。多余的证书会被出借给需要的诊所、医院用于开店。

农业部曾明令禁止出借证书的行为,要求一张证书只能绑定一家医院,杜绝“一证多用”的乱象。但这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借证问题,因为市场缺口太大。

前述白皮书显示,国内执业兽医师7.8万人,助理执业兽医师3.1万人,但只有约30%从事宠物医疗工作。依照全国《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具备手术能力的宠物医院需要至少3名以上执业兽医”,现有医生储备远远无法满足。

当南方周末记者表示50万价格太高后,刘强提议,放弃医院、改开宠物店,只售卖活体宠物和周边产品。“这个门槛要低很多,加盟费就18万。”

资本跑马圈地

1985年,国内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开设了一个小动物门诊部,被视作我国宠物医疗行业的起源。

2015年上市公司瑞普生物(300119.SH)投资入股瑞派宠物医院,标志着资本正式入局宠物医疗市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属知名投资机构高瓴资本。行业进入“跑马圈地”时代。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高瓴通过旗下多家投资公司,先后投资了宠颐生、高屿、天津域汇、青岛爱、芭比堂、上海安安宠物、云宠、南京艾贝尔、上海顽皮家族有限公司、宠福鑫等连锁宠物医院,大部分是100%持有。

2018年8月,高瓴将旗下近700家宠物医院和与国内知名连锁宠物品牌瑞鹏的400多家医院整合,成立“新瑞鹏”,成为国内首个“破千”门店的宠物医疗集团。

就连美容行业也想参与宠物赛道的追逐。日前,玻尿酸龙头企业华熙生物(688363.SH)宣布推出国内首款玻尿酸配方高蛋白全价粮。官方介绍,该猫粮具有一定的医用价值,坚持食用可起到滋养皮肤、顺亮毛发、改善关节、保护肠胃等多重作用。

2017年,唐倩将经营了6年的宠物诊所卖给了某头部连锁医院。她毫无留恋地清空了所有股份,庆幸自己卖在了高位,“后面的只会越来越便宜”,因为行业洗牌已经开始。

唐倩出具了一份标准合同,巨头们大多会和个体宠物医院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分三期向个体户们支付收购款,“专业兽医并不懂兼并收购里的门道,签订合同后会非常被动。”唐倩曾就职于金融行业,便充当起不少同行的顾问。

首先是控股权,有些合同是全资收购(100%),有些是控股收购(51%)。“很多人对医院有留恋,不舍得全卖,但小股东的49%股权却很可能成为烫手山芋。”因为在这些合同内,规定不能转让剩余股份,大股东将小股东绑在了一起。

而且很多个体宠物医院都属于小微企业,在税务和员工社保上可能并不规范,这些漏洞共同组成了原先利润的一部分。但收购后,大股东为了满足未来上市退出的要求,将合规的成本也分摊给小股东,这不仅影响了医院的利润和小股东的分红(净利润为负则不分红),还将上市可能产生的利益全部归于大股东(小股东没有母公司的股份)。

更“要命”的是,这些合同里规定了原先的医院采购权、装修权、财务安排等统统上缴大股东,小股东完全处于两眼一抹黑的情况,连医院真正的经营状况都搞不清。

唐倩观察,目前市面上无论是直营门店还是加盟店,都对大股东的供应链极度依赖,虽然大股东同样按比例收取利润,但巨头们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小股东支付的管理费、培训费、采购费等等。

“就像是客户养着小股东,小股东养着大股东。”唐倩形容,而这无疑让负责具体经营的小股东以及门店兽医背上更沉重的经营压力。

大多连锁医院对医生都采用“客单价”考核,给每个前来医院的宠物主人规定了隐性消费标准,“敲开医院门的瞬间,医生就背了任务,这样畸形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

“越开越亏”怪圈

宠物医院是暴利吗?程峰在这个行业已经超过十年,目前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型宠物医院,他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程峰为南方周末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型宠物医院一年的成本在200万上下,主要包括房租水电、器械医药以及人员薪酬三块。

在上海外环以内,租用一家200平米的门面价格为每月两万多,加上水电等至少要三万。

器械多是一次性投入,比如一台全新的进口X光设备(DR机)单价是20万元左右,降低成本的唯一方式是摊销到每一次检查费用中,而宠物由于寿命远短于人类,正常设备使用这块往往会入不敷出,这也解释了很多宠物主人的抱怨:为何医院存在过度医疗。

在国内,大量宠物用药来自进口,这也抬高了成本。程峰解释,一瓶成分和人用药几近相同的抗生素,采购价格可能是人用药的20倍。“宠物药品市场规模太小了,国内的兽药研发能力弱,而且考虑经济效益,会优先研发猪、牛等经济动物药品,而不是宠物。”

为了增加收入,有些宠物医院选择“铤而走险”,有南京的媒体报道,2020年10月,南京市某宠物医院将一瓶成本2000元的进口违禁麻醉药,拆分成一毫升装,并以6000元的价格出售给客户,遭到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处罚。

但最贵的还是人力。程峰透露,一名拥有执业资格、有2—3年操刀经验的兽医,每月底薪为1万—1.5万,绝大多数医院还有业绩提成,比例在10%—20%间,最终到手的月薪能有2万—3万元,医院还要为每两个执业医师配备一名助理,“那些大型连锁的医院(待遇)可能更高”。

程峰明显感到,这两年的用工成本有大幅上升,而且行业流动性很大。

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发布的《2019宠物医院发展报告》显示,国内有近60%的宠物医院,日均接诊量不到10个,近年来行业迅速扩张导致宠物诊疗机构过多。80%-90%宠物医院年营业额在300万元以下,月营业收入不超过25万元。

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大众点评网随机选择了八个上海市的商业热门区,在这八个区域的方圆3公里内,有5家以上宠物医院的区域就有四个,其余都在3家以上。

激烈的门店竞争加剧了兽医的短缺,医院只能花更高的价格雇用兽医,这又进一步推高了门店经营成本,整个行业正陷入“越开越亏”的怪圈。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伴随而来的正是一系列收费乱象。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方成、刘强、程峰、唐倩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

量价暴跌 国内宠物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

“10斤半呢!给95吧。”

“小狗没啥肉,卖不了什么钱的。”

“那就这样吧。”

——岁末,开封杨丰宠物市场,买家卖家几句讨价还价,一只泰迪犬完成转手,从被牵到秤上到被塞进“肉狗车”的铁笼,它始终一声没叫,乖乖配合着二人。

在这座规模位列全国前四的宠物市场,财联社记者看到,现今最忙碌的就数 “肉狗车”,车上铁笼里几乎塞满了大大小小遭弃养的各种宠物犬。

同一时点,千里以外的四川,一位宠物店主正为“很多时候一两天都开不了张”犯愁。她告诉财联社记者,“现在卖狗的比买狗的多”,500平米的店铺每月房租就要两万,“已经亏损半年多了”。

买家难觅、价格雪崩、弃养成风、经营困难,这是财联社记者近期采访多地宠物业者所了解到的普遍现况。受此前疫情的综合影响,养宠人群收入下滑导致需求“急冻”,叠加上游繁育环节前期盲目扩张造成的过剩,宠物市场自去年下半年陷入“深冬”。寒潮席卷着从繁育到交易到下游消费等诸多环节。资本市场上,“它经济”板块的新上市及拟上市公司虽争先恐后而来,但在现实环境的压抑下,标杆个股走势低迷疲弱。

待冬去春来,凋萎的上游市场能否随着消费提振迎来复苏?被上市公司视作战略重点的国内宠物消费是否将如预期般持续增长?猫猫狗狗的2023无疑充满着悬念,对此,不少从业者持谨慎乐观:“毕竟再差也不会比如今更差吧。”

“狗不是我养的,是从别人那儿收的”

“好好养的话,人一辈子也就能养两条狗,要养就得下决心,养到它老。如果有可能弃养,那就别买我的狗。我宁愿不赚这个钱。”在开封市新宋路上的杨丰宠物市场,一家犬舍的店主请顾客想好再买,今后万勿弃养。

虽正值岁末年初的“旺季”,但这家规模不小的店里顾客并不多,空闲下来后,店主告诉财联社记者,他之所以反复强调,就是因为“见得太多”。据这位店主观察,近期遭弃养的宠物犬数量不断增长,被市场上“肉狗车”拉走的狗比之前要多。甚至因为狗太多,肉狗的收购价也下来不少。“之前一斤是15元左右。”

记者来到一辆“肉狗车”前,正遇一个40多岁的男子前来卖狗,在他电动车上的笼子里,关着一大一小两只泰迪犬。

“现在什么价?”

“小狗9块,大狗10块。”

男子随即探身打开笼子,拽着大泰迪犬后颈,把狗拎到地上。“肉狗车”车主接过狗脖上栓的铁链,把泰迪犬牵到秤上。电子秤读数显示,它体重10.6斤。几句讨价还价后,这条泰迪犬以90元被转手。

记者询问为何要卖掉小狗,该男子称:“狗不是我养的,是从别人那儿收的。”说完就快速离开了。

在随后的半个小时里,记者看到还有人把德国牧羊犬、拉布拉多犬卖给了“肉狗车”。

据财联社记者的现场观察,杨丰宠物市场内有不止一辆“肉狗车”。车上犬只大多为品种狗,包括比特犬、金毛犬、拉布拉多犬、喜乐蒂牧羊犬、泰迪犬、比熊犬、巴哥犬等等。

对此,“肉狗车”旁的摊主称:“品种狗现在也不值钱了。以前品相一般的狗也能卖个几百一千,品相好的卖一两千、两三千;现在品相不好的卖不出去,品相好的也就卖五六百、七八百。”

“尤其是中大型犬,现在人都住小区里了,小体格的狗还好养一点,大的养着很不方便,吃的多,运动量大要遛,生了小狗要接生照顾,小狗还卖不回狗粮钱,弃养的就比较多。”摊主补充道。

前述犬舍店主也对记者分析称:“狗价比两三年前砍掉了一半左右,价格低了卖狗的更多。之前几千块买的狗,就不舍得扔,现在几百块买一条狗,养着不顺心了还转不了手,卖肉的话或许能回本几百块,弃养的人就比以前多了。”

“还有一些是狗贩子去宠物主人那里收的。原主人以为低价卖了之后,狗贩子会转手卖给其他人养,但低价狗现在也很难出手,狗贩子收过来就送上‘肉狗车’。原主人那边可能还不知道,被自己卖掉的狗最后是这样的结局。”该店主叹道。

不仅是狗在“贬值”,猫价也大幅缩水。

一个摊位的猫主人向记者报价:“布偶猫3000元一只,蓝猫(纯蓝色英国短毛猫)500一只。搁在两三年前,布偶可要一万起呢,蓝猫怎么也得两三千吧。”

记者向河南当地一家猫舍的负责人张琪核实价格,张琪称:“报价3000,一般布偶1500能成交,蓝猫报500的话现在差不多200块能买到。但前几年布偶猫价格高的时候,这种品相的猫确实能卖到一万,蓝猫价格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一两千左右。”

卖不出去的猫怎么办?张琪说:“猫还是被放生的多。”但“放”了不一定“生”,张琪告诉记者:“很多品种的猫是无法适应野外的,特别是加菲猫这种,放到野外很难存活;像矮脚猫和折耳猫都有先天疾病,更不适合野外生存;聪明一点的英短猫、暹罗猫也很难度过寒冬。有资料说,野猫能扛过冬天的也就一半,更别说这些品种的猫了。”

“现在天天晚上失眠,压力很大”

宠物需求的“急冻”,令供给端倍感寒意。

“卖狗的比买狗的多,口水说干了都没人买。”四川的宠物店主陈双告诉记者。陈双的父亲、叔叔都是兽医,前两年行业红火时,她在当地开了个大型宠物会所,面积有500平方米,投资近200万元。

“现在每天能卖一个都算生意特别好了,很多时候一两天不开张都有。前几年生意好的时候,店里的宠物一天就能卖光。”陈双感叹道。财联社记者看到,陈双店里约有30多只宠物待售,其中一大半都是宠物狗。

当地另一位店主从事宠物繁育、售卖已有十多年,他边清理着店里的宠物粪便边告诉记者:“前两年,卖条狗能赚上千元,有时我不高兴还不卖了。但 一直守在店里等着顾客来,买宠物的人还是很少。”

经济发达的苏南,宠物市场同样遭遇量价齐跌。苏州一家宠物医院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以比熊犬为例,此前大概是3000到5000元一只,现在普遍只要1000多,甚至有的宠物医院还推出了充会员送猫狗的“优惠”。

在上游繁育环节,此前的盲目扩张也加速了市场价格体系的崩塌。河南一家动物药品公司的业务经理告诉财联社记者:“早年宠物价格高是因为市场活体数量少,加之品种炒作推波助澜。但猫狗的繁育速度本身就比较快,现在繁育的多了,价格自然撑不住。”

张琪也表示,前几年新生小猫根本不愁卖,引来众多新手进入繁育行业。对个别品种如今的价格暴跌,张琪解释:“一些网红猫舍、犬舍和流量大V会每隔一两年炒作一个品种,诸如这些年的布偶、暹罗和金渐层等。一个品种的热度只能保持一两年,因为经炒作后,大量的人开始参与这个品种的繁育,初期大家争抢种公种母,价格就高。一年多后,大大小小的猫舍和宠物店都有了这样的品种,一般这时候,价格基本是断崖式下降。”

在陈双看来,其实猫狗繁育和猪周期原理有点类似。“某个品种火了,价格相对较高,市场就大量繁育,但随着市场保有量提升,价格又降了下来。”但又与猪肉消费的相对刚性不同,宠物猫狗的需求弹性更大,更易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陈双告诉记者:“每周五都有重庆的贩子过来收狗,但比以前也少了很多。我们本地市场萎缩极不景气,可能只有准一线城市以上的市场会好一些。”

“现在天天晚上失眠,压力很大。”陈双叹道,每月房租都要两万,加上人工水电等成本,她已经亏损半年多了。

“(品牌狗粮)拿到货也不好卖”

阵阵寒潮,已由宠物交易市场传导到了下游的宠物消费,特别是线下消费环节。

开封杨丰宠物市场附近,多家宠物食品用品店的店主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自从宠物价格下跌后,他们的生意便明显不如以前了。

就此现象,开封当地一家大型犬舍的店主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宠物消费跟车一样,你要买辆一百多万的车,机油肯定得用好的,要是买台一两万的二手车,保养不保养还两说呢。”

而据一些宠物业者分析,作为近年的养宠主力军,因受疫情影响,年轻一族在工作及收入方面趋于不稳定,是导致宠物消费滑坡的主要原因。 年轻人的网购习惯也令线下渠道日渐式微。

“此前几年,宠物数量是明显增加的,特别是年轻养宠人群,比早先要多太多了。”河南一家大型宠物诊所的动物医生告诉财联社记者。这正与行业机构的统计吻合:根据《2021年国内宠物行业白皮书》,宠物主中90后占比已达46.3%,其中近半数还是95后。

这位动物医生补充道,一些年轻人负债养宠,也可能降低宠物消费。他告诉记者:“现在养宠物的很多是刚毕业或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普遍是负债养宠物,养活自己都不容易,还要养宠物。”

对于经济压力下的退而求 一名受访的宠物主坦承:一开始猫咪刚到家里时,喂的是600元一袋的进口粮,但现在因收入减少,家庭开销加大,猫咪的口粮预算下降,“改喂300元左右的国产粮了”。“现在低端粮的需求还是可以的,高端粮‘降档’也非常明显。”河南一家宠物美容店的店主告诉记者。

在陈双看来,物价上涨后,同样工资条件下,很多人自然会选择减少宠物支出,甚至退出养宠。“除了新一线城市,以中小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在经济压力下,宠物市场其实是没法再提升的。市场容量没饱和,可(我们)却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去进行提升。”

宠物消费市场与宠物数量规模及人均GDP呈高度正相关——在多份券商研报中,记者均注意到了此类观点。如中金公司近期的一份研报对日本宠物市场作了阶段分析:自2004年后,日本宠物行业增长渐缓,2005-2021年的年均增速仅为1.7%,增长近乎停滞主要缘于宠物数量触及高峰并回落,及日本人均GDP增长乏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典型的存量化市场中,宠物食品权重仅占四分之一,其中本土品牌的市占率通过激烈竞争得以显著提升。

反观我国市场,虽然各研究机构的主流观点是宠物消费方兴未艾,宠物食品空间广阔(当前规模约千亿级别,在宠物消费市场占比约50%),但透过资本市场的窗口,激烈竞争的火苗早已蹿动不休。

自2017年佩蒂股份(300673.SZ)、中宠股份(002891.SZ)先后上市起,目前A股中以宠物消费为核心主业的上市公司达到了6家,包括2021年上市的依依股份(001206.SZ),去年登陆深交所及北交所的天元宠物(301335.SZ)、源飞宠物(001222.SZ)、路斯股份( 832419.BJ)。 还有乖宝宠物IPO正待证监会注册,福贝宠物递交IPO申请,中恒宠物撤单待机。

上述9家公司中,有5家专攻宠物食品,规模上以中宠、乖宝、佩蒂居前。 率先上市的佩蒂股份、中宠股份在打法和节奏上高度趋同:上市后次年(2018)两公司即启动新战略,佩蒂称“双轮驱动”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中宠也“亮牌”明确“聚焦国内市场,聚焦品牌,聚焦主粮”;佩蒂、中宠皆用足再融资工具,通过定增、可转债紧锣密鼓募资扩产,推动产能成倍提升;渠道方面,线上线下联动争食份额,谋求“进口替代”。

而就在上市公司数以10万吨计地投建宠物食品新产能的线下推广却可能效果平平。记者在陈双店中采访时,恰好遇到某品牌狗粮销售员上门推广,但她并未接茬。“我们很少理会这些销售,因为市场不景气,我拿到货也不好卖。”陈双表示,最近来店里推销的销售人员比两年前要多很多,“前段时间某品牌的(区域)总经理都来(店里)推广了。”

相比之下,线上拓展显得相对顺利。中宠股份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旗下自主品牌业已入驻天猫、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各大平台电商及垂直电商。据东亚前海证券的最新研报,去年“双11”大促期间,中宠旗下Wanpy(顽皮)品牌的天猫及京东旗舰店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7%、50%;Zeal(真致)品牌天猫旗舰店销售额则同比增长了84%。

记者同时也注意到,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有投资者兼消费者近期曾向中宠股份吐槽其线上终端价格“紊乱”。 去年12月,公司副总经理李震以“个人原因”辞职。李震受聘于2020年底,简历显示他具有丰富的消费品领域营销经验。对于李震去职的具体原因,记者曾询问中宠股份方面,但未获进一步说明。

“毕竟再差也不会比如今更差吧”

虽然“它经济”公司上市热度不减,扩产雄心依旧,但对照二级市场的“晴雨表”来看,主流资金对宠物消费板块的中短期前景暂无太高期许。

自2021年发布以来,东财“宠物经济”指数已连续两年大跌,跌幅分别达12.21%、21.68%。个股方面,近两年新上市的依依股份、天元宠物目前陷于破发状态。中宠股份、佩蒂股份也都连续两年股价受挫,特别是去年10月中下旬的断崖式跳水,以跌宕的K线形态勾勒出了市场预期的波动。

“这是在担心海外陷入衰退导致外需不足,同时国内今年可能开启‘鸡周期’,或将加重宠物食品企业的成本压力。”有市场分析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解读”道。

除了主要定位中端市场的乖宝宠物境内收入占比稳定在50%以上,且能保持较高增速外,中宠、佩蒂等仍主要依靠外需。

财务数据显示,虽然各家公司都把国内市场视作必争之地,但在去年上半年,中宠股份、佩蒂股份的国内销售占比分别为24.12%、12.96%,较2021年上半年还回落了0.85个、1.39个百分点。 中宠股份去年上半年国内收入同比增幅22%,落后于境外业务增速的回升;佩蒂股份的国内业务收入则仅获个位数增长,业绩贡献更为有限。

在宠物繁育、交易等上游环节,正处“深冬”的国内市场2023年能否迎来转机,进而打开宠物经济的上行空间?

对此,四川宠物协会秘书长张勇兵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前两年受疫情影响,经济不景气,消费不振,宠物繁育出现一定缩减是正常现象。但整个产业对2023年的景气度还是比较看好,比较有信心的。宠物产业链整体是在上行的。”

此前的疫情影响有多大?开封一家高端犬舍的店主诉苦道:“小狗一个月到两个月大的时候最好卖,看着很可爱。到三四个月就进了‘尴尬期’,个头长得快,换毛颜值会下降。此前因为疫情,托运发不出去,客户定的狗进了尴尬期,毛也掉了,脸也不好看了,就容易丢生意。”

对于今年的市场行情,该店主持谨慎态度:“现在消费不好,行情会是什么样不好说。”但更多的人是相对乐观的。陈双表示:“我和周围宠物店老板想法差不多,毕竟再差也不会比如今更差吧。今年估计要3月份以后才会开始好一些。”

张勇兵虽也相对乐观,但仍指出:“(最上游的)繁育环节有其独特性和周期性,繁育需要一些品种价值的升高来刺激产业发展。”

相比之下,陈双等业内人士的乐观来自产能出清。她告诉记者:“去年我身边做繁育的至少减少了七成。”开封犬舍店主也表示,当地宠物繁育产能退出较多,“去年行情差,很多做繁育的都不干了。”

“也有很多繁育产能只是‘休眠’了。之前有一个高端加菲猫舍,几个明星都买过他家的猫,去年转行卖首饰去了,不过最近又开始有猫出来了。”张琪告诉记者。

“部分品牌有希望跑出来”

对于宠物食品行业的中长期发展空间,财联社记者近日梳理了券商研究机构的普遍观点,可概括为“三低”:低家庭养宠渗透率,我国家庭养宠渗透率约20%,还不到日本、美国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低专业食品渗透率,2021年我国专业狗粮、猫粮渗透率分别为 16.2%、29.9%,美国则分别达75.5%、89.8%;低行业集中度,2021年美国、国内行业前十的市占率分别为40.5%、18.6%。

山东省宠物行业协会会长安中平就此指出,宠物行业在国内发展较快,吸引了很多厂家和资本的注意,这几年因为疫情,行业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发展趋势不变。“国外市场属于成熟市场,增速通常在个位数,未来,是得国内市场者得天下。”

“(宠物食品)行业目前仍处于混沌的发展状态,未来市场集中度会不断提升,部分品牌有希望跑出来,有的品牌则会被淘汰掉。”安中平表示,当前国内市场如乖宝、中宠等企业做得不错,但行业仍处于群雄并起的阶段,谁也没有高深的护城河。

在这一现状下,借力资本、扩张体量、抢占市场成了企业的最佳选项。如目前国内销售规模领先的乖宝宠物,2018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累计已超13亿元,销售费用相对营收占比近14%,远超同行。

路斯股份目前国内业务收入占比约四分之一,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去年新增的肉粉产品和冻干产品主要通过境内渠道销售,未来公司主粮项目投产后,也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届时国内国外营收将各占一半。

在山东一家老牌宠物食品企业的负责人看来,国内市场将决定行业格局和企业未来的身位。“拿我们公司来说,虽在宠物食品领域起步较早,但国内渠道建设和产能没跟上,现在被多家企业超越,非常遗憾。将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奋力追赶,加快在国内市场布局。”

国内企业持续发力之下,去年“双11”的天猫数据显示,猫粮、狗粮的销量前十中,国产品牌已拥有半数席位。

产品品质方面,安中平表示,国内企业在部分领域与国外比仍有差距,国际大厂在动物营养等基础科学方面积累雄厚。如膨化粮,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在稳定性方面就有差距。

但安中平也指出,国内企业通过探索,在有些领域拉平了差距,在有的方面甚至取得领先。如宠物湿粮、鲜肉粮、烘焙粮甚至超越国外。“有些企业拿着做鸡猪饲料的思维做宠物食品,在行业内被称为垃圾粮,也有企业一开始就按照出口标准做,品质比较高。”

“ 国内宠物经济在品牌端竞争比较激烈,但优质供应链企业也较稀缺。我们预计,宠物经济特别是宠物食品行业还有十年的黄金增长期,国内企业在此期间存在很多机会。”安中平表示。

(文中张琪、陈双为化名)

本文源自财联社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