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百科

猫咪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猫咪百科 >

斑马也是马,为什么没人骑 跑得快、长得帅的斑马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20 28


斑马也是马,为什么没人骑

可驯化的动物都处之化驯可不的各是可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1]

——《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里德·戴蒙德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里德·戴蒙德,也曾同样思考过:

斑马为什么从来没有被人类驯化?

他惊讶的发现,不仅仅是斑马,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没有任何大型食草哺乳动物被驯化[2]。

他不禁提出了问题三连:

  •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马能被驯化,非洲的斑马却不行?
  •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猪能被驯化,非洲三种野猪却不行?
  •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五种野牛能被驯化,非洲野牛却不行?

注意,作者把撒哈拉沙漠以北也放在了广义上的欧亚大陆,它认为因为撒哈拉沙漠的阻隔,北非地区反而和欧亚大陆更相近。

人类总共驯化了14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

牛、绵羊、山羊、猪、马、阿拉伯单峰骆驼、中亚双峰骆驼、羊驼、驴、驯鹿、水牛、牦牛、爪畦野牛、印度野牛。

除了前面5种是世界性的,其他的都是地域性的,但却没有一种出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方。

经过分析后,贾里德·戴蒙德得出了这样的

凡是容易被驯化的动物,都已经被人类驯化了,剩下的都是不容易被驯化的。

没被驯化的动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成本问题。

食草动物的能量转化效率是10%左右。如果你要养出100斤的猪,至少需要为食1000斤的猪食。在原始社会,并没有饲料。猪食的来源主要是野草、蔬菜和粮食。蔬菜、粮食,直接竞争人类自身的口粮,即便是为食野草,也得投出专门的劳动。但 对于生产力有着一定提高的原始人类,还是能够承受驯化食草动物的成本。

但如果是驯化食肉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动物,人类就必须投喂肉食。投喂的肉食,依靠人类打猎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可行性,就是把食草动物的肉投喂给肉食动物。但能量转化的原因,喂二三十头猪的肉才能养大一只老虎。

对于原始社会来说,这样的饲养成本,是完全不能承受的。

狗虽然看起来是肉食,但实际是杂食,食物链等级较低,尤其是在古典农业时代。

2、生长速度问题。

驯化动物都是以获得利益为目的,那些直接驯化作为肉食的动物,需要的第一条件就是生长速度够快。这样的话,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成年的大象、猿类自然就直接排除了。

至于想要拿大象作为交通工具?直接野外抓来调教就可以了,还不需要任何的养殖成本。

2、繁殖问题。

繁殖从来都是畜牧业的大事。

对于向往更快更强的人类来说,一直对驯化猎豹拥有极其强烈我欲望。如果猎豹被驯化,在看家护院以及部落方面,会大大优于犬类。如果喂食成本低于其创造的猎物价值,那么则值得驯化。

古代的一些封建王朝,对驯化猎豹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曾经印度莫卧儿帝国的一位皇帝养了 1000只猎豹,令王公贵族花了极高的代价进行驯化,但最终都彻底失败了。即便是现代,也是到了1960 年第一头猎豹才在动物园出生了。

为什么这么困难?

主要原因就在于猎豹的求爱方式,野外的雄性猎豹需要追寻雌性猎豹好几天,等待雌性“心花怒放”。但很明显,笼子里的猎豹们是拒绝的。

除了猎豹之外,还有大量的动物,会因为人工的干扰拒绝进行繁殖。对于现代社会的条件来说,一些动物的繁殖尚且不能成功,更不用说原始社会了。

3、过于凶猛刚烈

猪牛马、骆驼,狂躁起来虽然都能杀人,但它们的本性,根本算不上凶猛。老虎,还有狮子,灰熊,则都是很凶猛的动物。

如果说老虎、狮子的饲养成本高,食用价值低,那么驯养灰熊,则不仅饲养成本低(素食),食用价值也极高(生长快)。如果能够驯化成功,人类则又多了一种完美的牲畜。

由于生性凶猛,所有的驯化都彻底失败,即便像日本的阿伊努人,也只是在灰熊幼崽一岁的时候杀掉。由于没有成年,无法形成人工选择,自然不能驯化成功。

其实,对于凶猛的动物,如果加大成本投入,也是能够驯化的。但这样的成本投入,并不亚于食肉动物的饲养成本。

除了灰熊,还有像非洲野牛这样的群居动物。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等级、秉性特点,其为非洲最为危险致命的动物之一。驯化非洲野牛,必须得和灰熊一样,要么未成年杀掉,要么投出性命成本。

还有一种更为危险的动物——河马。

凡是看过相关纪录片的朋友,对河马的臭脾气应该都是颇为了解。在非洲,河马杀掉的人类,比起其它哺乳动物还要多。人类驯化了马科的一些动物,但其实至少有好几种野马无比的危险,数千年一直为从驯化。

而斑马的驯化则更加的困难,和其它的动物一样,19世纪,欧洲人在南非就意图驯化过斑马。虽然有诸如沃尔特·罗特希尔德勋爵这样的人自认为驯化了斑马,并让斑马拉着经过伦敦大街。

但实际动物园内,斑马咬人的情况比狮子老虎还多,而且斑马咬人不松口。

至于其它的,诸如麋鹿、大角斑羚在现代也没有驯化成功,主要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同样是马科的中亚野驴,虽然并不位于南非地区,同样因为暴躁的性情,从未被人类驯化。

4、容易受惊。

作为被捕食者,面对捕食者的进攻,一部分采取积极的策略,往往神经敏感,动作十分的敏捷。还有一部分是消极的策略,站在原地不动或者躲在种群中间。

绝大多数的的鹿、羚羊(不过驯鹿例外)便是第一种,而绵羊、山羊是第二种。

对于神经敏感的这类,驯养过程不仅容易被吓死,在人造建筑物上撞死。

几千年来,在位于两河流域附近的新月沃地,瞪羚是这个地方一些人类的主要捕猎对象。

这些神经敏感、敏捷的动物,从来没有被驯化成功过。

5、社会结构。

凡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祖先,都有三个类似的群居特征:

  • 群居。
  • 重叠的生活范围,包容而不排斥。
  • 完善的优势等级。

无论马、牛、绵羊、山羊,还是狼都有类似的等级体系。

这样的动物,适合结群放牧,而且大小群体还可以任意组合。同时由于等级体系,他们也乐于(本能地)被领袖支配。无论牧羊人还是牧羊犬对于牧群的驱赶,都是因为等级体系。

上面三个条件几乎缺一不可,鹿和羚羊,便是因为不同群体的生活范围排斥、不能重叠,而没能驯化。这些动物在交配季节,斗争十分的惨烈,根本不适合集中畜牧。

独居或者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通常很难被人驯化,虽然猫和雪貂这样的小型掠食者也被人类驯化,但人类通常作为捕猎工具,有着更加若离若离的关系,并不像食用那样,有着更高的驯化需求。

综合以上五个原因,斑马的驯化难题,第一个首先排除。

相反因为斑马的食性、体型、力量上的优越,千百年来有着无数人试图驯化斑马。

而在繁殖上,也有一定的不利。

作为马科,斑马和马的妊娠周期相当一年左右,斑马的生育间隔却长达2~3年,性成熟三年左右。

如果繁殖上还不算硬伤,那么凶猛的性情,容易受惊,不利的社会结构,全部切中要害。

斑马的性格十分暴躁,甚至超过同样没被人类驯化的中亚野驴。

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越发的明显,具有显著的“反人类”倾向。

斑马一旦咬人,基本不会主动松口。

即便是动物园的斑马,也脾气也常火爆,经常会有伤人事件。

而且斑马的一脚可以致命——一般养有斑马的动物园,斑马对工作人员造成的伤害比其他任何动物都多。甚至远远超过狮子、老虎这样的猛兽。

虽然马术表演也曾试图使用斑马,但进行套马表演时,斑马总是能够精准地躲开。

从社会结构来说,虽然斑马是群居动物在驯化上具有有利的一面,但族群通常十只左右,主要为雌兽幼兽。但成年雄性的独居生活,而且宽达10平方公里的领地,以及无比激烈的雄性竞争,都是驯化的不利一面。

驯化斑马这一件事情,曾经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过。

1900年前后,著名的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出了一位有名的动物学爱好者——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

凭借雄厚的财力,他家里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动物标本。

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打造斑马马车。

他曾驾驶斑马马车从白金汉宫路过,从而让他名噪一时。

但这基本上就是一场政治作秀,因为后来他再也没有骑过斑马马车出行。

后来其它一些商业团队,也纷纷效仿,例如让在动物园训练过的斑马,运输牛奶进行摆拍,博人眼球,从而刺激牛奶的消费。

然而无论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作秀而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斑马,还是动物园调教过的斑马,本质上都不属于驯化。

驯化和动物园训练的最大差别是,驯化是自然繁殖过程变为人工控制下的过程

而单纯的训练,并不关注繁殖过程。

显然100多年前欧洲浩浩荡荡的斑马作秀,最终并没有让任何斑马驯化成功。

虽然现在也还有斑马骑行爱好者,但基本上都是一种冒险娱乐活动。

为什么偏偏是斑马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型食草动物难以被驯化呢?

有人认为可能和人类起源有关,但实际人类起源可能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单一因素。真正的原因,甚至包括人类起源的外部压力。

有就是说,斑马和人类可能遭遇过相似的生境压力,而不是人类成为斑马的主要生境压力。

真正的压力,应该主要来自于板块变动带来的气候变化,森林变成草原,然后食物链也发生了变化。

食草动物有了更少的遮蔽,面对大型掠食者,除了进化得更加的警觉外,还有就是足够强的反击能力。

进化问题,并应该归一到单一问题。

最后再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斑马没被驯化的原因。

我们不难想象,当原始非洲人,看到体重超过 5 吨且非常强壮的犀牛,但速度可达每小时 45 公里,他们不仅会想象,这么大的动物,拿来吃、拿来驮畜,甚至骑上去战斗,那将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

或许曾经的非洲人也这么做了,但犀牛暴躁且难以预测的脾气,恐怕曾一次次给过他们惨痛的教训。

同样强壮而攻击性强的河马,同样可以为非洲文明提供独特的农业和军事优势。 河马的攻击性、强大的咬合力、四吨半的体重,却让它无比的致命。

河马雄性竞争时,常常斗殴而死,根本不会把人类看在眼里。据说河马每年在整个非洲造成的人类死亡人数超过除狮子以外的任何其他哺乳动物。

或许他们也曾把目光放在斑马身上,但对于原始生产力来说,甚至就连捕捉都很不容易。

斑马已经进化出极好的早期预警机制,例如远优于其他马的周边视觉。

即便捕捉到,暴躁的脾气也很难驯化。

人类对动物的驯化,其实也和生产力息息相关。

欧亚大陆的动物驯化,主要集中在8000~2500年前,而且能够驯化的这些动物从野生到被驯化的时间,大多比较短。

因为生产力的限制,原始社会很难通常足够长期的大成本去驯化那些难以驯化的动物。

甚至这些难以驯化的动物,对于现代技术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

虽然近百年来,一些小型哺乳动物(例如仓鼠、小白鼠)被证明很容易被驯化。

然而对于那些传统很难驯化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虽然也有很多野心勃勃的人试图驯化,但最终依旧宣告失败。

有人认为,只要通过足够长的时间,这些动物依旧能驯化。

虽然我是认同的,但依旧需要补充一个条件,首先能解决繁殖问题,其次需要建立在足够高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能进行人工育种和优选。

但又有谁会完全不计回报地,进行一个长达千年的大规模实验呢?

参考

  1. ^Diamond J. Guns, germs and steel: a short history of everybody for the last 13,000 years[M]. Random House, 2013.
  2. ^Diamond J M . Zebras and the Anna Karenina Principle[J]. Natural history, 1994, 103:págs. 4-11.

跑得快、长得帅的斑马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一出出野生动物活动的场景展示了自然界的奥妙。

虽然坐拥丰富野生动物,但他们的文明在被殖民之前却没有驯化任何一种动物。

据考古记载,早在约6000年前,人类就已经把马驯化为坐骑。

国内人骑马,欧洲人骑马,而在非洲岂不是可以骑斑马?

印度人与欧洲人的共同祖先印欧人很早就掌握了骑术。

他们把当地的马驯化成坐骑,食用马奶,扩大了活动范围,认知水平也得到提升。

这让印欧人形成了一支曾经称霸天下的游牧民族。

而非洲文明中,地域广袤,却没能利用动物驯化来实现通行需要。

于是我们被相对狭隘的认知观囚禁,人类进步相对落后与此也有关系。

在苍茫的非洲草原上,飞速移动的陆地猛兽中,斑马的一席条纹引人瞩目。

黑白相间的条纹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光线各异,于是有模糊体型轮廓的效果。

这其实是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也只有非洲才特有斑马。

在威胁丛生中,它们随时上演一番速度与激情的角逐和争斗。

集迅猛、庞大、美观等众多优点于一身,要是当做人类的坐骑也必定十分出色。

可为什么人类没有把它给驯化了?

其实人类并不是没有动过驯化斑马的心思。

落后的非洲文明没能把野生动物驯化,欧洲人则去给他们上了一课。

不过后来他们才发现,即使在骑术精湛的欧洲人手下,斑马依然是个难题。

早在15世纪,欧洲殖民者陆续来到非洲大陆,就对丰富的野生动物产生了兴趣。

当时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于是也把坐骑一同运送到了非洲。

原本打算沿袭故土的传统,用马当坐骑代步,但在异国他乡却遇到了新的阻碍。

非洲气候炎热干燥,欧洲马去了之后纷纷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

而且,非洲本土不仅猛禽野兽多,稀奇古怪的蚊虫也不少。

一种名叫采采蝇的昆虫就困扰着初入非洲的我们,而直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解决。

采采蝇以脊椎动物的血液为食,借此也悄然传播着可怕的锥虫病。

人或牲畜要是惨遭采采蝇的“毒手”,就容易引发昏睡病,甚至直接致死。

当时被送到气候恶劣的非洲,欧洲马可谓受尽折磨。

没多久,昔日威猛的战马难逃采采蝇的袭击,都病怏怏地倒下了。

采采蝇

这时殖民者们注意到,当地的斑马非常适应非洲的生活。

就连采采蝇的致命叮咬导致的疾病都能免疫。

如此强悍的身体素质与卓越的奔跑性能正是当时我们迫切需要的。

在非洲草原经历磨练的斑马显然比原本家马更具优势。

于是他们自信满满地打算驯化非洲斑马成为新一代的坐骑。

虽然驯化行动一直有在进行,但我们驯化斑马的热情达到顶峰,还因一位英国探险家的野蛮行径而起。

弗里德里希·赛卢斯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探险家和猎人。

1871年,他随殖民者的热潮,来到好望角,并在非洲生活了下来。

而他的主要目的,其实是要猎杀非洲大象。

他和其他欧洲人一样,也带来了自己的马。

但还没接近象群,马就已经在采采蝇传播的疾病中死去。

于是塞卢斯只凭借一腔勇猛,徒步前行开展狩猎行动。

赛卢斯被认为是当地的“野人”,把猎杀行为强加影响当地土著。

他把自己在非洲生活9年的生活事迹写成书,出版了《猎人的徘徊》。

其中也包括了他自认为勇敢的狩猎经历。

这本书在英国非常畅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赛卢斯的生活击中许多人跃跃欲试的好奇靶心,也改变了殖民者对非洲的态度。

我们一改“入乡随俗”的友好态度,放弃适应土著人民的习俗,转而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这片大陆。

在这以后,白人殖民者更多地来到非洲南部,并对当地生物进行展开大规模的试验。

他们养殖凶猛的非洲水牛,甚至把桀骜的花豹当作看门狗。

他们尝试以养殖欧洲家畜的方式对待野生动物。

固有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这些野生动物也是可以接受人的支配与操控的。

我们不仅在非洲当地训练斑马,还特意运送回欧洲使用。

一时间,在非洲与欧洲两地,兴起了一股训练斑马的热潮。

欧洲一些马戏团,开始把斑马拉上舞台,展示人为指定的表演。

打着非洲猛兽、黑白条纹的噱头,斑马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

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一位银行家的壮举。

沃尔特·罗斯柴尔德英国的一位政治家和银行家,他也是一位古怪的动物学家。

罗斯柴尔德也成为当时为驯化斑马而努力的重要一员。

一天,在公众的注目下,他驾驶着一辆由4匹斑马牵引的马车,来到白金汉宫门前。

白金汉宫是英国君主的主要寝宫和办公处,自然聚焦无数。

罗斯柴尔德与他的斑马马车可谓吸睛十足,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关注。

驾驶着斑马车的罗斯柴尔德

罗斯柴尔德此举的炫耀意图十分明显。

微笑的神情像是在诉说:“看,我这可是把来自非洲的猛兽——斑马训练成了我的坐骑!”

霎时间,桀骜不驯的斑马在我们眼中成了乖巧的坐骑与演员。

似乎成功驯化斑马的成果就近在眼前了。

一派喜悦的希冀中,人类却落入自娱自乐的盲目欢愉中。

毕竟驯服与驯化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暂时驯服斑马把人运输至某地,驯服它们在马戏团表演马戏。

但在囚禁、惩戒之外,斑马群体原本的野性并没有改变。

我们对于斑马本身的驯化是彻底失败的。

罗斯柴尔德驾驶的四匹斑马其实还是处于发育期的幼小斑马。

本身力量不足,自然无法抵抗人类鞭打、施虐的压迫,于是只能顺应人意。

但力量不足的缺点也使马车的行驶效率大大降低。

而罗斯柴尔德的展示中,炫耀成分显著大于实用成分,根本不能称之为驯化成功。

这也相当于蒙蔽了公众知悉完整真相的双眼。

斑马本身的脾性与性格,也不太适合驯化。

在非洲草原上驰骋拼搏,斑马自然有其特别的生存优势。

日常随时以命相拼,自然把斑马选择成凶残的本性和强悍的力量。

斑马一双后蹄的踢力巨大,就连草原之王狮子也闻风丧胆。

曾经就有许多斑马杀死狮子的案例。

如果遭遇体型具有劣势的狮子从背后偷袭,斑马立即使出一记后蹄猛踢还击。

于是不知好歹的狮子往往被踢到头部,直接导致死亡,或者踢到下颚骨折,最后活活饿死。

而发情期的雄性斑马更是难以控制的猛兽。

这时的雄性斑马遇见了雌性斑马,就会不顾一切以顽强的冲力冲过去。

根据统计,斑马攻击人类的次数比老虎等猫科动物还多。

经过漫长的演化,桀骜不驯的野性成了它们在其中顽强生存的支撑点。

而人类的干涉试验只有区区几十年,把斑马带到了它们并不适应的温带地区。

这就想改变它们赖以生存的强势?未免痴心妄想。

被驯养的斑马被缰绳套牢后,颈脖通常难以被拉动转向。

它们执拗得用非洲猛兽的倔强力气与之对抗。

这时甚至会发出喧嚣的吵闹声轰鸣我们的双耳。

但在那以后,我们仍然对驯化斑马不死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津巴布韦国家公园还曾尝试训练斑马作为畜力使用。

同时他们也想亲自试验,人类驯化斑马是否真的不可行。

最终,实际结果还是不留情面地打了他们的脸。

于是驯化项目也因违背人道而被搁置了。

津巴布韦国家公园

人类祖先千辛万苦才攀登上这么一个高级的生态位,则萌生掌控其他生物的控制欲。

于是驯化行动随之而来。

但即使像猫、狗之类的动物也经过了数千上万年才成功驯化。

对于一些本性难移的动物而言,长时间的辛苦驯化或许并不值得。

其实没有人类不能驯化的动物。

如果一种动物还没有被驯化,要么是时候未到,要么是不值得被驯化。

而斑马属于后者。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笑话:我们发现斑马不能驯化之后,为了泄愤,就把它的纹理画在地上踩。

*参考资料

Rory Young. Can Zebras be domesticated and trained tobe ridden or draw carriages like horsed[J]? Quora, 2013.08.15.

三丰探索. 斑马也是马,为什么却没有被人类驯化?大风号, 2018.08.03.

Ent在“斑马可以骑吗?”问题下的回答. 果壳问答,2012.0602.

Manolo. 非洲的“诅咒”:采采蝇之难[J]. 知乎, 2017.01.09.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