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百科

猫咪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猫咪百科 >

猫咪究竟是野生还是家养 养“公猫”和养“母猫”的4大区别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20 25


猫咪究竟是野生还养家是还生是家养

我们这些养猫的人都自称猫奴,而猫咪则是我们的主子。这话听起来是玩笑,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呀。我们每天好吃好喝地。吧遇待个这有没都们供着它们,还要操心这操心那,估计旧社会的那些达官显贵们都没有这个待遇吧。

可是“:题问的奇呢,我们这群铲屎官这么劳心劳力,一些猫咪们似乎很不领情,高兴了给你摸一摸,不高兴起来连看你一眼都欠奉。所以这就引出了一个许多铲屎官都好奇的问题:“为什么许多品种的猫咪对人类都这么不冷不热呀?是不是因为它们并没有被人类驯化?

相信这个问题各位铲屎官就算没有问过,也肯定看到过。在最开始我们觉得猫咪这种动物和狗狗一样都已经被人类完全驯化了,但到了后面我们才渐渐发现猫咪的驯化程度远远没有狗狗那么高,它只是一种半驯化状态的生物。

可是最近一些科学研究以及资料揭露了最新进展,我们之前对猫咪的驯化程度依然是高估了,甚至让看文献的我不禁开始怀疑,我养的是家猫还是野猫?

接下来大家如果感兴趣,不妨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

猫咪真的被驯化了吗?

一、“喵”球崛起:起源

前几年有一部很有名的系列电影叫做《猩球崛起》,在我看来猫咪们的历史也可以去拍成一部电影,起名叫做《“喵”球崛起》。如果想要探究猫咪是不是真的被驯化了,我们就必须从这部电影的开头看起,也就是问一问家养宠物猫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

1.猫咪的血缘种类

牛津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小组曾展开过一项调查研究,他们在世界各地收集了大量的猫咪基因样本,最后成功分离出了5个野生猫科亚种,分别是:

欧洲野猫

国内荒漠猫

亚洲野猫

南非野猫

非洲野猫

以上5个猫咪亚种几乎遍及了整个世界,而根据这几个亚种又延伸出了不同种类的猫咪,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的家养宠物猫。

2.我们的猫咪是哪种?

在《家猫的演变》一书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家猫的基因与非洲野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无独有偶,日本的一位科学家对猫咪的DNA也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发现家养宠物猫的基因与非洲野猫的基因几乎完全一致。

非洲野猫的主要栖息地是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交界处的沙漠地带,那里的残酷环境使得猫咪的祖先们演化出了耐渴以及从食物中获取水分的能力,这一点也和我们的家养宠物猫一模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我们家中那些吃了睡,睡了吃的猫主子虽然披着可爱宠物的外皮,但实际上却依旧是一只野生动物。

二、披着宠物外衣的“小老虎”

美国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说过一句话:“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这句话听起来很难懂,但却一下子指出了猫咪不可驯化的关键原因。我们人类生活的许多动物:狗、牛、羊、蚕、鸡、马……这些动物虽然外表各异,用途各异,但是它们之间都有一些共通之处。

比如说这些动物无论是在驯化条件下还是在野外生活中,种群当中都有一定的社会结构。比如狼群之中有狼王,羊群之中有头羊。正是因为具有了社会结构,才使得我们能够大范围的驯化它们,使成本降到最低。

并且,因为群体当中有首领,在驯化过程当中人类也可以充当首领这个角色,使得驯化更加的容易。

还有更重要一点就是,这些动物驯化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牛、羊、鸡、猪等动物可以给人类提供丰富的肉食,并且牛还可以耕地,羊还可以提供毛发,简直浑身上下都是宝。至于狗狗,在与人类相互配合的亿万年历史当中,它们不仅能够看家护院,还能够帮助我们追逐猎物。

至于猫咪,它们一方面是独居动物,既没有社会结构,也没有种族首领,这让人类驯化它们的难度大大增加,成本也大大提高。至于猫咪能给人类带来的经济好处嘛,好像就只有捉老鼠这一项了。

可问题是捉老鼠是猫咪的天然本能,哪怕没有被驯化,它们也会自己聚集到人类的生活区捕猎。一个是就算劳心劳力也未必能够驯化,另一个则是就算不驯化也能解决问题,我们聪(懒)明(惰)的祖先,自然就选择了后者。

也许有人会说,谁说猫咪的功能只在于捉老鼠,它还可以陪伴我们啊。可大家要知道,只有饱暖才会思淫欲。古代的我们自己都未必能够吃得饱,一般人根本不会再想浪费粮食去养一只猫咪。

所以在古时候,猫咪往往都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宠物,直到近现代工业革命才彻底普及开来。既然不存在特别大的陪伴需求,我们也不会刻意地去选育猫咪品种,于是猫咪野猫的基因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猫咪依旧是个野生动物,这让人听起来很沮丧,也让我们不禁想问:“难道我们人类几千年来对猫咪一点影响都没有吗?

三、人类的影响

要说几千年来猫咪在人类的影响下一点变化都没有,那是骗人的。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研小组在2014年对猫咪的基因进行了再分析,结果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家养宠物猫与非洲野猫的基因在某一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不一致。

这个方面就是猫咪的神经系统,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发现家猫在神经系统方面有281处的基因变动,这些基因变动使得它们相比非洲野猫更加愿意与别的生物互动,也更愿意与其他的生物交流情感,这应该是现代大规模选育品种猫所带来的结果。

也就是说,虽然咱们家的猫咪在生理特征方面与非洲野猫一般无二,可在心理层面上却存在着许多驯化所带来的痕迹。而这一点恰恰能够给我们铲屎官带来很大的启示:

宠物猫的生理特征依旧适合野外环境,所以我们给猫咪选择食物的时候要尽量遵从自然饮食的原则。而宠物猫的心理特征已经与人类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意味着我们养它可不能像养野猫一样,陪伴、尊重、关心在这些毛孩子身上依旧适用。

铲屎官想要拉近和猫咪的关系,就得靠这两样哦。

大家看我们聊了这么多猫咪究竟有没有被驯化的内容,看似无关紧要,可实际上依旧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所以说多读书很重要啊。

参考文献:[1]佟屏亚,赵国磐.家猫的驯化史[J].农业考古,1993(03):295-301.

[2]The Evolution of House Cats,Genetic and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hint that wildcats became house cats earlier--and in a different place--than previously thought.By Carlos A. Driscoll, Juliet Clutton-Brock, Andrew C. Kitchener, Stephen J. O'Brien on June 1, 2009

[3]Montague MJ, Gang L, Gandolfi B,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cat genome reveals genetic signatures underlying feline biology and domest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Dec 12;111(48):17230–17235.

[4]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生活家#

养“公猫”和养“母猫”的4大区别

区别1:价格

公猫:同一品种或者同一窝出生的猫崽,一般公猫的价格会更加便宜,因为都认为公猫不会生育小猫崽,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价格更便宜。

过来人的经历:和朋友一起去猫舍买猫,我选的是只公的,它的是只母的,明明同一窝出生的猫崽,价格差竟然在两千元左右。

母猫:因为母猫可以生育小猫崽,可以给主人带来更大的“价值”,所以一般价格会更加贵一些,饲养成本就更高。

过来人的经历:我家母猫就是高价格买回来的,在挑选的时候也看中一只公猫,但是家里已经有一只公猫了,所以才打算买只母猫。

区别2:性格

公猫:养公猫真的可以给家里带来不少乐趣,因为公猫的性格大多比较活泼好动、粘人,唯一不好的就是容易拆家。

过来人的经历:我家公猫真的很乖巧,喜欢非常粘人,而我朋友养的母猫,天天跟我吐槽它家的猫不粘人。

母猫:一般来说,母猫的性格会更加高冷,不太喜欢粘人,尤其是已经生育过的母猫,更加不喜欢粘人。

过来人的经历:我家两只猫,一样公的一只母的,公的经常跟前跟后,母的从来不粘人,真的很不一样。

区别3:发情

公猫:养只公猫,最崩溃就是在它发情的时候了,因为公猫会在家里到处乱尿,还会想办法离家出走,不停地挠门。

过来人的经历:养了1年的公猫,因为没有绝育,在发情的时候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了。

母猫:母猫在发情期间,会不停地喊叫,尤其是在夜晚,让铲屎官侧也难眠。而且母猫在发情期间,会更加粘人,还经常翘起屁股对着主人。

过来人的经历:我家母猫在发情的时候,因为一只嚎叫,连邻居都过来投诉的,真的让人很头疼。

猫咪在发情的时候,铲屎官可以利用一些冻干零食训练猫咪,吸引猫咪注意力。

区别4:绝育

公猫:给公猫做绝育手术,因为手术难度低,风险较小,所以价格会更加便宜,恢复也比较快。

过来人的经历:我家公猫在第一次发情后就做了绝育了,绝育后照顾起来也不麻烦,而且恢复得也很快。

母猫:因为母猫的绝育手术是需要开腹的,所以手术难度比较大、风险也更高,价格就更加贵,恢复也比较慢。

过来人的经历:我家母猫绝育后恢复期间伤口还发炎了,于是又多花了好几百大洋去解决,对于第一次养猫的我来说,真的有点不知所措。

猫咪在绝育后,铲屎官要细心去照顾猫咪,给猫咪补充足够的营养,挑选一款蛋白质在36%以上的猫粮。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