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留史皮毛行的兴盛传承 蠡县郑村
保定留史皮毛行的兴盛传承
对皮毛的利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礼记·礼运》记载:“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这是原始人的生存智慧,他们的探索让人类进入了
保定留史皮毛行的兴盛传承
对皮毛的利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礼记·礼运》记载:“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这是原始人的生存智慧,他们的探索让人类进入了有衣时代,到后来让皮毛进入交易领域,更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创举。史料记载,殷商部落的第七代首领王亥,曾经赶着他发明的牛车到居住在保定一带的有易氏部落进行买卖交易,因为王亥是殷商部落,当时有易氏就把他们叫做“商人”,而“商人”后来逐渐就成为了一个专用名词,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以王亥为代表的商业行为,是国内商业的发端,王亥也因此获得了“商祖”的美誉,在他交易的货物中皮毛应该也是重要的一项,这种交易源源不断,历久不衰。现如今的留史皮毛市场用它自身的兴起和繁荣,悄然印证着古人的智慧与光辉。
保定留史皮毛市场
国内留史皮毛市场位于保定市蠡县的留史镇,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皮毛交易中心,以占地面积广,上市品种全,交易数量大而闻名全国,有“四海客商集留史,举步可得天下皮”的美誉。皮毛的购销、加工在留史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春秋,发展于明清,繁荣于改革开放的今天。相传春秋时期被后人尊称为“商圣”的范蠡帮助越国战胜吴国后,功成身退来到留史经商。著名作家梁斌曾经题词说“自从范蠡过留史,天下皮毛第一家”,这是一个文学家的描述笔法。从皮毛交易形成的历史逻辑来看,这里经营皮毛的历史还要更早。
大百尺、留史镇一带,是蠡县、高阳、肃宁三县交界的中心点,在潴龙河北岸,历史上有直下天津的水运码头,陆路、水路交通都非常方便,因此很早以前就形成了重要的集市,以物资交流种类多、范围广、客流量大著称。明末清初,蠡县县境内河水泛滥、堤防决口、屡次成灾,“禾稼荡尽,遍地田园变泽国”,并且这种情形十年九遇,造成房屋坍毁,良田变成了荒地、沙滩、盐碱窝。灾难使这里的农民不能单纯依靠土里刨食维持生活,他们便利用当地盐碱土丰富,刮盐碱、熬土硝,或外出经商,或购销毛皮土法熟皮出售来谋生,皮货交易与加工行业逐渐形成。明末,皮货商只是在各地采购皮毛后销往天津、辛集等地,当时的交通一方面靠潴龙河水运,一方面靠地方特有的独轮小推车陆运,这些独轮车常年奔波在北国大地,从而也招来了很多外地客商到留史经商。这一带曾经流传着“小车一转,香油白面”的俗语,可见当时买卖皮毛获利的丰厚。不少人看到皮毛商经营皮毛本薄利大,便争相效仿,在留史和附近的大百尺一带掀起了一股“皮毛热”。资金少的在街上摆摊,资金多的开大皮店,有技术的搞皮毛加工,没技术的人搞转手倒卖,形成了留史及周边地区皮毛营销的原始专业分工。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留史、大百尺及其附近村庄已相继建起皮店、皮毛作坊10余家。清道光初年,这一带的皮毛经营者不断扩大再生产,开办的皮毛店铺越来越多,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大百尺村传统的农历一、六集日与留史村的二、七集日已经有了皮货的买卖交易,上市品种主要有牛、马、驴、猪、羊、兔、狗、猫等土杂皮及猪鬃、马鬃、马尾等,狐狸、黄狼等细毛皮偶然也有买卖,但数量有限,又因为当时是“露水集”,也就是早晨时间较短的集市,因此皮毛上市量不大。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天津皮货商沿潴龙河逆流而上,在大百尺村设点收购土杂皮,附近各大皮店都为他们代购,并带动附近村民经营皮毛业,尤其是界河村和魏家佐村村民参与经营的人数最多,皮货商队伍越来越大。后来因为河水泛滥,大百尺村地势低洼,道路泥泞交通不便,而留史村靠近潴龙河,又有水运码头,周围不少村庄从事皮毛购销与加工的皮货商也人数众多,外来客商也大多集中在这里设点收购,这样在留史村就初步形成了皮毛的集散购销市场。
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留史一带传统的皮毛业得到了快速的扩大和发展。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2367名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投入到了买卖皮毛、搞加工企业的皮货商队伍。皮毛货栈、收购站、商行、客栈等发展到240家,制革厂、皮毛加工厂发展到117家,年加工产值1126万元。1981年投资27.2万元,在留史村建成建筑面积6220平方米的皮毛专业市场,使街道庭院式的皮毛买卖提升为了正规市场的交易。后来他们又多次对留史皮毛专业市场进行了扩建和改建,到1985年留史村改乡建镇,留史皮毛市场的传统集日也由原来的农历二、五、七、十半日集改为了农历一、二、四、五、六、七、九、十的全日集。其中每逢二、五、七、十日为大集,到市场买卖皮毛的皮货商人数众多,成交额大,皮毛类品种120多个,约占全国有价值皮毛大类的80%。
国内留史皮毛城
1987年后,在留史皮毛市场交易逐渐萧条、疲软的情况下,蠡县县委、县政府及时对市场进行治理整顿和市场规模建设,使皮毛业由集散型向着集散加工一条龙型转化,皮毛加工企业有了较大发展,不但渡过了整顿低谷,而且迎来了皮毛皮革及其精深加工业的发展高潮。1991年7月,经商业部、国家计委批准,在留史建立国家级皮毛批发专业市场,批准立项投资1200万元、地方投资3.5亿元,建设了“国内留史皮毛城”。
留史皮毛市场的兴盛,带动并促进了周围部分乡(镇)、村皮毛及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如“驴皮大王”“貉皮大王”“黄狼皮大王”等许多独具慧眼、造诣颇深的专业人才。使得皮毛市场生意愈发兴隆,而且更具专业性,我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蠡县郑村
郑村
郑村地处平原,也没什么名胜古迹,只有一个古墓群,一座墓我们称为大门,在东南方,另外四座无论从那边看起来都只有三座,挡着一座,因此名为影三郎。
影三郎
传说此地有狐仙,真假无从得知,但是每年都有人烧香拜佛,我猜测如此规模肯定是王公贵胄的墓葬,这种墓葬封土后一般都会留下守墓人,一代又一代守墓人祭拜的习俗可能就流传开来,以讹传讹,形成了现在每年烧香祭拜的习俗。
除此之外村里另一个值得说的就是烈士纪念碑了,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蠡县都有很多烈士,很多村都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学校清明节的时候会组织人员祭拜,缅怀逝去的英灵。
郑村烈士纪念碑
村里有个小学,叫郑村小学,90年代就有了两座小楼,我们上学时甚至有了计算机,不过后来孩子越来越少,几个村子的小学合并了。
郑村小学
村子东边与湖村、东北寺、西河四个村子交界处有个育才中学,前身是辛兴二中,俗称郑村中学。
辛兴镇第二中学
经过最近几年的农村建设,现在村子交通还可以:
往东可以经由湖村上高蠡路,通往高阳县城或高阳高速口;
往西到北大[dǎi]留道口可以上温留路,往北到津石高速口 三五分钟车程,下道到保定大概四十分钟车程;
往南到信誉楼商厦只有2.8公里,骑电动车也就十几分钟,我隔壁七八十岁的大伯每天早上起床都步行健身到县城再回来。
往北就有点远了,穿过大片农田,隔着干涸的孝义河道,与东营村遥遥相望。
郑村
蠡本身就是水边多虫的意思,可见,两千年前,这里肯定是水泽密布,即使倒退几十年,我爸爸和我叔叔还在村边的河里面捞鱼呢。
我出生后河流已经没了,不过村里大大小小的坑,以及村边干涸的河道,还有废弃的水闸,以及水边特有的植物,河沙,河沙下面的胶泥,都可以证明这里曾经的水文。
郑村
村里野生动物有麻雀,野兔,鹞子,喜鹊,鹌鹑,刺猬等,我还见过一次戴胜,偶尔也会有野鸡,听我奶奶说,当初还有过猫豹子,我推测是豹猫,可惜没见过。
农业种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一年两熟,交替种植,因为是平原,现在最大的体力劳动就是浇地了,从播种到收割都是机器为主。
郑村
地里的野草丰富多样,什么牵牛花,瓜蒌,马齿苋,狗尾草,虎尾草,龙葵,车前草,苍耳,蒺藜等等多种多样。
其中地黄的花很甜,小时候总喜欢吸地黄花,荻苇草的根很甜,挖出来可以直接吃,还有一种草菇在夏天雨后背阴的坡面生长,最好一两天内去采,过了两天,就老了,采完后做菜,像鸡肉一样香,那个味道,绝了。
瓜蒌
90年代,县里发展纺织业,郑村也兴极一时,好景不长,现在有钱的搬走了,只剩下了破败的厂房。村里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也有几个搞小作坊的个体户的,大棚和养鸡业最近多了起来,随着五六十岁那一拨人老去,年轻的再也没种地的了,少数人承包成了大的趋势。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逐渐搬到了城市和县城,村里剩下的老人孩子居多,今年秋收,我扫了一眼,地里几乎没年轻人了。晚上去街上望去,几乎没几个人,小的时候街上晚上全是聊天或者下班归来的人。
取暖,医疗,教育,就业这几个大项目一点一点把我们引向了县城和市区,村里人越来越少,过年已经不让放鞭炮和拜年了,热闹的故乡,可能只能活在记忆中了。
原创文章,作者:心灵捕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10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