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23 26
当药品说明?清得看书上的字体很“迷你”,你是否还能看得清?
日前,国家药监局宣布将推动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工作,选择部分老年人常用的口服、外用药相关制剂,要求持有人提供简化版药品说明书,就是通常说的大字版药品说明书,鼓励企业进一步提供语音播报和盲文服务,解决药品说明书“看不清”等问题。按照省级药品监管部门组织、持有人自愿申请、分步实施的原则,上海为六个试点省市之一。
记者也在新。清看能还看闻晨报周到健康企微群中进行调研,得到微友们的热情回应及建议,有的现身说法称每次都要拿放大镜看,有的则表示父母看不清说明书,自己花一小时赶去帮看……在随机抽问的十位老友中,有六位表示遇见过说明书字太小难以看清的情况,其他四位表示字虽然比较小,“定睛”仔细看还能看清。
看不清小字怎么办?
有的用放大镜,有的找子女
家住普陀的陆阿婆今年70多岁了,患有三高、心血管病,骨关节也不灵活,还得过两次肺炎,如今每天都要吃药,常常和药品说明书打交道。
看过形形色色的药品说明书,她说自己最头疼的就是上面的字太小。“每次拿药都先看说明书,看了说明书才知道药怎么吃,但有的说明书就是无论怎么看也看不清。拿手指点着看,没用,手机镜头拍下来,放大,还是不行。”
陆阿婆说,由于孩子在国外,老两口一个74岁,一个77岁,只能靠自己,最后还是靠一个圆圆的放大镜来解决。
“其实药品说明书上那么多字,什么化学分子,药代动力学,我们都看不懂。最关心的只有三点:药的作用、服用方法、不良反应。”
有的老友干脆求助子女。“80后”的顾先生就曾被父母一个电话,花费1小时路程赶过去,帮父母读药品说明书。“是高血压和脑梗的药,好在病情比较稳定,不常换药,所以这样的次数不多。但如果药品说明书可以适老化改革,他们自己就能看清了。”
陈阿伯也看不清药品说明书的字,他干脆不看,取而代之的是每次配药,都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向医生询问清楚,记录下来:如何服药?和其他药冲不冲突?有什么不良反应?问清楚了心里才放心。
“60”后的林阿姨虽然觉得部分药品说明书上的字太小,但“定睛一看”还是能看清的。“我爱人现在总说看不清小字,都会让我来看。”
林阿姨的姐姐与90多岁的老母亲同住,每次看药品说明书也要戴起老花镜。
虽在医药行业就职,
找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也眼晕
“别说老年人了,我今年28岁,看药品说明书都费力!”
“90后”的崔女士在药品研发企业工作,对行业内的动态很关心。此次国家药监局针对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征求意见,她马上关注到了,认为很有必要。
“有一次我家里老人去看病,医生说这个药按60毫克吃,但他们不知道60毫克是几片,看说明书也看不清字,就让我来看。我一拿到那个说明书,密密麻麻全是小字,我找剂量单位一片是几毫克,找了半天愣是没找到。应该在专业规格的说明剂量上备注上几片或者几粒,这样就不用找得眼晕了。”
崔女士说,药品说明书字多且密,一方面可能使很多老人看不清,另一方面也可能让许多人干脆就不看了。“但其实像禁忌症之类的信息特别重要,用药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的。”
一直以来,崔女士有个小疑惑,为什么有的说明书“短而精悍”,有的说明书却要“洋洋洒洒一大篇”?她就此专门询问了专家药师,得到了解答。
“这和药品在研发期间的临床数据多少有关。有的药品临床试验或上市后收集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数据比较多,那么药品说明书就会比较长。反之药品说明书就会简短一些。”
目前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药品说明书应当包含的内容进行了明确。比如,应当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列出全部活性成份或者组方中的全部中药药味,注射剂和非处方药列出所用的全部辅料名称,对处方中含有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成份或者辅料予以说明等等。
对于药品说明书和标签文字的要求则是“应当清晰易辨,标识应当清楚醒目,不得有印字脱落或者粘贴不牢等现象”。
如何让说明书“看得清”?
老友提议彩色版、扫码版……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如今药品说明书上的字可以轻松做到“又迷你又清晰”,在社会老龄化加深的 许多说明书虽然符合规定,但在一双双“老花眼”前依然面目模糊。
在记者调查中随机抽访的十位老友中,全部十位都认为部分药品说明书存在字体较小的情况,其中多达六位表示不借助各种工具或请别人帮看,会存在认不清、找不到、看不懂的情况。
药品说明书要怎么改才能更清楚?老友们发言踊跃,纷纷给出了自己的使用感受和改进建议。
“希望字能变大,简单明了。”
指出这点的老友人数是最多的。
一位未透露背景身份的老友这样建议:“我觉得字小的原因可能和内容太多有关系,会让人找不到重点想看的。建议像用法、用量、用药禁忌这样重要的内容要印成足够清晰的大字,过于专业和学术的内容就小一些。”
如何让关键信息
变得更大更醒目?
大家的建议也很多样,比如,在保留原有说明书的再单独印刷一张大字说明简书,只印患者最关注的关键信息;将药品说明书印成彩色,冗余的信息印成黑白小字,而服用剂量和常见的副作用印成彩色大字或字底垫彩色色块。
药品说明书上附加二维码,扫码来收听语音版说明书是不是个好办法?
对此,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友可能接受程度不一样。
比如,顾先生的父母都是“50后”,他直言老人家手机操作不熟练,让他们扫码来听语音版说明书可能有点难,关键还是希望能让说明书本身的设计布局更清晰易懂。
而崔女士的父母是“60后”,她认为可行:“我父母手机什么的都会,让他们扫码听是可行的。但如果有语音版,希望也是摘取最重要的信息,或者可点击收听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 我认为扫码查看电子版说明书,在手机屏幕上字够大也是不错的办法。”
至于药品包装盒上的字样,有的微友认为和药品说明书一样,也存在“字体”较小的情况,希望能有所改进。
新闻晨报周到APP记者·徐妍斐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徐妍斐
来源: 周到上海
孩子是传染病流行的晴雨表
上述病毒流行时,婴幼儿都是高危人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解释说,以手足口病为例,之所以1~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因为这些孩子此前未接触过这种病毒,相关免疫力还没有建立起来。除了接触肠道病毒外,他们还接触了其他呼吸道传播的病毒。短时间内接触多种病毒,容易造成孩子反复发烧。浙大儿院感染科今年上半年就接收了不少反复发烧的患儿。
孩子是传染病流行的晴雨表,他们感染病毒后的潜伏期短,是最先发病的群体。黄丽素解释说,因为孩子的免疫功能比成人旺盛,一旦被感染,他们的身体很早就会开始“打仗”。
孩子感染疾病后潜伏期短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适应性免疫比较弱。黄丽素表示,成人已经经历了很多种感染性疾病,这些病原会产生交叉性的保护性抗体,而孩子还没有这些抗体。
目前正处于病原补偿期
今年5月,呼吸道合胞病毒高发,这与往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呼吸道合胞病毒一般是冬春季(约为11月至次年2月)高发,今年高发期有所推迟。浙大儿院呼吸科主任唐兰芳解释说,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疫情期间大家较严密的自我保护有关,佩戴口罩、居家隔离等措施切断了病毒传播途径,降低了感染率,同时因为接触病原的刺激减少,儿童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也没得到训练,而随着防控政策转变,人群活动范围扩大、聚集变多,造成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增加,导致反季流行。
“其实这种情况在自然界中比较常见,我们管它叫病原补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一民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每种病原体都有自己的季节流行特点,新冠疫情打乱了包括病毒在内的病原体的流行节奏,因此出现了部分病毒的反季流行,当这样的反季流行再遇到新冠“二阳”等情况,“给人的感觉可能是病毒‘没完没了’”。
黄丽素表示,新冠疫情“乙类甲管”期间出生的孩子被保护得比较好,接触的病毒较少,因此相关的免疫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新冠“乙类乙管”后,孩子们接触的病毒变多,相关免疫力没有,所以出现了反复感染的情况。
虽然今年上半年感染病毒的孩子增多了,不过整体处于可控的范围内。黄丽素说,目前浙大儿院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接收的这些患儿数量和往年冬春季节流感高发期接收患儿的数量差不多。
王一民表示,随着人群和各种病原体的不断接触,这种病原补偿将会过去,病原体的流行状态也会渐渐趋于正常。
生病后半个月内免疫力较弱
在和病原体的“磨合”中,3岁以下的婴幼儿、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王一民建议,这部分人群需要做好防护工作。
面对“没完没了”的病毒,如何保护孩子?黄丽素表示,应该重点关注孩子得病后的免疫恢复期,这个恢复期大概会持续半个月,反复感染的孩子在免疫恢复期内尽量不去学校、公共场所,一方面可以减少病毒接触,另一方面,避免传染其他孩子。
过了这个免疫恢复期以后,如果孩子没处在高暴露环境中,比如有感染者的医院、幼儿园等密闭环境,黄丽素建议可以不用刻意保护孩子,让他们接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微生物,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黄丽素说,对于绝大多数小朋友,如果有发烧、流鼻涕、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没有发展成重症,“我们都会恭喜他。孩子通过打一场‘轻轻的小仗’获得了一种病原的抗体,完成了一次免疫训练,这是一件好事情。”通过接触病原获得的免疫力可以提高人体的整个免疫系统抗病能力,有助于孩子远离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记者 刘昶荣
来源: 国内青年报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