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百科

宠物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宠物百科 >

养孩不如养宠物?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 冰城心理学家溯源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27 23


养孩不如养宠物?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

养孩不远渐行渐子孩如养宠物?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就别怪孩子渐行渐远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提问,说的是为什么现在“养儿防老”越来越难?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叛逆?父母从小把他养大,他却一直跟自己对着干,真心不如养只宠物,至少宠物还能时刻讨你开心,养个孩子只会让你烦心,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个问题前后有8000多人回答,浏览量甚至高达2000多万,其中有一段高赞回答是这样评述的:“纪伯伦曾经评价过父母和孩子的微妙关系,他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出于对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虽然看似哲学,却深刻的阐述了真正良性的亲子该如何维系。”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的存在,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更不是父母的筹码或者棋子,如果父母养儿只是为了“有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呼来唤去的想法,那么在这种功利心和私心并存的家庭,肯定也难养出心中有爱的孩子,毕竟能把孩子和宠物相比的父母,得不到孩子的认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上面两段话是整篇评论中打了加黑重字的论述,前者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父母与孩子微妙的关系,后者用略显露骨的方式把对待“孩子”和“宠物”的方式引向家庭教育的扭曲现象,从部分父母在家对孩子呼来唤去的使唤,趾高气昂的教育,毫不顾忌孩子内心发展等多种行径,反映出他们的出发点只想让自家的孩子听自己的话,却不想让其有自己的思想,这种压抑的家庭氛围以及教育思路,只会让孩子渐行渐远。

“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就别怪他渐行渐远”

很多父母总感觉只要是一直陪着孩子成长,这就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虽然这从字面上的意思很“正向”,但少部分的父母却用“训宠物”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凡自己的教育方式被孩子质疑,就少不了一顿责骂;一旦孩子做了什么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情,就会通过语言暴力“狂轰乱炸”,更有甚者还会借助“棒棍之下出孝子”的言论对孩子拳脚相向,其实这并不是爱的表现,而是因为孩子没有顺着自己心意前行所衍生出的占有欲和私心,这样的成长方式,只会让孩子渐行渐远。

“越是叛逆的孩子,对于关爱的渴望越是让人心疼。”

我在生活中遇到过很多叛逆之人,他们的家庭氛围大多都能用“扭曲”来形容,他们有的是因为父母的过分娇纵,有的是因为父母以工作之由,长时间离开孩子,在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童年中慢慢长大,进而衍生出了叛逆性格;更有因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而走向癫狂的边缘。

叛逆的表象虽然是不服从和抗争,但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冷漠、无视、控制或放纵,父母总是有一套自以为是的大道理去管教孩子,即便自己不再理,到了最后都能以一句“我生了你,就有管你的资格,你花着我的钱,还不服从听话?”唯由搪塞了事。

“父母越功利,越想让孩子尽快“偿还”所谓的“子女债”。”

自己很看不惯那些把宠物的生命看得比人的性命更为重要的人群,宠物带给他们的无非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服从性、天生萌萌的外表、以及时刻能够陪伴自己安逸生活的氛围,毕竟它不会因为你的错误情绪而对你发脾气,但如果哪天宠物袭击咬人,我感觉只需一次,它们必然会被遗弃或者人造毁灭;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成长中的多维开发,会让他有千万种的成长方向,一味的限制和管制,是对孩子天性和能力的抹杀。

这就和赚钱一样,如果你一味盯着赚钱本身,你最多赚一份辛苦钱,只有专注于事情本身,为别人提供价值,为别人解忧排难,才能收获可观的回报;而功利的父母就像前者,他们只会盯着眼前的“服从”,只想让孩子尽快还清自己因为养孩子付出的辛劳和金钱,却忘了从小好好塑造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有无限的可能。

这里是杨爸的育儿经,分享有用且实用的知识,才是我的初衷。

冰城心理学家溯源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

看见宠物就想养 看见衣服鞋子就想买

今年25岁的小悦(化名)有6只宠物猫,而说起养猫还要从她小时候说起。“小时候我妈不让我养宠物,我可羡慕别的同学和自己家的宠物一起玩了。”小悦说,她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想摸一摸、抱一抱,可是妈妈一直不同意她养。

上大学后,小悦脱离了父母的管控,那时候,她就有自己养一只宠物的想法。于是毕业后,她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只梦寐以求的宠物猫,从此后,她就一发不可收拾,几年时间陆陆续续养了6只,而且还想继续养。“我看见它们就想拥有,下一步我可能会养只小狗。”

而类似小悦这种情况的人还有很多,“小时候没有新衣服,大部分都是捡着穿别人的。记得有一年,家里买了一双新的帆布鞋,我很想穿,但爸妈就是不让我穿,说要等旧鞋子穿坏了才可以穿新鞋。我就等啊盼啊,等我终于把旧鞋穿坏可以穿新鞋的时候,我的脚已经长大了,新鞋子都磨脚了,我再也穿不上了。现在工作了,对衣服和鞋子我完全没有抵抗力,看到好看的就想买。”小雨(化名)说。

王宇老师分析:

我们在成长中没有被满足的愿望以及缺失的关爱,将会对往后的岁月产生持续影响。热搜中的“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其实都是儿童时期没有被认可,导致自身没有安全感而对自己的一种补偿行为。而这种情况下,长大后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补偿自己,大部分表现为补偿性消费行为,小时候得不到的现在要加倍买回来,还有一些则会在情感上讨要补偿,就像小悦不停地养宠物取悦自己。

补偿性消费行为是指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而产生的消费行为,是一种替代心理需求满足的工具。研究表明,自尊威胁、控制感缺失和归属性缺失是导致补偿性消费的3种动机来源。

产生原因:

现实中,很多父母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或是单纯地想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就习惯对孩子哭穷、诉说自己的辛苦。“咱们家条件不好,你在学校不要跟别人攀比,多比学习知道吗?”“我和你爸爸每天这么辛苦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你!”年龄小的孩子都会对爸妈说的话、表现出来的状态很敏感。他会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牺牲,从此背负上沉重的压力与愧疚,内心匮乏,不敢索取,只能不断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例如女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父母严格的物质需求管控中,从不给或给很少的零花钱。有一类人,心理的匮乏感来源于童年时期缺爱。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缺少陪伴、动辄打骂、很少给予孩子肯定与认可、总是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低价值感,内心敏感自卑,常常觉得孤单,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心理脆弱,容易抑郁。

父母应该这样做:

1、经常搂抱、亲吻孩子,关注孩子需要。

2、不要对孩子说谎。

3、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过度设限。

4、不要让孩子成出气筒。

龙头新闻·生活报 实习生:周洁玉;记者:刘维娜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