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27 25
自古以来便是“男。缘姻的满美大当婚,女大当嫁”。因此在国内,当儿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就会本能地为子女的婚事操心,渴望儿女能有一个美满的姻缘。
不过最近杭州的一位父亲,却以“早恋”的名义劝24岁的女儿和男友分手,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
杭州的小宁今年24岁了,读完大学本科考研上岸,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学习和工作之后,小宁也找到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男朋友。
本来是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一切在父亲眼里却十分不正常,在家里的亲戚偶然发现自己和男友的写真合照并告诉父亲之后,父母瞬间暴怒,要求小宁赶紧分手并销毁照片。
小宁觉得,自己已经24岁了,这个年纪完全可以恋爱,而且男友也是一位初中老师,和自己的条件更是门当户对。
但父亲却表示:女儿24岁便恋爱属于“早恋”,要先完成学业和落实工作,然后再考虑结婚的事情,自己也坚信女儿会找到一个更好的。
原来,小宁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父亲的控制欲就比较强,一直到大学的时候,小宁都没有谈过恋爱,即使是考研上岸后,父母仍然表示恋爱会耽误学习,进而阻止自己自由恋爱的权利。
这样的情况不免让我想起了我家里亲戚的一个女儿。在女儿26岁正想谈恋爱的时候,他说女儿太小,不着急;后来女儿35岁还没有男朋友又开始找人介绍;现在女儿45岁,也不打算找了,亲戚才觉得很遗憾......
苏珊 富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到: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走到大街上,不能说是控制型家长,因为这是完全满足孩子对保护和指导的需求。但如果十年之后还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因为孩子早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对成年子女的控制欲是国内父母普遍的心理障碍,之所以说是心理障碍,是因为这种控制欲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观念错误
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会让父母情不自禁地想要插手子女的生活。
在父母的潜意识中,我把孩子养大,那么自己说什么孩子就应该听什么,更何况我说的这些都是为你好。就像我们常说的“孝顺”俩字,只有“顺”了,才是孝。
其实,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有类似的经历,例如在夸小孩的时候,总是会说“这孩子可听话了”,表面上听上去是一种表扬,但却都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在控制孩子,观念里认为孩子就应该听话。
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有些过度控制孩子生活的父母,他们本身是属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内心极度需要他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就需要努力从孩子身上体验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
对子女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照顾,甚至已经超过了照顾的层面,可以说是控制了,而这些照顾并非是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出于他们自身的需要。
不过这种过度的需要,让子女感受的却不是爱,而是一种负担和束缚。比如演员朱雨辰的妈妈,70岁的老人对儿子的衣食住行都要包办,甚至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
实现自己的愿望
有些父母通过控制孩子的人生,来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常见的就是父母自己没上过大学,偏偏要求孩子考上名校。为了能不出差错地实现这个愿望,父母就会孩子的每一步都计划好。
而在父母过度控制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无外乎是两种后果:
容易没有自我: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会没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变得异常顺从,不敢去质疑权威。这样的孩子会非常不自信,做任何决定前都需得请示父母。
恐惧或者怨恨父母:有的人在长大后离开家之后,还会报复性地去满足小时候被父母压制的愿望,比如父母不允许养宠物,在孩子有了私人空间之后,会养很多宠物,哪怕自己已经照顾不了了。
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极度控制的人,长大后不仅会怨恨父母,甚至自己性格也会变得比较偏执,变成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较强、负面影响较大。
对于父母来说,养孩子,最难的就是不打扰。尤其是对于那些控制欲强的父母,更是要学会这一点。
但放手,并不等于放任。减少控制,的确是需要把握火候的。比如孩子在学习走路的时候,平衡感还未发展后,父母就需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待孩子力量、平衡感足够的时候,又想要甩开手,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大胆地放手。
学习走路整个过程和教育孩子一样,父母有权给孩子必要的建议和引导,但孩子也有权采纳或者拒绝,只要保证了这一点,亲子间的控制就会少很多。
好的教育大多都是来自可以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最好的教育也是那些趋于民主、平等、独立和互相尊重的教育。
就像电视剧《小别离》中的一句话:这世间所有的爱都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为是了走向别离。
如果父母真的想要孩子独立行走,那么就请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养孩不如养宠物?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就别怪孩子渐行渐远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提问,说的是为什么现在“养儿防老”越来越难?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叛逆?父母从小把他养大,他却一直跟自己对着干,真心不如养只宠物,至少宠物还能时刻讨你开心,养个孩子只会让你烦心,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个问题前后有8000多人回答,浏览量甚至高达2000多万,其中有一段高赞回答是这样评述的:“纪伯伦曾经评价过父母和孩子的微妙关系,他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出于对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虽然看似哲学,却深刻的阐述了真正良性的亲子该如何维系。”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的存在,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更不是父母的筹码或者棋子,如果父母养儿只是为了“有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呼来唤去的想法,那么在这种功利心和私心并存的家庭,肯定也难养出心中有爱的孩子,毕竟能把孩子和宠物相比的父母,得不到孩子的认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上面两段话是整篇评论中打了加黑重字的论述,前者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父母与孩子微妙的关系,后者用略显露骨的方式把对待“孩子”和“宠物”的方式引向家庭教育的扭曲现象,从部分父母在家对孩子呼来唤去的使唤,趾高气昂的教育,毫不顾忌孩子内心发展等多种行径,反映出他们的出发点只想让自家的孩子听自己的话,却不想让其有自己的思想,这种压抑的家庭氛围以及教育思路,只会让孩子渐行渐远。
“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就别怪他渐行渐远”
很多父母总感觉只要是一直陪着孩子成长,这就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虽然这从字面上的意思很“正向”,但少部分的父母却用“训宠物”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凡自己的教育方式被孩子质疑,就少不了一顿责骂;一旦孩子做了什么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情,就会通过语言暴力“狂轰乱炸”,更有甚者还会借助“棒棍之下出孝子”的言论对孩子拳脚相向,其实这并不是爱的表现,而是因为孩子没有顺着自己心意前行所衍生出的占有欲和私心,这样的成长方式,只会让孩子渐行渐远。
“越是叛逆的孩子,对于关爱的渴望越是让人心疼。”
我在生活中遇到过很多叛逆之人,他们的家庭氛围大多都能用“扭曲”来形容,他们有的是因为父母的过分娇纵,有的是因为父母以工作之由,长时间离开孩子,在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童年中慢慢长大,进而衍生出了叛逆性格;更有因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而走向癫狂的边缘。
叛逆的表象虽然是不服从和抗争,但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冷漠、无视、控制或放纵,父母总是有一套自以为是的大道理去管教孩子,即便自己不再理,到了最后都能以一句“我生了你,就有管你的资格,你花着我的钱,还不服从听话?”唯由搪塞了事。
“父母越功利,越想让孩子尽快“偿还”所谓的“子女债”。”
自己很看不惯那些把宠物的生命看得比人的性命更为重要的人群,宠物带给他们的无非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服从性、天生萌萌的外表、以及时刻能够陪伴自己安逸生活的氛围,毕竟它不会因为你的错误情绪而对你发脾气,但如果哪天宠物袭击咬人,我感觉只需一次,它们必然会被遗弃或者人造毁灭;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成长中的多维开发,会让他有千万种的成长方向,一味的限制和管制,是对孩子天性和能力的抹杀。
这就和赚钱一样,如果你一味盯着赚钱本身,你最多赚一份辛苦钱,只有专注于事情本身,为别人提供价值,为别人解忧排难,才能收获可观的回报;而功利的父母就像前者,他们只会盯着眼前的“服从”,只想让孩子尽快还清自己因为养孩子付出的辛劳和金钱,却忘了从小好好塑造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有无限的可能。
这里是杨爸的育儿经,分享有用且实用的知识,才是我的初衷。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