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30 28
郭太丰联想到最近的鳄雀鳝和清道夫放生事件,猜想,难道鱼都被它们吃了? 是不是还有大黑鱼作祟?为了查明真相,他准备抽干鱼塘的水,定要找出这个大家伙,将其绳之以法。
郭太丰找日子开始抽水,抽水当。蟒巨条一是天,他正在塘边等待水抽干时,突然听到堤坝上的一处杂草丛里传来沙沙作响的声音,一眼望去就像谁家遗落的水管,他赶紧跑过去查验,没想到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条巨蟒。
郭太丰说,这条大蟒蛇感到威胁,它张口就哈(蛇信子),呼呼的,就要咬人了,看上去大概有百斤重,4米多长。他当时没考虑太多,扯开嗓子就呼喊来朋友,在合力之下,费了老大劲,才把这条大蟒蛇制服。
事后,郭太丰把巨蟒交给了相关人员,经过专家初步鉴定,这条蟒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区域的红尾蚺,蛇作为变温动物,无法适应低温环境,现今出现在凉爽的哈尔滨,估计是逃脱或放生的宠物蛇。
在爬行纲的蛇类动物中,流传着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龙的传说,可见,蚺是凌驾于蛇和蟒之上的,它具备超强的绞杀能力,庆幸抓住它的也为郭太丰及朋友捏了把汗。
有人不禁有疑问,这条巨蟒不过百斤,鱼塘里有三四千斤鱼,它是如何消化的?蛇的新陈代新很低,难不成这条红尾蚺已经在鱼塘里很久了?
一般来说,蛇都是不吃活物的,对毒蛇而言,它捕猎时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待猎物中毒停止心跳后才敢进食。而对于蟒蛇来说,均属于无毒蛇,它捕猎时简单粗暴,一边用嘴咬住猎物,一边用强劲有力的身体缠住猎物不断收缩,直到让猎物窒息死亡为止。
蟒蛇具备超强的感应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猎物,它们都能轻易地感应到,猎物的心脏位置和律动强弱,一旦勒住猎物,将很难松开,除非遇到外在危险,或确认猎物死透后,才敢松开。
在进食时,蟒蛇会从猎物的头部开始,一边吞,一边分泌唾液润滑,这是保命的吃法。一方面是为了容易吞食和防止猎物假死攻击它,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防其它动物攻击它,只要出现任何一种情况,它都能快速地吐出来,进可攻退可守。
蛇类动物之所以可以吞下超过它数倍的猎物,是因为它的上下颌只有肌肉和韧带连接的骨关节,结构简单,除了最大限度的张合外,还能左右摆动,一般来说,人张嘴时,嘴巴夹角最大只能30°,而蛇的嘴巴夹角能张大到130°,研究表明,蛇嘴巴夹角能张大的最大度数,就决定了它能吞咽多大的猎物。
蛇的下颌是吞咽的关键,它在吞食较大猎物时,下颌能缩短变宽,它和牙齿左右交错配合。比如,当它用左边的牙齿钩住猎物时,它就用右下颌的肌肉把猎物往咽部送,之后再换右边牙齿和左下颌肌肉配合,就这样反复作用,将猎物慢慢吞下肚。
村民郭太丰鱼塘里的鱼,多数为鱼苗,个体应该不大,对红尾蚺来说,吞食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如果红尾蚺都是把鱼咬死再吞的话,在短时间内要吃掉三四千斤鱼,没有强硬的消化能力是做不到的。
大多数蛇在吃饱后,都会选择躺平,它们消化食物的能力本来就慢,这一躺,造成它新陈代谢的能力更慢了,如果它进食的食物足够多,足足可以坚持几个月不进食。 蛇会在夏末秋初大量进食,才能保证自己能度过近乎半年的冬眠时间。
蛇在移动时,它可以加快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解速度, 可以促进食物消化。从这点来看,红尾蚺在捕食鱼后,应该没有躺平,而是在尽量的移动促进消化。毕竟,鱼塘里还有很多鱼在等它。
我们经过听到蟒蛇吞山羊,吞野猪,或吞鳄鱼等大型动物的事件,为了揭晓蟒蛇是如何消化大型动物的,有专家专门做过实验。
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生物学的斯蒂芬·塞科博士(Dr. Stephen M. Secor),就通过X光照射成像技术,成功还原了一条蟒蛇消化一条凯门鳄的过程。
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意外获得了一条吞噬了凯门鳄的蟒蛇,我们来看看:
第一天,凯门鳄将蟒蛇的体型扩展开,它在蟒蛇的肚子里,身体仍然是完整的,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看来,第一天蟒蛇只是在适应和调整扩展的体型。
第二天,蟒蛇的内脏器官逐渐变大,博士团队认为,蟒蛇是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以便快速分解胃酸和胃蛋白酶,从影像看出,鳄鱼仍然没什么变化。
第三天,消化正式开始,蟒蛇几乎把鳄鱼的软组织全部分解,鳄鱼骨骼也在逐渐被破坏。
第四天,鳄鱼的软组织彻底被消化,只剩下鳄鱼皮和骨头。博士认为,不仅蟒蛇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在加速消化,就连它的肠道细菌也在助力消化。
第五天,除了几块最坚硬的鳄鱼骨头没有消化外,其它皮和骨头已经全部没有了。此时,蟒蛇正在处理消化时产生的气体。
第六天,从影像中只能看见一点鳄鱼残渣。
第七天,一条凯门鳄彻底被蟒蛇消化完全,蟒蛇终于可以动一动身体了,在之后的几周或几月里, 这条蟒蛇就可以躺平了。
综上实验可见,鳄鱼皮糙肉厚骨头硬,蟒蛇消化鳄鱼,也不过7天而已。
针对一般的鱼,除了鱼脊骨和鱼刺较硬外,肉体不堪一击, 理论上也可以说明,本文中的红尾蚺进食一次鱼,不超过7天,就能完全消化。这意味着,在一个星期左右,红尾蚺就会去鱼塘捕鱼吃。
如果我们计算红尾蚺一次能吃100斤鱼,鱼塘按4000斤鱼计算,也要吃40周才行,这说明这条红尾蚺,连2022年的新年,都是在郭太丰的鱼塘里度过的。
理论是这样,但实际不可能,因为那时的哈尔滨温度普遍在零下,蛇最多低于8℃就扛不住了,如果没有理想的冬眠场所,100%会被冻成冰棒后惨死。而且,蛇还不会打洞,蟒蛇找洞穴很难,估计这条红尾蚺是今年夏季才到这个鱼塘的。足见蟒蛇吃鱼,简直轻松拿捏。
这条红尾蚺并不是本土物种,作为外来物种,能出现在哈尔滨,显然是人为带入的,最大可能是人为饲养的宠物蛇,或自动逃离,或人为放生,才可能到村民的鱼塘。
不管怎样,蛇类动物都是危险的,尤其是百斤重的红尾蚺,游荡在外,保不齐会伤人,此次村民郭太丰能抓住并上交,也是万幸中的万幸的。
希望郭太丰也能得到有关部门的若干赔偿吧,毕竟,这红尾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见了,打不得,伤不得,不然郭太丰早就把它大卸八块下铁锅了。
你们说是不是?
在大连蛇岛上流传最多的说法是:“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因为每到这个时候,老鼠就不再是蛇的猎物,反而开始以蛇为食。
大连蛇岛
冬眠的蛇真的会被老鼠吃掉吗?既然冬眠的时候会被老鼠吃掉,为什么蛇一定要冬眠呢?
地球上需要冬眠的动物很多,比如熊和刺猬等。熊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它们的体温是恒定的,不会因为环境而产生较大的变化。再加上身上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证明熊需要冬眠并不是为了躲避寒冷,而是因为缺乏食物,但是蛇冬眠主要就是为了躲避寒冷。
蛇作为一种变温动物,它们不需要像人类那样,通过频繁进食消耗能量维持体温,而是让体温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人类一般一天需要吃三顿饭,但是有的蛇吃一顿饭就能活一个月。当它们在冬眠的时候,每天只要躺着睡觉,几乎不用消耗能量活动和捕食,那么一顿饭就可以让它们存活几个月之久。
而这种优势带来的弊端就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人类和一些恒温动物,几乎可以在零下好几度的环境中活动,不需要进入冬眠状态面对未知的危险。而蛇能够接受的温度范围却很小,通常来说,蛇只有在15℃到35℃的环境中才可以自由捕食和活动。
当冬季气温下降的时候,它们的身体温度也会相应下降。但是由于它们自身的身体无法承受低温,所以当温度长时间在15℃时,蛇开始减少进食肢体变得僵硬;当温度维持在6~8℃时,蛇将完全进入冬眠状态;当温度降到2~3℃时,进入麻痹状态;当温度持续降低到零下3~5℃时,如果选择的洞穴不能遮风挡雨,蛇几乎就无法存活下来了。
所以冬眠完全是蛇类的一种本能和天性,如果不选择冬眠,它们将必死无疑。
老鼠可“不是省油的灯”。当蛇冬眠的时候,老鼠就有可能钻进它们的洞穴,对着蛇类的身体进行啃咬。大连蛇岛上的褐家鼠就是其中的典型,它们的牙齿锋利,经常能够啃断甲板、铝板、混凝土等坚硬的材料,自然可以轻松咬穿脆弱的蛇身了。
老鼠们钻进蛇洞,将它们的身体啃得左一个伤口,右一个窟窿。而一旦老鼠咬中了蛇的心脏或泄殖腔等关键器官,这条蛇就只能变成老鼠的猎物了。
作为蛇的猎物,老鼠应该对蛇有本能的恐惧才对,就像我们很多人谈蛇色变一样。 它们为何敢对这种危险的动物下手呢?老鼠吃蛇是不是一种复仇行为?
的确,相较于蛇来说,老鼠的智力水平更高,很可能产生复仇情绪。蛇的大脑容量很小,它们控制身体动作的神经,分布在脊椎上。所以蛇虽然非常敏捷,是捕猎好手,但是这些大多数都是一种本能行为。低级的大脑结构使得它们无法产生复杂的情感,甚至有时表现得非常冷血残忍,同类相食或兄弟相残的场景也不少见。
而老鼠作为大脑发育更加完全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智力和情感虽然没有人类那样复杂,但是却比蛇类更具有感情,至少能够产生亲情的概念。
在眼睁睁看着家庭成员沦为蛇的腹中餐时,它们或许比蛇更容易变得愤怒,从而产生“复仇”的心理。
“老鼠吃蛇”更可能是一种出自本能的行为。
首先是因为蛇经常强占老鼠的洞穴。由于蛇没有四肢,所以打洞对于它们来说非常困难,而抢夺猎物的洞穴,既可以让自己捕捉猎物吃饱肚子,又可以轻松获得住处,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鼠类数量众多,洞穴也非常多,是蛇类的重点抢劫对象。 鼠类的领地意识非常强,比如说:仓鼠就会拼命驱赶外来的同类,甚至把同类咬死吃掉的事情也有发生。
蛇虽然一时抢占了老鼠洞,但是它终究会有冬眠的一天,到那时,如果有老鼠钻进洞来,就只能任凭宰割了。
另一方面,老鼠虽然喜欢在过冬之前储存粮食,但是总有粮食不够吃的时候。于是,它们只能四处寻找食物了,除了从人类的地盘盗取食物以外,它们只能到洞穴里看看有没有别的动物遗留下来的食物。这时候,饥肠辘辘的老鼠遇到熟睡的蛇,为了填饱肚子,也顾不得本能的恐惧,上去就是一通撕咬。
但是蛇就真的睡得这么死吗,即使被老鼠咬穿了身体也醒不过来?
蛇当然有可能醒过来,这和它们冬眠的习性有关。冬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并不是说温度降到多少度,蛇就直接睡过去了,而是像人入睡一样分为三个阶段:浅睡眠、深睡眠和渐醒阶段。
1.在刚入冬的时候,环境温度约为8~13℃,蛇躺在洞穴里慢慢进入浅睡眠,这时候它们的大脑细胞还比较活跃,身体也比较敏感。如果老鼠在这个时候闯进洞里,撞在了蛇身上,它们就会很快醒过来发动攻击,猎物和猎人的角色再次颠倒。
2.当温度低于8℃的时候,蛇就进入了深度睡眠阶段,类似于人类睡觉做美梦的时候,很难被唤醒。这时,蛇的大脑已经十分平静了,新陈代谢的速度也降到最低,每分钟的心跳只有不到30次。由于温度实在太冷了,这时它们如果醒过来,就无法再进入冬眠状态,几乎只有死路一条了。
3.总算熬到了冬去春来,外面阳光明媚,温度迅速升高到13℃。睡了几个月的蛇饥肠辘辘,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它们就会苏醒。由于蛇总是群居在一个洞穴里冬眠,所以一条蛇醒过来总会叫醒其他的蛇,出现令人恐怖的“蛇海”。
如果是遇到落单的蛇还没有醒过来,这时去接近它依然非常危险。因为这个阶段的蛇是最容易苏醒的,而且因为“起床气”、肚子饿和熬过了一个冬天等原因,它们的情绪非常暴躁,虽然行动比较缓慢,但是攻击性却很强。
2019年12月31日,广东珠海的一座岛上,一群工人在挖水沟时,其中一名50多岁的老工人就被一条冬眠的竹叶青蛇咬伤,幸好注射了抗毒血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即使是冬眠的蛇看上去对人没有什么威胁,我们也不能疏忽大意。尤其是,有人专门趁着蛇冬眠的时候去抓蛇,看似睡得正香的蛇很可能就会瞬间张开大口,令人防不胜防。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