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百科

宠物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宠物百科 >

南京民警:地铁动物有野生有家养 明年4月1日起,乘坐轨道交通不得在车内进食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37 10


南京民警:地养家有生野有物铁动物有野生有家养

有野生有家养,我们都用爱心呵护

地铁警方救助过的动物。地铁警方供图

南报网讯 不仅有猫猫狗狗,还有宠物大老鼠、飞鸟、猫头鹰,甚至还有野猪、孔雀……让人吃惊的是,在总长378公里的南京地铁线路上,伴随着大量客流,还时常有这些动物出没。

日前,记者从市公安局地铁分局了解到,地铁警方守护日均350万客流,每月救助类警情占接警总量的60%,被救助的对象中不乏各种动物的身影。

泰迪犬乱入地铁,民警展开“抓捕行动”

今年10月2日中午,一只小泰迪犬突然闯入了地铁S1号线翠屏山站,朝着轨行区跑去。为了防止小家伙造成混乱,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行,执勤民警立即开展“抓捕行动”,找准时机一把抱住了四处乱跑的小泰迪犬。

随后,民警为小泰迪犬戴上了简易的牵引绳,并在地铁站出口附近找到了正在寻找爱犬的狗主人。经了解,狗主人因为小泰迪犬平时比较乖巧,就没有拴牵引绳,没想到一不留神,小泰迪犬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考虑到小泰迪犬乱入地铁区域,并没有造成地铁站的秩序混乱,民警在对狗主人进行批评教育后予以放行。

地铁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南京地铁区域内,经常遇到宠物犬在地铁站内走失的警情,在南京地铁公安的官方微博,甚至专门发起了一个“谁家的狗子又丢了”的话题,用于及时发布寻犬信息。丢失的宠物犬品种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没有拴绳,且没有狗牌。有些幸运的宠物犬在主人寻找下回归家庭或被收养,也有部分无主宠物犬被送往“平安阿福”等流浪犬安置中心。

记者了解到,在地铁区域内遗失的除了猫猫狗狗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宠物。今年5月17日,地铁S1号线机场站有乘客遗失一只黑色背包,当民警打开背包打算查找失主时,从背包里竟然爬出一只大老鼠。经查,这是一种名为“花枝鼠”的宠物。通过背包里的证件,警方成功联系上了失主。

警方提醒:

饲养犬只最好在狗牌上印上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自觉不在地铁站、车站等公共场合遛狗,避免影响他人的正常出行和生活。

小猫小狗被弃地铁口,民警帮找新主人

《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规定:禁止携带活禽和猫、狗等宠物以及其他可能妨碍轨道交通运营的动物(盲人携带导盲犬除外)进站、乘车。“少数乘客违规携带动物进入地铁,被拦阻后干脆遗弃,这些被遗弃的动物也成为地铁警方的救助对象。”地铁公安分局政治处宣传民警说。

今年9月30日,一名乘客带着三只还没断奶的小狗来到地铁南京南站,打算乘坐地铁。在安检处,该乘客了解到不允许携带宠物进地铁站后,便当场将小狗丢弃,并表示任由安检工作人员处置。看着三只小狗嗷嗷待哺,安检工作人员只好向地铁南京南站警务室执勤民警求援。

南京南站客流量较大,三只可爱的小狗引来不少市民关注,有的当场表示要领养。民警在经过核查身份、普及养宠知识后,对领养人进行了登记。

这并不是南京地铁安检处第一次“接盘”被遗弃的宠物。今年5月3日,一名乘客用一只纸箱装着一只小猫准备进地铁站,在被安检工作人员提醒携带活宠只能改乘其他交通工具后,认为“太麻烦”,便将小猫丢弃在安检处。小猫最终被地铁车站工作人员领养,找到了新主人。事后,南京地铁公安分局官方微博发布了这条信息,吸引了数千名网友参与讨论,阅读量超过60万。

警方提醒:

宠物和其他违禁品不同,选择饲养宠物,要做好善待和照顾其一生的准备,同时也要遵守城市文明出行的相关规定。

地铁天保站派出所辖区,常见野生动物出没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市民饲养的宠物外,一些地铁站因坐落在相对偏僻的郊区,还时常会有野生动物出没。

今年8月,地铁2号线羊山公园站闯进了一只野猪,被环卫工人驱赶后消失在树丛中;5月19日,2号线羊山公园站执勤民警接到市民报警,称在站外的自行车慢车道上捡到了一只小猫头鹰,并交给民警,民警将其送往红山动物园救助中心……

“由于南京地铁有不少高架站,一些野生鸟类错飞进站台和站厅后,无法辨别方向,被困在地铁站内。”地铁公安分局政治处宣传民警告诉记者。

今年5月8日,地铁S7号线空港新城江宁站,一只蜡嘴雀误进站后不停地撞向地铁站厅的玻璃门。执勤的地铁民警刚好看到这一幕,随即将这只撞得晕乎乎的蜡嘴雀小心捧了起来。可能是翅膀受了伤,蜡嘴雀站在民警的手上怎么也不飞,民警只能先行将其带回警务室,最后将其送往红山动物园救助中心。

要说野生动物出没最多的区域,非天保站派出所辖区莫属。该所辖区从南京南站沿S3号线到高家冲站,沿途大部分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区域。去年夏天,S3号线马骡圩站附近经常出现水牛和孔雀的踪影,不时还有野生鸟类来站栖息,令站内工作人员啧啧称奇。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天保站派出所专门对全所民警和辅警进行教育,要求对地铁站附近出现的野生动物采取不去惊扰、和谐共处的原则,并及时救助一些受伤或被困的野生动物。“周围遍是鸟语花香,常有野生动物为伴,也是工作之余的一份乐趣。”该所民警肖沛宁说。

警方提醒:

如果在地铁里发现有动物或鸟类,请及时联系警方和站内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驱赶或救助;如果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不要贸然上前救助,可及时联系警方或动物救助部门。

本报通讯员 狄公宣 周茜

本报记者 徐宁

明年4月1日起,乘坐轨道交通不得在车内进食

10月24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交运规〔2019〕15号,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2020年4月1日起施行。 就包括乘客行为规范的相关规定。其实,在重庆轨道交通的列车上,早已经出现了“禁食”标志。

轨道交通2号线 张坤琨 摄

确立17类禁止性、约束性乘客行为

本次出台的《办法》共7章43条,包括总则、基础管理、客运组织、客运服务、乘客行为规范、服务监督与提升、附则等章节。

《办法》从客运组织与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客运人员岗位设置和配备、车站标志标识等方面,提出了对运营单位客运组织的基础要求。并从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全过程,对车站客流流线安排、车站开闭、车站巡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车站公共区域施工作业,越站、列车因故在车站停留等非正常情况,以及突发事件下的客运组织要求。

在客运服务方面,《办法》围绕乘客出行全过程,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全天运营时间、信息服务、进出站服务、购检票服务、候车服务、问询服务等的具体要求。

轨道交通2号线 邹乐 摄

而在引起过热议的乘客行为规范方面,《办法》规定乘客应遵守票务管理规定,明确了影响运营安全的10类禁止性行为,以及影响秩序的7类约束性行为,要求乘客在疏散时服从工作人员指挥和引导,提倡文明乘车美德等。

办法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建立健全乘客沟通机制,不断促进服务提升。

明确在列车内不得进食

对于广大乘坐轨道交通的市民来说,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有乘客在列车里吃东西的情况,如果是气味比较刺激的食物,则在很大程度上会让周围的乘客反感,还可能对车内卫生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办法》在第三十六条规定乘客不得有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秩序的7类行为。这其中就包括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也就是说,在《办法》正式施行后,在包括地铁、轻轨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上,乘客将不得进食。

在重庆乘坐轨道交通,是否可以在列车上进食呢?答案是不提倡。

重庆采用的是2019年1月2日第二次修订的《重庆市轨道交通乘坐规则》,其中第七条提到:“提倡乘客不在车站付费区及列车车厢内饮食。”据介绍,在车厢内吃东西,食物残渣不仅影响车内卫生,还可能会吸引蟑螂、老鼠,从而产生损坏列车设备的风险,影响行车安全。

因为重庆目前采用的规则未把列车内进食作为禁止性规定,还是会有少量乘客会不顾及他人感受。《办法》的出台,将会让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资料图) 邹乐 摄

重庆轨道交通列车上早已出现“禁食”标志

虽然目前重庆还没有明文禁止在轨道交通车厢内饮食,但是在重庆轨道交通的列车上,其实已经出现了“禁食”标志。

10月26日,记者在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上看到,在车厢车门旁的“刘海”显示屏背面有“禁食”的标志,并在标志下写着中英文提醒:“请勿在车内饮食”“No eating No drinking”。除了“禁食”标志外,列车上还有“请主动让座”“请勿在车内追逐打闹”“请勿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请勿悬吊”“请勿攀爬”等提醒。

据了解,早在2017年12月28日,轨道交通10号线通车试运营时,10号线列车上就出现了“禁食”标志。这也是重庆轨道交通列车上首次出现“禁食”标志。

重庆轨道交通列车上的“禁食”标志。图:上游新闻

“外放族”们请记得戴耳机

对于喜欢在公共场所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外放族”,不少人都对此表达不满。这种不在乎他人感受的行为,如果发生在相对封闭的车厢内,放大的不只是声音,还有大家的怨气。

此次出台的《办法》当中,第三十六条规定的7类约束性行为,可以让反感“外放族”的乘客们安心了:“乘客在乘车期间,不得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据了解,在重庆目前采用的规则当中,还未有针对“外放族”制定相关规定。放眼全国,包括北京、兰州、昆明、天津在内的城市,也是从今年年中开始,将外放列为禁止行为。

为此,以后无论听歌追剧还是看短视频,一定要记得戴上耳机。

来源:上游新闻

记者:王梓涵 刘波

编辑:邹雨璠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