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百科

宠物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宠物百科 >

鞍山宠物:“铲屎官”经济瞄准百亿级市场 大连盲盒市场挺“热”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42 31


鞍山场市级宠物:“铲屎官”经济瞄准百亿级市场

清晨6点半,太阳初露,沉寂一夜的城市刚刚苏醒。

而在辽宁。凡非闹热,沸鞍山高铁站西北方向的一处市场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数百。奋兴外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内,仅余下两条供一人行走的通道,通道两侧平均半米宽的摊位上摞满了大大小小的宠物笼,泰迪、柯基、曼基康、金渐层……一只只经过精心梳洗的“毛孩子”在这里格外兴奋。

有人观赏,有人询价,有人拿起手机直播,人声与犬吠猫叫声交织在一起,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和他人的对话。

这里是位于鞍山市经济开发区的家和宠物交易市场,每逢周一、周四,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铲屎官”们都会汇聚于此,为自己的宠物圈“添丁进口”。

作为全国闻名的宠物犬类养殖和交易基地、全国重要的观赏鱼市场,以及国内观赏鸟的重要繁育和交易地区之一,鞍山的宠物交易对接全国20多个省份,年交易量超百万只,拥有超10亿元的年交易额。

宠物,正在这座以钢铁为历史底色的城市里,创造新的发展亮色。

借“宠”消“愁”,探出新商机

在电影《钢的琴》中,二十世纪90年代,东北一钢厂下岗工人陈桂林为谋生,组建一支乐队奔波在红白喜事当中。随着一声轰鸣,工业基地里的烟囱被定向爆破,那些曾经的车工、木工、焊工、铸工走出工厂大门,探寻人生新的篇章。

鞍山宠物市场的兴起,离不开这段沉重的历史。

来自鞍山市商务局市场建设科的吴莲回忆,二十世纪80年代,鞍钢工人“有钱也有闲”,养猫养狗是为了打发闲暇时光。随着90年代末鞍钢附企大量下岗工人被推向社会,曾经的宠物成为精神慰藉;而渴望再创业的工我们也在养狗中琢磨出了生意经,从“铲屎官”化身为“创业者”。

马淑芳就是其中之一。早在1988年,28岁的马淑芳卖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只狗。“那个时候流行养京巴,因为养的人不多,所以品相上乘的狗价格不菲。一只京巴换一套房子、一辆车的传奇也都真实存在过。”马淑芳回忆说。

当时的马淑芳还在鞍钢有着稳定的工作,因为喜欢狗便养了一只,没想到还能赚钱。靠卖狗挣得第一桶金后,她给自己买了一枚市价3000元的金戒指,而当时的平均月工资也只有30元上下。

没几年,下岗潮轮到了马淑芳头上。为了养家糊口,她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宠物养殖中。从最初的京巴到后来的博美、松狮、比熊、吉娃娃,如今她家的一楼小院中同时养着30多只狗。

“养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当时铁西区下岗工人多,市场附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鞍山市铁西区八家子宠物交易市场经理杜彪说。

鞍山人的“养狗潮”,也离不开当时国内宠物经济逐步启蒙的大背景。

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小动物保护协会成立、许多城市将“禁养”改为“限养”、亚洲宠物展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宠物经济加快发展,许多养宠主流人群开始为宠物赋予情感角色,通过宠物让生活更加丰富。

面对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鞍山的宠物经济悄然聚集。一开始没有规范的市场,饲养者们就集中在五一路立交桥附近的批发市场旁,借着市场的人气,在近百米的地段上叫卖交易,来自周边地区的商贩也将成色好的宠物售往外地。

日渐频繁的交易中,曾经的业余养狗人逐渐成熟,养狗、辨狗也趋于专业化。

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辨狗高手,养殖户陈旭每年售狗的利润近20万元。“许多人还跟我取经,我可带动了不少人养狗。”

因“宠”而“娇”,拥抱大市场

“要说养狗,国内看东北,东北看鞍山。”杜彪说,鞍山市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宠物犬类养殖基地和交易基地,这既得益于“养狗人”30多年的耕耘,也离不开良好的东北气候与市场环境。

在许多走南闯北的“抓狗人”看来,东北养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气偏冷,狗会主动发毛抵御寒冷侵袭;冬季时间长,所以这里养殖的狗相较于外地狗,毛色更亮,骨架、体态也更为饱满。

好狗不愁卖,二十一世纪初,杜彪成立八家子宠物交易市场,引导商户形成每逢特定日子就赶狗集市的习惯。运行之初,杜彪花了不小力气,严格规范场地,制定宠物市场交易规定,逐渐规范市场秩序。

无独有偶。在离杜彪不远处以养殖观赏鱼闻名的李三台子村,养殖户、经营户之间相互压价竞争、占道经营等现象多发,让当时有着数百亩养殖基地的鞍山观赏鱼行业犹如一盘散沙。

2002年,年仅30岁的石全成建起鞍山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帮助当地观赏鱼养殖户“以销带产”,并发动从业者成立鞍山市观赏鱼协会,为养殖户和观赏鱼发展保驾护航,实现了观赏鱼行业变“单打独斗”为集体自律的跨越。

在杜彪与石全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的宠物市场的消费也在逐渐升级。除了宠物粮、玩具、服饰外,也衍生出许多宠物新行业和新职业。从“衣食住行”到“宠物乐园”,从“宠物托运”到“宠物寄养”,甚至还有“宠物婚礼”和“宠物殡葬”,宠物产业链不断延长,这对鞍山宠物经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只狗从繁育到饲养,从交易到检疫再到运输,在鞍山市家和宠物交易市场就可以一站完成。这座建于2014年的犬猫交易市场,从建设之初就融入产业链的理念,除了交易摊位,还包含宠物商店、宠物检疫、宠物托运等多项服务。

在市场的西南角,辽宁科实检测有限公司备受交易者的信赖。这是国内首个在宠物交易市场为犬猫提供检疫证明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人员黄双介绍,每只宠物在离开市场发往全国各地前,都会进行层层核验,获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只宠物从购买到获得认证,再到打包寄走,整个流程仅需要2小时。”家和宠物总经理冷雪霜说,每天有上千只狗从这里空运到全国各地。为了方便运输,市场里特设沈阳、大连机场办事处,像郑州、河北等地还有大客车专线。

离开市场前,不少饲养者都会在大门旁的朗升宠物用品店里转转。这个70多平方米的宠物店里摆满了数百种宠物用品,宠物牙刷、宠物粮、宠物药应有尽有。“我还有近400平方米的仓库,几乎都堆满了货。这么说吧,黄河以北的宠物用品,我这里都可以供应。”老板刘维宇自豪地说。

宠物养殖也带动了配套行业的勃发。鞍山市千山区的状元训犬基地,还开设了训犬师技能培训,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朋朋班”,每年接纳学员来这里实地学习训狗技能。

从繁育、养殖出发,鞍山宠物经济逐渐向全产业进军,服装、寄养、医院、互联网+等业态正在兴起。萌宠们已扛起了流量的大旗,拉动这座城市的经济增长。

跨界联合,产业破局仍待发力

目光炯炯有神,毛发蓬松漂亮,搭配上专业的灯光和布景,镜头下的柯基活像一个神气的王子。“1000元”“1200元”“1500元”……在苏帅的直播间里,来自全国的观众正在围观一只柯基的拍卖。拍卖前,苏帅对这只狗的血统、品相、检疫等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

这是近几年鞍山宠物市场里出现的新业态,许多人通过线上展示的方式,将宠物卖到全国各地。

今年35岁的付贺,也曾尝过直播的“甜头”。通过线上展示和贩卖自家的观赏鱼,他的粉丝遍布东三省和山东、河南,而他的观赏鱼还远销到海南与新疆。“好的时候每月能卖5万元。”付贺说。

“经过我们的筛选,可以为购买者提供质量保障,寄送过去后还能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苏帅说,目前在鞍山市像他这样探索宠物经济新出口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从父母那辈继承下来动物养殖的传统手艺,并在新时代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想出征“新蓝海”,鞍山宠物市场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攻克:当前宠物产业还仍停留在配种、繁殖的产业链上游,商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IP”效应,定价权始终掌握在二级商贩手中;科研能力水平局限,不能紧跟市场需求等问题,导致特色产业行业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冷雪霜对此深有体会。过去几年,她去了河北、浙江等地,结果都无功而返。“别人做得太早了,我们想要做狗粮、做笼具,难度很大。”

但这几次调查,还是带给她许多有益的思考。针对宠物产业,目前全国还缺少线上销售的大型平台和机构。而鞍山巨大的宠物繁育市场,正是线上销售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我们准备在今年加大对线上销售的投入,引入更多的直播人才,扩大鞍山宠物的影响力和消费力。”

不光是市场从业者,当地政府也意识到宠物经济未来的可能性,开始集聚多方力量支持宠物产业的发展。

2020年,鞍山市政府与长城集团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每年都将围绕鞍山地区宠物产业的资源和基础,结合全球宠物市场走势,推出主题各异、极具特色的宠物展,并推动鞍山宠物行业与诸多国内外专业协会和组织在多个领域深度合作。

由国内渔业协会指导、三台子观赏鱼交易中心承办的辽宁省第四届锦鲤大赛也于2021年10月如期举行。来自国内多个地区的参展商齐聚鞍山,拿出自己的锦鲤在展会上争奇斗艳,现场“比美”。在比赛中获奖的锦鲤身价翻番,订单也纷至沓来。

随着老龄化社会及“陪伴经济”的到来,在国内,宠物饲养需求迅速扩张,宠物经济未来规模庞大。据艾瑞咨询预计,到2023年国内宠物行业规模将达到4456亿元。鞍山市宠物经济规模超过10亿级后,正瞄准百亿级市场。

“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适合鞍山宠物市场,我们也在一步步摸索。”鞍山市商务局副局长张恒说。未来,鞍山计划利用自身钢铁冶炼的优势,补全宠物笼具生产的大片空白,并拓展宠物用品、宠物医疗等相关产业,拉长产业下游链条,提高就业率,依托互联网进一步提升鞍山宠物产业规模和水平,使宠物产业成为鞍山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作者:□记者 王炳坤 李宇佳 武江民 鞍山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大连盲盒市场挺“热”

商场里售卖盲盒的“机器人商店”。

编者按

盲盒热,仿佛在不经意之间便出现了、“热”了。

不管你是不是听说过或购买过盲盒,盲盒热已经悄然成为城市里的一种经济现象。

从实体店到网络,盲盒的品种五花八门,似乎“万物皆可盲盒”。盲盒市场有多热?购买盲盒的主力群体是谁?我们为什么对盲盒趋之若鹜?对盲盒热滋生出的种种市场乱象,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本刊聚焦盲盒热现象,从今日起推出“冷眼看盲盒热”系列报道,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文·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邵海峰 张小春〛

盲盒的前身是日本的福袋,最初是以集卡的形式被引入我国。随着潮流玩具的兴起,商家将潮玩IP手办与福袋这种购买形式融合,盲盒应运而生,并迎来了产业的爆发期。

一份2020年盲盒经济洞察报告曾透露,从地域分布来看,大连人对盲盒的偏好度较高,在全国排第四,前三是上海、北京、天津。

盲盒实体店遍布大连各商圈

在青泥洼桥、西安路、高新万达等大连主要商圈,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盲盒实体店。泡泡玛特、BearGrandma盲盒超市、TOP TOY潮玩集合店及杂物社等生活百货门店里,盲盒都成了主打商品。

在西安路一家大型潮品集合店里,100多款盲盒产品占了店面2/3的空间,主要是手办和公仔玩具。“DIMOO”“拉布布”等不同主题玩偶被展示在玻璃柜里。一般来说,一个拳头大的玩偶平均售价在59元到89元不等,一些大型玩偶的价格可达千元以上。据店内工作人员介绍,盲盒的主力消费人群集中在15岁到30岁,女性多于男性,白领、大学生居多,也有中小学生。

一位年轻女士在店里选购了十多款不同系列的盲盒。“我算得上是盲盒的资深爱好者了,最喜欢的是以国内风为基调融合现代元素的,有空儿就会来挑几款心仪的盲盒。”李女士说,她从两年前开始买盲盒,有自己喜欢的新系列盲盒上市时,甚至会把整个系列买下来。不过李女士坦言,隐藏款其实非常难开,有时买几整盒甚至十几整盒都未必开得到,好几千元钱一下子就花出去了。

“大多是年轻人买盲盒,也有父母带着孩子来购买,共同收集一个系列,以此作为亲子互动的一种方式。”店内工作人员说。据了解,线下是购买盲盒的主要渠道,购买者可以第一时间享受拆盒的乐趣。

盲盒热 你方唱罢我登场

除了潮流手办,文创产品盲盒也很普遍。在大商新玛特商场内一家文创用品店里,手办、文具、胸针、挂件盲盒花样繁多,售价从十几元到七八十元不等。很多文具店里的文具也开始以盲盒的形式销售,记者在一家文具店里看到各种盲盒笔,也有纸品和胶带等。店员说,小学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喜欢盲盒文具。

伴随着盲盒热,一种专门销售潮玩盲盒的自动售货机也应运而生,在我市多家商场都能看到被称为“机器人商店”的盲盒销售模式。另据媒体报道,市场上还出现了盲盒饮料自动售卖机,消费者购买后才会知道饮料口味,很有可能花钱却买了自己不喜欢的饮料。

线上盲盒销售同样热闹。在各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上,盲盒店铺、盲盒开箱、盲盒带货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缭乱。打开一些直播平台搜索“快递盲盒”,就会看到点赞数十万的各种快递盲盒拆箱直播。

盲盒热乱象引发社会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盲盒热带动了盲盒经济的深度兴起,从上游设计师的挖掘,到中游IP(知识产权)的运营,再到下游的盲盒销售、潮玩文化的推广,盲盒经济带动的消费新风潮初具规模。

与此“套路”营销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前段时间,肯德基与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盲盒套餐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根据规则,想集齐整套玩偶至少需要购买6份套餐,有消费者不惜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还有人为集齐全套玩偶雇人代买、代吃套餐,甚至有人将吃不完的食物直接丢弃。中消协专门针对此事回应称,这将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引发食物浪费问题。不仅如此,为获得稀有隐藏款,小小的玩偶更是被炒出四位数的高价。 也不时能看到有关“活体宠物盲盒”的新闻。

如何让盲盒热变得理性,如何规范盲盒经济使其健康发展,是值得各方不断关注的新课题。

(本栏目与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数据新闻团队合作)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