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42 34
6月10日。顾不然全他但,纷纷,攸县联星街道神农山庄小区,一名中等身材的男子站在宣传栏前,专心设计宣传版面。虽然细雨纷纷,但他全然不顾。
刘一新,是一名退。等桌球乓乒、器身休干部。2017年来,他组织小区离退休党员干部成立食品、药品、餐饮、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宣传队,将相关资料编印成册,上街发放,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文明创建行动。见小区设施不完善,他先后筹资5万余元,修建了道路护栏,添置健身器、乒乓球桌等。
在攸县,像刘一新这样的乡贤有700多名,他们活跃在城乡,扶正祛邪、弘扬正气、嘉言懿行、教化乡里,成为攸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嘉言懿里乡垂德美行,传承美德垂乡里
“乡贤”是当地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深受民众尊崇的贤人。近年来,攸县因势利导,建立乡贤信息库,利用各自特点,成立乡贤协会、乡贤参事会等民间组织,引导他们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精准扶贫、纠纷调解、社会公益等工作,发挥余热。
▲夏昭炎送课上门。刘晓聪 供图
2004年来,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返回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居住的教授夏昭炎,拿出自己的积蓄创办书屋、学校、成立活动中心。他开设百姓课堂,每月农历初三、十六日讲授优秀传统文化。节假日,组织少儿开展读书、文体、智力游乐等活动,时间长达17年之久。 他荣登“国内好人榜”,2019年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夏昭炎夫妻指导孩子们读书。刘晓聪 供图
黄丰桥镇中洲村84岁村民刘巫祥,从2008年起,主动担任村“农家书屋”义务图书管理员,无论严寒酷暑,每天步行来书屋,打扫卫生,给村民提供借书、购书、指导读书等服务。他还设立借书优惠奖,前来借书看书的学生免费得到他自制的奖品——《读书指南》,以此来倡导我们读书。
联星街道、网岭镇等地乡贤,自发成立“夕阳红”义务治安巡防队,手戴红袖筒,经常在城市小区、农村聚集区巡逻,保护群众安全。去年来,他们共巡逻1000多次,消除火灾隐患20多起。
陈韶辉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刘晓聪 供图
乡贤们以志愿者的身份,活跃在攸县城乡,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促进了城乡发展。
义务调解,三言两语解心结
江桥街道江桥社区有居民将宠物狗拴在公共场地的健身器材上,致使其他居民不敢靠近,加上宠物狗随地大小便,影响了小区卫生,大家颇有微词。近日,社区退休干部罗祖武等人多次找到狗主人做思想工作,说服对方,让小区公共场地恢复了洁净环境。
邻里间难免磕磕碰碰,地方调解委员会有时鞭长莫及。乡贤们组成义务调解队,义务开展民事纠纷调解,开展法律服务。去年,攸县依托35个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平台,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9%。去年疫情期间,乡贤们成功劝阻取消或延迟酒宴2791场,引导63场丧事从简办理。
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夏昭炎主动请缨担任调解员,化解了很多矛盾。村民李某和邻居夏某因宅基地产生矛盾多年不和。两年前,夏家翻修新房,李某夫妻想泄愤,将通道堵死,双方闹得不可开交,村里、镇上多次调解无果。夏昭炎前后5次上门做李某的思想工作,最后用自家一块自留地与李某置换,终于化解两家矛盾。
今年来,攸县乡贤们共义务调解民间纠纷300多个,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了力量。
移风易俗,树社会文明新风
近日,网岭镇洞井社区居民刘华丰及其家人,按照父亲遗愿,在社区圆湖怀念堂举行简短悼念仪式后,把父亲的骨灰安放在圆湖怀念堂,殡葬费用不多。据悉,这个圆湖怀念堂是在当地乡贤倡导下,自筹资金修建的。
过去,不少地方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出现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现象。攸县也曾通过下发文件、出台村规民约等方式来制止,虽有些成效,但难以根治。近年来,攸县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宣传推动、上门劝说,并与党员干部一起带头移风易俗,效果很好。
石羊塘镇界市村村民周国仔,一有时间就到村民家,宣传移风易俗。有的村民思想不通,他就一次次上门,直到说服对方为止。界市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举办红白喜事要报告。接到报告后,有人上门指导。
鸾山镇江冲村村民谷建飞在乡贤鼓励下,代表家人在《关于文明节俭操办酒宴的倡议书》上签字,承诺喜事简办。至此,鸾山镇已有万余农户自愿在酒宴简办承诺书上签字。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乡贤”
乡村振兴需要干事创业的“知识精英”、“财富精英”,也离不开维系文化传承和维护社会文明和谐的“道德精英”。
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中央又出台专门文件,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攸县因势利导,建立乡贤信息库,根据其各自特点,利用“乡贤+”的形式,成立乡贤协会、乡贤参事会等,引导他们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精准扶贫、纠纷调解、社会公益等各项工作中来,让“乡贤”的嘉言懿行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垂范乡里、涵育文明的引领作用,在群众中产生“见贤思齐”的示范效果,在各领域发挥出更大作用,以实际行动引领了社会新风尚,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助力了乡村振兴。
要知道银环蛇可是有名的毒蛇,被咬了可不是开玩笑的。那么银环蛇的毒性有多猛呢?被毒蛇咬了该怎么急救?
银环蛇是陆地第四大毒蛇,国内第一毒蛇,毒性极强,但好像不如眼镜蛇、五步蛇这些毒蛇有名气。这是因为它虽然很毒,但是性情比较温顺,一般很少主动攻击人类,有时甚至踩到它,银环蛇都不会反击,加上它出现在家里的频率远远少于眼镜蛇,所以关于银环蛇的报道自然也就少了。
银环蛇是最好认的蛇类之一,它全身都有黑白相间的环状横纹,其中白环比较窄,因此也被我们称为白节黑、四十八节、寸白蛇、百节蛇等。这种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比如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是在夏天那种闷热天气的晚上出现的频率更多,偶尔也会爬出来晒晒太阳。
我们说起毒蛇肯定会提到眼镜王蛇,它是毒蛇中体型最大的蛇,但要是说毒性的话,它可比银环蛇低多了。银环蛇的毒1毫克就足以使人死亡,是眼镜王蛇的10倍左右。不过它的毒腺比较小,所以咬人之后排毒量远远不如眼镜王蛇,银环蛇每次排毒量在4.6mg左右,而眼镜王蛇每次可以排出200-500mg的毒液。虽然排毒量少,但是不及时治疗的话,依旧可以致人于死地。
银环蛇的蛇毒属于难以被发现的神经毒素,这毒素不仅强,而且还会麻痹被咬伤的人,让人感觉不到疼痛感,这样我们往往就会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接着就会感觉到嗜睡、呕吐,在数小时之后,银环蛇的蛇毒就能够阻碍神经的传导,导致横膈膜无法收缩,造成呼吸障碍,最终在清醒的状态下窒息死亡。
广东惠州80岁的林老伯发现家里的老鼠多了起来,于是就打算放几个捕鼠笼来抓老鼠,谁知道在清理杂物堆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一条蛇,老伯看到蛇就想去抓它,不料蛇伸出头来把他给咬了,不过老伯也把这条蛇给打死。林老伯清楚地知道这是剧毒蛇类银环蛇,于是第一时间呼唤家人将他送往医院。幸好送医及时,林老伯才没有生命危险,有些人就不同了。
2018年,陕西一位21岁的女孩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向广东清远的一位卖家网购了一条银环蛇当宠物。不知怎么的这女孩就被蛇给咬了,她也是心大,居然只用创口贴对伤口进行简单的处理,然后就不管了。等到伤势严重后才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我被蛇咬了,快送我去医院。”女孩母亲立刻将她送往医院抢救。可惜最后抢救无效,女孩在脑死亡几天之后去世了。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新乐村的村民丁某在夜间电鱼时,电到了一条银环蛇,在用手捉蛇时不幸被咬伤。丁某知道银环蛇是毒蛇,但当时没有感觉到疼痛感,所以就以为蛇毒没有注入体内,未能及时就医。
随后蛇毒发作,家人赶紧送其去镇医院抢救,可是,医院并无抗蛇毒血清。医生建议他们转去大医院,可惜的是,在转院的路上,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丁某在当晚12点多失去了生命体征。
所以被银环蛇咬伤之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治疗,不过在去医院之前一定要打电话问问医院里有没有抗银环蛇毒的血清,有些医院是没有这种血清的,所以一定要提前问问,免得最后白跑一趟,还浪费了最佳治疗时间。
被咬伤后千万不要剧烈运动,不要因为被咬了着急赶路就拿来跑步,这样很容易让毒液随着血液流动而扩散到全身的。一般来说被银环蛇咬伤之后,毒素发作的时间是40分钟-2小时,如果不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的话,应该来得及赶到医院。
如果实在是离医院太远了,比如深山老林里,那就立即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用手巾、布条、绷带等进行绑扎,防止毒液扩散。而且不要绑得太紧,太紧的话容易影响血液循环而造成组织坏死,以能用力伸入一个手指为宜。有些人就是被蛇咬了之后就十分的害怕,将自己绑得紧紧的,一点都不敢放松,最后导致肢体坏死。
同时我们可以沿牙痕作纵行切口1.5cm,深达皮下,或作十字形状的切口,并用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伤口的周围挤压,使毒血排出,并用冷水、肥皂水、盐水等冲洗伤口,如果有0.05% 高锰酸钾液或3%过氧化氢的话,用这些进行冲洗会更好。
记住了,千万别学那些影视作品里用嘴巴把蛇毒吸出来,这样很危险的。要是你嘴巴里有伤口的话,那毒液很可能会顺着这些伤口进入到人体内,这可比被毒蛇咬到还要危险啊。
最后核桃提醒一下,银环蛇是我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也就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非法猎杀它们的话是违法行为。2021年7月23日,男子尹某在乌石镇岳冲桥村某地使用电打渔机,采用电打的方式捕捉了两条野生的蛇类,还是剧毒的银环蛇。由于银环蛇为我国“三有”保护动物,根据专家鉴定,两条银环蛇的生态价值为2000元。2022年3月21日,民警依法将尹某传唤至公安机关接受调查。
现在绝大部分的毒蛇都是保护动物,像银环蛇、竹叶青、五步蛇、烙铁头、短尾蝮等等常见的毒蛇都是保护动物,擅自捕捉不仅危险,还犯法。而且一条蛇的价格可不便宜,普通的蛇要300元,像银环蛇、眼镜蛇这种眼镜蛇科的毒蛇,一条罚1000呢。所以如果家里出现了银环蛇,还是报警让专业人士来处理吧。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