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上有一撮长毛是什么猫 猞猁还是狼群种群的维护者
能成为冬季的山大王,绝不是运气。它们是高海拔地区的优秀猎者,为在雪地里成为王者,它们对身体进行了适应性改造。猞猁的体型不算大,体重一般就10多公斤,却有着硕大的脚掌,如同套上了一双雪地靴,看起来显得笨
能成为冬季的山大王,绝不是运气。它们是高海拔地区的优秀猎者,为在雪地里成为王者,它们对身体进行了适应性改造。猞猁的体型不算大,体重一般就10多公斤,却有着硕大的脚掌,如同套上了一双雪地靴,看起来显得笨重不比。但在高海拔地区,这双脚掌却能让它们在雪地里飞奔,而不至于被雪陷住无法迅速出击。在雪地里行动的时候,它们也会采取十分聪明的策略。它们经常沿着野猪、狍子、兔子等的脚印活动,这样不仅能节省它们的体力,防止下陷,还能掩盖自己到此一游的信息。
区别于其他猫科动物的最显著特征,是它们耳朵上的那一撮黑色的长毛,连同耳朵一块,如同小女孩扎了个冲天揪在头上。极高的辨识度,让它们在野外绝不会认错同志。这撮毛的作用不是为了装饰,也不是为了种间识别,而是一种捕猎工具。在捕猎时,它们是优秀的信息捕捉器,如同两根天线雷达或是 WiFi增强器,辅助耳朵收集声音。在平时,这些“小辫子”也能提高它们的警觉度,以逃避可能到来的危险。
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他们那与身体极不相称的短小尾巴。有段子说,这是因为猞猁吃了太多兔子,所以它们的尾巴就和兔子尾巴一样短了。确实,它们的食谱里兔子占了大头。但归根结底是它们用不着长尾巴。对于猫科动物来说,拥有修长的尾巴能让它们在追逐猎物的时候让身体保持平衡,并迅速转向。这些对于猞猁来说,就用不着了。它们是伏击猎手,会借助倒木根、石头、灌木丛做掩护,待猎物走近,一举歼之。所谓“想不劳而获者什么也得不到”,这种“守株待兔”的行为,是绝不会那么轻易就能捕捉到猎物的,需要极度考验猎食者的耐心和决心。猞猁的耐性是极好的,为了能“守株待兔”到猎物,它们经常会趴在一个地方守候几个昼夜。如果猎物在伏击中逃脱了,它们不会去追击,而是回到原处,继续“守株待兔”。
不过作为被捕食者,他们的天敌也众多。在凶狠的猫科动物家族里,他们确实算得上是弱势群体。虎、豹、熊、狮等都能成为它的天敌,甚至狼都能欺负它们。 狼能战胜猞猁,是因为他们不讲武德多对一。面对群狼的时候,猞猁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会迅速溜号。但一旦狼离了群,在单挑的场合下,猞猁便能发挥作为猫科动物的优势,当然在重量级不一样的情况下,大块头的独狼猞猁也不敢轻易招惹。相对于狼杀猞猁的事情来说,猞猁杀狼更为常见。它们会定期清除与它们处于同一区域的狼,主要是幼狼、怀孕的母狼和一些战斗力较差的独狼,限制狼种群的发展。它们杀狼不是为了捕食,而是一种战略性目的——消除未来的竞争者。
虽说是山大王,虽说能打狼。 遇到了人类,它们也得俯首称臣。古时,国内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就曾驯养它们辅助打猎。尚武的唐朝还曾将其作为宠物豢养。1971年7月,在唐代章怀太子的墓中出土了一幅壁画,画中,两位骑士的马背上就蹲着两只猞猁。一般情况下,主人外出狩猎时,就会带着猞猁,让它们蹲坐在马后背上的厚垫上,马队在前方驱赶着猎物,四散奔逃,待到主人口令一出,它们便飞驰而出,锁定猎物。但猞猁的豢养开销极大,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玩得起。唐朝灭亡后,宋朝以文为重,尚武精神消失,对于驯养猞猁也失去了兴趣,这门技术也就慢慢失传了。
如果流传到 不知道他们和“喵星人”比,谁能更得宠,喜不喜欢被人撸。
原创文章,作者:逐梦天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12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