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56 25
而“冠状病毒”这个名词,自非。关有毒病状冠和,典型肺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之后,又一次进入到我们大众的视野里面,而在猫咪的各种疾病之中,也有一种致死达到95%的疾病,和冠状病毒有关。
在开。西东始之前,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冠状病毒是一个什么东西。
冠状病毒在系统分类上属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囊膜、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它们的特点是只感染脊柱动物,包括人类。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7种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其中有三种会引起严重的症状,其它的症状轻微甚至是没有症状。
猫也会感染其中一种冠状病毒,一般称之为猫肠道冠状病毒(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简称为FECV,一般的情况下,猫咪就算感染了FECV也不会有太过于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是有轻微和消化道症状,比如轻微的呕吐或者是腹泻,相对来说症状比较轻,如果是幼猫感染则有机率出现脱水症状,若非恶性发作带有其它的并发症,致死率很低。
这种听起来是不是觉得猫冠状病毒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的确,猫冠状病毒从症状上来看来致病率和致死率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是它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变异,从而引发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猫咪传染性疾病——
冠状病毒是一具有囊膜的RNA病毒,所以很容易就会发生突变,虽然引起猫传染性腹膜炎的(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和猫肠道冠状病毒(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之间的确实关系尚未明了,不过亦同很多证据表明,猫咪之所以会感染传染性腹膜炎,极有可能由猫肠道冠状病毒突变而来。
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当猫咪感染了猫肠道冠状病毒之后,它们并不会出现什么明显的症状,或者是很轻微的症状,往往这些病毒在猫咪的身体内存在,与身体和平共存。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说应激反应带来的潘多拉综合征(Pandora syndrome),就让这些冠状病毒在猫咪的肠胃道里面大量增殖,而大量增殖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病毒的突变。
突变之后病毒就是造成猫传染性腹膜炎的元凶,猫肠道冠状病毒于猫咪相处得相安无事,得益于猫肠道冠状病毒无法在巨噬细胞内增殖,而突变成为FIPV后的病毒,则可以在巨噬细胞内增殖,进而随着巨噬细胞蔓延到全身,进而造成进一步的全身严重性感染。
一但猫咪患上了猫传染性腹膜炎,会出现发热,无精神无食欲,体重减轻,腹泻等等症状,有部分猫咪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而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症状还分干性和湿性的两种类型,湿性猫传染性腹膜炎最最明显的症状是胸腔和腹腔内有大量的积液,腹围也会增大,而干性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症状不会太明显,除了发热消瘦之外,会有一些中枢神经的症状,比如肢体麻痹、痉挛等。由于干性猫传染性腹膜炎几乎不会有腹水,所以临床上干性的诊断要比湿性要难,主要还是通过血检、抗体检测和球蛋白数值来判断。
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猫传染性腹膜炎无法完全治愈,而且致死率也很高。针对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还是以激素为主的支持治疗,主要是控制好并发症和继发症,纠正各种代谢失调和减轻猫咪的痛苦。
猫传染性腹膜炎也不像其它的烈性猫咪传染病,比如猫瘟和猫鼻支等有相应的疫苗可以预防,其实一直有研究人员在通过不断的努力研发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疫苗,但是无功而返,由于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有免疫介导性的特质,再加上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病毒是由猫肠道冠状病毒突变而来的,一切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要把重点控制在预防传染源上面。
根据现有资料表明,猫传染性腹膜炎本身不具备传染性,而重点在于猫咪自身的肠道冠状病毒突变而来,而猫肠道冠状病毒是具有传染性的,在单猫家庭中血清阳性率为12%~16%,在多猫环境中为24%~87%,主要传染途径为粪口传播,所以在减少猫咪感染到肠道冠状病毒上我们就要多加小心,特别是多猫家庭,更加容易交叉传染。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在多猫家庭里,猫砂盆的数量要比猫咪数量多一个,减少共同猫砂盆,可以拿相互传染的机会。
在多猫家庭中,如果有一只猫咪出现呕吐或者是轻微腹泻的话,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身体出现不适的猫咪隔离开来,并且把环境用84消毒液或者是卫可等按说明书上比例稀释后然行环境消毒,减少传播的机会。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猫咪的心情愉快,不要让它们处于紧张或者是应激的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情,病毒也不会那么容易突变,猫传染性腹膜炎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出现。
相关参考资料:
[1]王杰, 志娜. 猫传染性腹膜炎[J]. 国内畜禽种业(7):130.
[2]吕颜枝, 迟兰, 王成龙.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J]. 浙江畜牧兽医, 2018(3).
[3]师志海[1], 邢会杰[1], 张一帆[1], et al.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断与防治[J]. 国内兽医杂志, 2006(8).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