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57 29
可是,与狗相比,除了非常特殊的暹罗猫和加拿大无毛猫,不同品种猫咪的外形特征就没那么明显的差异了;还有喵星人的性格,不分品种,总是那么的高冷....
更有趣的是,狗狗与它们的野外祖先,无论在外貌还是性格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哪怕是没有主人的流浪狗,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和训练,也能培养出较好的服从性,和主人建立起不错的感情。
然而...猫咪就很不一样了。
对于一些从来没有过主人的流浪猫来说,即便你坚持给它投食,诚心要收养它,喵星人也不见得领情,可能连碰都不会让你碰一下,对人类世界时刻保持着警觉心理。
即便是家猫,你眼中的萌萌小动物,在人类看不到的地方,同样是野性十足。
BBC的著名纪录片《猫的秘密生活》( Horizon: The Secret Life of the Cat)中,研究人员给在萨里郡的一个村庄50只猫戴上了标签与GPS项圈后,惊讶地发现,猫咪的活动范围极广,并不是我们通常印象中,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瞎逛——打个比方,它们一宿折腾的范围,平均跨度几乎等于天安门到中关村的距离。
霸气侧漏的喵星人尽显“捕食者”本色
而且,家猫的“隐密社交活动”内容,有可能去是“会见”野生“同类”,互相“结合”;也有可能是在踩点、物色猎物,安排下一步的“狩猎”来改善“口味”,搞些刺激。
暗中观察
它们的捕食者本性暴露无疑——虽然家猫被人类投食了猫粮并不愁吃喝,但仍旧不能改变它们骨子里对“野味”的向往和追求。
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子从数万年前的狩猎采集时代就开始被人类驯化,在漫长的岁月里承担着狩猎、护卫、放牧、拉车等日常工作,属于人类的重要“生存伙伴”,在人类的筛选中,不断往“社会性”动物方向发展。
而且,原本是纯食肉型动物的狼,在被驯化成狗的过程中,获得了淀粉消化能力,逐渐进化成了杂食性动物~这也构成了狗和人类共同生活的生物学基础——毕竟,能吃到一起,才能过到一块。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外形特征、叫声非常接近于狼的哈士奇,它们的性格和眼神已经有了本质性区别——一个把人类看作了食物和竞争对手;另一个则成了人类的伙伴。
相对于狗子,猫咪的驯化历史,则要晚得多。
猫这个小身材,在人类的狩猎活动中,没有多大作用。
猫咪的“驯化”,基本上始于农耕社会。
按照通常的认知,人类对猫的驯养源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埃及。
此时的埃及气候并不像如今这般干燥,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出了早期的农耕文明。
有了粮食的人类,必然会被鼠患所困扰。
这时候,最早的家猫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虽说除了捉老鼠,喵星我们几乎从来没承担过什么其他的工作,捕鼠也只是它们的天性而已,但却不妨碍古埃及人将其“封神”,把猫咪尊为高贵的“大仙”。
金字塔壁画——人类正在祭拜“猫神”
猫,在古埃及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们是太阳神拉的正义化身,也是战争女神赛克迈特的象征,更是女神贝斯特最形象的代表。
而这位顶着“猫头”的贝斯特女神,又被看成是“法老的母亲和养育者”、女性生育能力的“保护者”,在后人发掘出贝斯特的神像旁边,有时候还会伴有一群小猫,寓意人丁兴旺。
古埃及壁画:猫首人身的贝斯特女神,手持驱逐邪灵的叉铃和狮子头装饰的项圈
古埃及人为贝斯特女神修建了大量神殿,并定期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赞美她的丰功伟绩。
有史料记载,古库巴司泰大街的猫神殿周边,每逢祭祀大典,最多的时候,能云集数十万赶来给猫进行顶礼膜拜的虔诚信众。
由于猫的眼睛能在黑暗中发光,埃及人又认为猫眼能储存阳光,可在黑夜中驱除恶鬼。
于是,爱美的埃及女子为了将猫眼散发的神秘气质转移到自己的双眸上,发明了一套特有的“猫式眼线描绘法”,来使自己的眼睛能够变得性感且炯炯有神。
在古埃及,屋宅遭火灾的时候,必须先抢救家猫( 很可能猫比人跑得还及时),如果家猫若不幸去世,主人需佩戴哀纱,削眉剃发,以示哀悼。
我们都喜好将猫咪的形象描绘在陶罐等各种器皿和壁画上,以表达对猫的崇敬。
猫咪死掉后,但凡有点条件的,也会下本儿给做成猫木乃伊,并将它和盛有食物的碗一起下葬,以供来世食用。
装有猫木乃伊的精美棺椁
再后来的古希腊罗马人,也都非常喜欢猫,将猫视为吉祥物。
而在同期的东亚农耕文明,猫咪更是正式成为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家庭动物,得到了食物、住所和重点关注爱护——即便正如前面所说的,猫咪勤奋的捉老鼠,很大程度上,只是它本性的释放,并不见得就意味着喵星人具备了为人类“工作”的“服务意识”。
这时候,开始努力发展农业的古人,亟需解决鼠患——毕竟,相对于同样能捉老鼠的蛇啊、猫头鹰这类外型比较一言难尽的动物,软萌的猫咪们显然更容易让人类接受。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给了这些毛绒绒的小家伙极大的自由;而猫咪也经常能在人类聚集区找到丰富的食物。
就这样,双方进入了一种良好的互惠循环,这就是人类与猫咪之间奇妙缘分的开始。
没成想,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猫咪,尤其是黑猫,却被刻意的“妖魔化”了。
甚至,猫被悲惨地带上了宗教人士为它“量身打造”的“道德的枷锁”。
在中世纪的油画、书籍插画里,对猫最典型的“污蔑性”表达,就是它舔自己屁股的猥琐姿态。
这种被人类认作极其不文雅的动作,原本只是猫咪们的日常清洁行为。
可在当年被宗教化的“动物观”中,这却被视作了一种赤裸裸的自慰,是无耻的魔鬼的诱惑——猫舔屁股把身体盘成一个环状,像极了诱惑亚当和夏娃尝试禁果的那条毒蛇。
猫这种动物,被认为带有极强的性欲望和魅惑的本能——如果你喜欢猫,就等于沦落成和它们一样的放纵的“兽类”。
而且,在其他中世纪的画作中,猫咪总是长着人类的眼睛,甚至人类一样的眉毛,带着冷酷、忧伤的表情,举止怪异甚至凶残,让人丝毫没有爱它们的冲动,更别说主动去撸,上去“吸猫”了。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之所以把猫咪画得如此古怪丑陋,源自于中世纪宗教对猫的另一个负面认知——猫是邪恶力量的代言。
1233年,罗马教皇曾经颁下圣旨:黑猫是恶魔的使者,它将地狱与罪恶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在中世纪迫害女性的大规模“猎巫”活动中,猫咪也跟着遭了大难。
那些被打上女巫标签的无辜女性们,很多是独居的老处女或者寡妇,她们通常会养猫来作伴和帮忙捕鼠。
此情此景之下,宗教审判人士就脑洞大开地发散出了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想象——猫咪,尤其是黑猫,那是巫婆们和魔鬼沟通的“使者”,游走于黑暗的魔界和人间,到处播撒邪恶和疾病的种子。
就这样,狡黠而顽皮、灵巧而机警的猫咪,性格被反向解读了一番——你看,它们独来独往,经常失踪,这就是去和魔鬼“结合”去了;它们爱舔自己的屁股,行为放纵;它们迈着独特的,性感的步伐,用各种慵懒的身姿和叫声来挑起你的欲望;它们在黑暗中布局,悄无声息一步步接近目标,杀死敌人.....
特别是在中世纪欧洲黑死病横行的年月,猫咪竟然被当作了带来黑死病的“元凶”惨遭过多轮迫害。
除了日常的驱赶和毒打,它们多次遭遇了大规模的官方屠猫行动——当黑死病肆虐时,他们会把上成千万只猫集合起来,从高台扔下或绑在火刑柱上焚烧,或者做成猫型花车进行迅游和抽打鞭笞,以表示驱赶邪恶力量。
而按照现代科学分析,黑死病的就是烈性腺鼠疫。
这个屠猫的后果,可想而知...
经过了数个世纪的“黑暗时代”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终于带来了人类对猫的宽容和重新接受,西方人又开始热烈的撸猫了。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绘画中,抱着猫的贵妇
无论东西方文化圈,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猫咪也不再是人类因捕鼠需要而留在身边的“生存工具”,很多时候,更像是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精神慰藉的朋友、伴侣和家庭成员。
尴尬的是,很可能,你的“爱喵”,它自己可并不这么认为。
老实说,即便被“驯化”成为了“家猫”的喵星人,具备了相对良好的社会性和较为温顺的性格,但注意,这也是“相对”而言。
通常来讲,在小猫崽在出生后的四到八周,是同人类建立“感情”的关键时期。
这段时期,小猫如果没有与人类接触,就会变得野性十足。尽管家猫的体内仍具有驯养的基因,但它的行为以及对人的亲密程度还是更接近野生动物。
一般的猫都能较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它们独来独往,多会自己选择配偶,不像猪牛羊那样的家畜,任由人类操作育种。
而相对于“田园猫”来说,那些人类刻意鼓捣出来的,漂亮的“纯种猫”,有时候智商低的实在是可怕,而且体质也更加敏感脆弱。
千年来,猫咪们总是游走于驯化和野性之间——它们可以和人类亲密无间,也能随时独自一喵勇敢探险。
实际上,在喵星人眼中,把它当作“家庭成员”的人类,很可能就是个“工具”~人类愿意这样喂养和照顾自己,那属于他们的“巨大荣幸”。
所以,我们经常又戏称——猫咪吃过就忘恩主。
对于喵星人而言,人类确实改变了它,但又很难说人类已经完全“驯化”了它。人和猫的历史,其实更像是一种“互相选择”的过程——猫咪自己选择进入人类的生活,并按照本喵的需求和喜好,自己驯化了自己。
前任故宫院长单霁翔,上任之初任命了一批特殊的手下。
猫保安。
他们白天分布在故宫各个角落,好吃懒做,等人投喂。
一到晚上,精神抖擞,四面巡视。
将古老的故宫,瞬变危机四伏的斗兽场。
御猫们还有旁人艳羡的故宫编制。
每只猫都拥有独立的名字。
专人喂食,定期洗澡,做绝育,打疫苗。
2009年起,不少部门专门成立了爱猫基金,将每笔开销都记在了小账本上。
随着院长单霁翔的走红,这群御猫也沾光成了“网红”。
“每天都有人寄猫粮,从东北到南方。”
“有的包指定延禧宫的猫收,有的指定慈宁宫收。”
御猫们从此更是吃喝不愁,只用专心工作。
第一只网红猫,单霁翔起名平安。
故宫有9371间屋子,1807556件文物。
木制的古建筑群,极易受到老鼠的破坏。
而在181只御猫的守卫下,鼠患降为零。
所以,平安故宫,猫保安们功不可没。
御猫们仿有灵性。
在飞檐翘角间穿梭,从不殃祸文物。
在固定地点如厕,绝不影响清洁。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不少御猫出镜,一炮而红。
网上甚至流传出一份故宫撸猫打卡路线。
人类撸猫,并非现在兴起。
2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铁证如山的爱猫族。
我们印象中,陆游诗总是带有悲怆、沉郁的底色。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这些人人耳熟能详的爱国名句,勾勒出诗人颠沛、愤懑的一生。
而另一面爱猫的陆游,则颇有意趣。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冬夜裹着柔软毛毡,烤火取暖。
大诗人和家猫窝在一处,闭门不出。
“惭愧家贫资俸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境遇不好时,率先想到不是自己的饥寒。
而是愧对于猫。
没有毛毡取暖,没有小鱼喂养,做我的猫让你受苦了。
为了表示对猫的喜爱,陆游连写三首《赠猫》。
言辞间都是对家猫满溢的夸赞。
据考证,在陆游传世的9000余首诗中,共有12首专门写猫。
从猫的习性到与猫相处的琐事,事无巨细。
爱猫族,无疑。
3
而故宫养猫,也是自古有之。
古时,将野猫称作“狸”,家猫因捕鼠为用,称作“狸奴”。
而皇帝的猫,虽为宫中捕鼠,却要高人一等。
故宫的木制建筑,自古有之。
这种结构极易泛滥鼠患,御膳房尤为重灾区。
为了保证清洁,故宫便驯养了一批猫。
天黑时,将猫们放出,任由走动,清理老鼠。
由此故宫猫的地位一跃而升。
为首的猫赐号“管事”。
每日给它们供养鱼肉,生活比平民百姓都要优越。
再后来,这群毛孩子又用卖萌俘虏了人心。
皇帝的妃子们会专门挑选爱猫,领回各宫做宠物。
明后期,嘉靖皇帝修仙炼丹之余,也养猫。
他有只狮猫,颇通人性,因而深得圣心。
这只狮猫去世时,嘉靖痛心疾首。
为它赐名“虬龙”。
又用纯金打造了一顶棺木,厚葬万寿山。
坟冢上,嘉靖亲自题下“虬龙冢”三个大字。
旁边栽种了一棵柏树,命名“虬龙柏”。
这棵柏树历经百年,至今屹立于北京景山公园,守护着虬龙冢。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
多少人为了一朝功名,抛头颅洒热血。
而小小猫儿,甚至连话都不会说。
只用做自己,该吃吃,该喝喝,偶尔卖个萌,就得到了帝王家的垂怜厚爱。
4
到了近代,文学家、漫画家的笔下,更是少不了猫的身影。
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叫《白象》。
这只叫白象的猫,是只异色瞳长毛猫,在老先生眼里美得无暇。
“收电灯费的人看见了它,几乎忘记拿钞票;查户口的警察看见了它,也暂时不查了。”
白象去世后,丰子恺很长一段时间不忍养猫。
15年后,邂逅阿咪。
应出版社提议,将四篇写猫的文章,及42幅以猫为主题的漫画,集结出版。
就叫《阿咪》。
阿咪在家很调皮,时常在厨房闯祸,惹得家里保姆怒骂。
乖顺时,保姆又会边做事边与之讲话。
自从有了阿咪后,来访的客人都不再正襟危坐。
任何严肃的气氛下,阿咪悄悄溜出来,只用一根猫爪挠挠主人衣襟。
会谈的主题,便会立即转移到阿咪身上。
一次,有贵客来访,迎接时,丰子恺都不免礼数周全。
这时阿咪不知从哪跑出来,轻轻嗅了一下客人。
一贯的大方从容,仿佛在嘲弄人类世界的规矩。
在漫画里,他画过一幅《摧残文化》。
一黑一白两只猫,打翻了墨汁,抓破了纸稿。
黑猫的眼神凌厉,见之难忘。
丰子恺个性宽厚,哪怕起初不是真的爱猫,但读者读了《阿咪》,都爱往家里送养。
他便照单全收。
读书时,猫儿爬到他头上玩耍,他也毫不介意。
作画时,猫儿在案头趴着,他更有灵感。
这位老顽童,给猫的评价是:
猫的确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转懊恼为欢笑;能助人亲善,教人团结。即使不捕老鼠,也有功于人生。
5
另外两位嗜猫如命的学者。
夏衍和季羡林。
夏衍家乡有养猫习气,他也自幼爱猫。
在故乡拍的照片里,几乎张张都抱着猫。
后来,在外养猫,甘愿为猫改变饮食。
他可无肉吃,但猫必须有鱼。
有时两人一盘鱼,他一边吃,一边喂。
分不清人和猫,到底谁吃得多。
有时候猫霸占了他的沙发软座,他便绕道到椅子落座。
绝不搅扰猫儿的美梦。
写下《当你老了》的诗人叶芝,也干过这种愚事。
彼时他在爱尔兰首都的阿贝剧院工作,外套就放在椅子上。
出来时,看到剧院里的猫伏在衣服的一角呼呼大睡。
叶芝却没有赶下猫咪,而是悄悄剪下了那块布料,轻轻拿走外套。
简直是人与猫版“断袖之好”。
说回季羡林老先生。
用现在的话说,季老是十足的猫奴。
他的猫十分调皮,卫生习惯也没调教好。
季老写作时,猫咪突然跳过来,撒了一泡尿,扬长而去。
家人都看不惯,季老却好脾气地拎着稿纸抖猫尿。
“我心里真急, 我谨遵我的一条戒律:决不打小猫一掌,在任何情况之下,也不打它。”
睡觉时,猫也爱贴着他。
有时候半夜醒来,两只腿酸痛难忍,他也不敢动分毫。
“也许正梦着捉住了一只耗子。只要我的腿一动,它这耗子就吃不成了,岂非大煞风景吗?”
咪咪生病时,季羡林急得方寸大乱。
直接从无神论者,变回了迷信不已的猫奴。
“我不信任何宗教,也不皈依任何神灵。 此时我却有点儿想迷信一下。”
猫咪确实在老年时,给了季老无可替代的慰藉。
家中最多时养过8只猫。
这位老先生把猫看作家人。
他在文章里写道:
“虽然这个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但是你又怎么能说我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呢?”
6
当年,清华园里不少人家养猫。
替猫打架的主子,仅大才子钱钟书一人。
钱锺书杨绛一家曾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做邻居。
两家都养了猫,碰面就爱打架。
钱家的猫体型瘦小,打架一直处于下风。
钱钟书不忍看着家猫总被欺负,于是总要掺合一脚。
时值隆冬,深更半夜。
一听见院里猫叫,钱钟书立马手执竹竿,披衣出门。
他要为家猫反击。
杨绛怕伤了和气,劝他:“打狗要看主人面,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钱锺书依旧我行我素。
“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嘛。”
杨绛也拿他没办法。
猫能让文弱才子露出好斗的一面,也能让好斗的人展露温柔。
大作家海明威以粗犷、暴力示人。
却在Key West岛上,与猫书尽温情。
当地有个传说,出海带上六只脚趾的猫,会一帆风顺。
有个船长便送了他一只,海明威给爱猫取名“雪球”。
此后十年里,雪球开枝散叶,加之不断地收养。
海明威家中一共有23只猫。
1953年,一只叫Willie的猫出了车祸,腿骨折断,伤口撕裂大半个身体。
海明威铁汉柔情,让它吃了最后一餐。
用一颗子弹结束了Willie的生命。
以当时的伤情,很难医治好Willie。
活着的每一分钟,这只小猫都在饱受疼痛的煎熬。
海明威只好用这种方式了却猫生。
直到枪响后,他还祈祷:希望Willie不再痛苦。
如果现在去探访海明威故居,还能在岛上偶遇许多六指猫。
它们多半是雪球的后代。
当猫与人共情时,是最和谐的一幅画卷。
驯养、俘虏、利用,都不及共情,体现人性之可贵。
7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年轻时捡到一只猫。
和彼时贫穷潦倒的他,相依为命。
这猫平时上蹿下跳,好不任性。
一旦村上春树带它去拜访别家,乞讨食物时,乖巧异常。
因猫的可爱灵性,主人往往会拿出更丰盛的食物招待他们。
有一回,一人一猫狼吞虎咽中,一块鱼肉从碗里掉出。
他身出筷子,猫身出爪子,同时抵达。
出于对猫的宠爱,便各占一半,分食了鱼肉。
后来,村上春树回顾,认为猫对他写作的影响,占了一半的作用。
“对生存来说,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但至今仍时时回想起那时由人和猫拼命酿造出的独特温情。”
老舍也曾收养过一只奶猫,初来乍到,又丑又虚弱。
家贫无鱼。
喂了几天玉米和大米后,小丑猫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一日清晨,老舍起床。
看到这只猫将一只老鼠按在脚下。
等在门口,向他邀功。
仿佛担心老舍没东西吃似的,特意等他来看。
这只小生命出于本能的爱意,给了老舍一股暖意。
自然要将它写进散文里: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地给自己解闷儿。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要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8
有句话说得好,不管你贫穷还是富贵,猫都看不起你。
对门有只猫,每天懒洋洋地瘫在玻璃门里晒太阳。
门外人来人往,脚步匆匆。
偶尔有人蹲下,隔着玻璃欲戏弄它一番。
而这只猫不但屁股没挪窝,连眼皮都懒得抬起看一眼。
兀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波澜不惊。
这不就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最好状态吗。
活出自我。
而左不过现实,多数人每天仍旧疲于奔命。
被生活这只鞭子,抽打得无法停下旋转。
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谈到,我们为什么喜欢猫:
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绝不妥协,她热爱自由。
她身体内藏着一个好斗的灵魂。
她拥有人类应该要有的品格。
看似是人类驯养猫,其实猫也在治愈人类。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艺非凡、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伊斯坦布尔的猫》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