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美语发音 “鼠”你最行丨初一
Miss美语发音
试想,面试者在面试时操着一口带有浓郁国内或地方色彩的英文口音,会给考官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呢? 如果我们的口语既不标准,也不悦耳(通常不标准的也不大可能悦耳),那么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
Miss美语发音
试想,面试者在面试时操着一口带有浓郁国内或地方色彩的英文口音,会给考官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呢? 如果我们的口语既不标准,也不悦耳(通常不标准的也不大可能悦耳),那么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说的人越说越没信心,听的人越听越没兴趣,最终英语的交际功能就无法顺利实现。
所以,纯正的发音给我们带来的首先就是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我们确定自己说的英语纯正动听,就不会害怕在别人面前秀英文,就会更有信心学好它,这样听说水平自然就会大大提升。反之,越没信心就越不想开口,最终也就成了“哑巴英语”。
秘密一
元音
元音是构成音节的核心,发音时口腔、舌头、软腭、硬腭共同活动,构成气流通道产生共鸣而发声。所以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任何阻碍,同时声带振动,发音响亮。下面举两个例子:
[i]beat 发音步骤3步走 (英式音标/i:/)
1)舌尖轻触下齿,舌前部向上抬,发音过程中保持向前上方运动。
2)同时嘴唇向两侧拉伸咧开,形成自然的笑容。
3)发音的力度呈现渐弱趋势。
以前讲述这个元音的时候,一般会把它和汉语中的“衣”等同。的确,这样的等号一划,国内学生发音更简单,可是随之而来的后果是英语发音带上了浓郁的国内特色。其实, 这个音和中文的“衣”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发音更紧张,更尖锐。
所以,要注意[i]发音时,嘴唇向两边伸展,两齿稍稍分开。同时舌前部向硬腭尽量抬起,但并不接触硬腭,所以并不产生摩擦。舌尖顶住下齿。在发音的时候,由于微展的唇形,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笑容,这就是为什么老外在照相的时候总是要说“cheese”。
[I]sit 发音步骤 (英式音标/i/)
1)舌尖轻触下齿,舌前部向上抬起,然后停在一个高度上发音,所以位置比/i:/要略低。
2)口腔微微张开,唇形扁平,上下间距一个小拇指。
注:切忌发成中文的“衣”,也不是[i]的缩短版本,其实质差别在于舌位是静态的,而非动态的。
也许有时在描述这个前元音的时候,我们会想当然认为它是[i]的缩短版本,其实这是错误的。首先注意一点,美语中已经没有了长音符号,所以说这两个音是相对独立的,在舌位状况上是不同的。 在口形上仍然存在相似之处。切忌将该音发成中文的“衣”。
发音时唇部扁平,但没有发[i]的时候那么伸展,且口形稍大。舌前部稍向硬腭抬起,但趋势不能太强。
秘密二
2. 辅音
虽然我们一直在为“哑巴英语”的现状感到困扰和苦恼,其实我们国内人说英语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因为实际上英语中的辅音在汉语中基本上可以找到对应,当然除了个别辅音之外,比如说b, p, f, 英语中有,汉语中也有。英语中称做辅音,我们在汉语拼音中叫做声母。
如果我们辨不清辅音和声母的区别,这点优势却又会转化为劣势。举个例子,汉语中声母后面总是有韵母音素,所以从来没有声母单独发音的情况,可是英语中的辅音压迫出声,气流冲破感要强得多。如果我们仍旧用发汉语拼音声母的习惯去发英语辅音,那么[b]会发成“波”,[p]会发成“坡”,而单词cat(猫)会发成“开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内人说英语总是带有浓郁的国内特色。明白了这点差别之后,从现在开始,我们说英语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辅音的气流冲破感,只有这样才能说出一口地道漂亮的美式英语。下面举两个例子:
双唇爆破音[p]发音步骤
1)双唇闭紧,口腔里外形成气压差。
2)气流突然送出,无需振动声带([p]是清辅音)。
注:放一张薄纸在唇边,发音时纸会被吹起,当然牛皮纸是吹不动的。
双唇爆破音[b]发音步骤
1)双唇闭紧,口腔里外形成气压差。
2)不送气流,发音时振动声带([b]是浊辅音)。
注: 不要发成汉语的“波”,发音要干脆,不能带有黏着的元音音素。
双唇闭合,憋住气,然后气流突然冲破唇阻碍,发出爆破的声音。[p]是清辅音,送气但不振动声带,[b]是浊辅音,不送气但是要振动声带。
这两个辅音放在词末时千万不能外加一个元音[ə],否则[p]和[b]发的就像是汉语拼音,拖拖拉拉不够干脆。如单词lip(嘴唇)发音就成了汉语中的“离谱”,这就太离谱了。
秘密三
节奏(重读,弱读)
美音的节奏感觉与汉语完全不同,需要着重练习。美音的节奏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交替而产生的,若想掌握正确地道的节奏感,我们一定要注意八字方针:轻重分明,重弱相间。
国内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难点并不是语音,而是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节奏和语调。如果我们只是会把个别词句发得字正腔圆,而不会把单词、词组组合起来,我们的英语听起来就会极不连贯(very disjointed)。究其根本,就是我们把说中文一字一顿的习惯生搬硬套到了英语上面。在英语口语中,节奏和语调实际上是灵魂。
英语中语音不是以单个的形式存在的,语音要连贯起来形成语流才称其为语言。如果节奏掌握不好,不仅听起来别扭,甚至会影响说话人的思维,导致语言不流畅,重点不突出,意思不分明。 判断一个人会不会说英语,往往不是看他是否能把个别词句的音发准了,而是看他节奏掌握得如何,语调是否自然。
我们不熟悉英语的节奏特点也情有可原,因为我们的母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却属于日耳曼语系。汉语属于音节语言(syllable-timed language),所以我们讲话习惯于一字一顿。大家会发现汉语中双音节词特别多,这也是为了照顾汉语的节奏。
相反,英语属于重音语言(stress-timed language),单词有单词的重音,句子有句子的重音,一个句子中的重音的数量比音节的数量更重要。如果一句话中出现几个重音,那么这几个重音之间的时间距离大致相等。所以,重读音节感觉上可以读得慢一些,而弱读音节就可以一带而过。由此可见句子节奏和时间长短(length of time)不可分开。
许多人认为英语说得流利就等于说话速度快,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节奏决不能简单等同于速度。说话是为了交流,如果你只是一个劲儿地自顾自地说,丝毫不理会他人是否能听得清楚,那么交流的目的自然无法达到。实际上,只要节奏得当,无论说话速度如何,听众都会易于接受。
学英语的人在下苦功学习、纠正语音的同时切不可忽视节奏这个关键环节。我们说,节奏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交替而产生的(the alternation of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syllables)。
我们来练习一下这些介词的弱读:
Full Form 重读形式 | Reduced Form 弱读形式 | |
at | [æt]at churchstart at eight | [ət]at churchstart at eight |
for | [fɔr]good for youleave for a while | [fər]good for youleave for a while |
from | [frʌm]from time to timeWhere are you from? | [frəm]from time to timeI’m from China. |
in | [In]go in the classroombook in your hand | [ən]go in the classroombook in your hand |
of | [ʌv]a cup of coffeea bag of apples | [ə] a cup of coffee[əv] a bag of apples |
to | [tu]go to the theaterIt’s two to two. | [tə]go to the theaterIt’s two to two. |
秘密四
语调
除了节奏之外,语调也是美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讲,语调是指美语口语中音的高低变化,即话语中声调的升降变化。一方面,语调的形式是由句子中关键词的多少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你所想表达的意图所决定的。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说话人不同的态度和隐含的意思,同一句话采用不同的语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交流效果。这一点和我们在讲述句子重音时提到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的概念是相同的。例如“really”,如果用一般的升调,表示说话人希望寻求确定的回答,汉语表达法是“真的吗?” 但是如果用降调,则表示说话人对对方的话不屑一顾,根本不相信,汉语表达法是“哦,是吗?”
美音的语调主要有降调、升调和平调三大类,本书用“向上的箭头”表示升调,“→”表示平调,“向下的箭头”表示降调。更复杂的语调,如升降调或降升调等,无非是升调和降调的某种搭配组合。美式英语的语调与英式英语相比,更加平缓自然。
想让你的发音更自然,获取其以上全部发音内容教程,或单项内容教程。联系Miss:1035354770
“鼠”你最行丨初一
“鼠”你最行
鼠类在生物分类上被称为啮齿类,包括了松鼠、家鼠、仓鼠等现生的和更多化石的属种。世界上现生的啮齿类有2277种,占到了现生哺乳动物种的40%以上,个体数目更是远超过其他哺乳动物的总和,几乎遍及南极以外的世界各地。统计显示,截止到1998年,世界上化石啮齿类约有743属,约为现生啮齿类属的1.73倍;根据我国古生物学家编研的国内古脊椎动物志,截止到2016年,我国共有化石啮齿类29科268属约656种,约为我国现生啮齿类的3倍。在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为我们彰显的是一个数量更为庞大,种类更为多样化的化石啮齿类的世界。如此看来,如若从种类和数量上来说,啮齿类才应该是哺乳类中的王者。
早第三纪主要啮齿类上、下颊齿模式图(引自:Laurent Marivaux et al., 2004)
鼠类们并不是只会依靠庞大的数量军团而简单粗暴地行走天下。它们凭着多样的生态习性、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在纷繁复杂的生物界中为自己夺得一席之地的本领也不容小觑。比如鼯鼠前后肢之间演化出宽大而多毛的飞膜,使得自己能够快速地在树之间滑翔。完全地下生活的滨鼠,由于常年在洞道里生活,演化成皮肤裸露、小眼睛、小耳朵、四肢又细又短丑萌丑萌的样子;它们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超过一般生物,同时呼吸和新陈代谢的速率又很低,依靠如此经济高效的生活模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能拥有几十年的寿命。生活在干旱开阔荒漠地区的沙鼠,练就了一生中很少喝水或完全不喝水,仅靠摄取食物中的水分来满足需要的本领。傍水而居的河狸,一生辛勤劳作、酷爱修建豪宅,同时又很有忧患意识,会在自己洞巢附近的岸边修筑2-8个临时洞穴,作为紧急避难、临时休息用。你瞧,啮齿类们上得了天,入得了地;耐得了寒,也抗得了热;从极地荒苔到热带荒漠,从荒无人烟的戈壁到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都市,无论环境多么多变,它们总能找到自己安生立命的方法。
滑翔中的鼯鼠(图片源自网络)
丑萌的滨鼠(图片源自网络)
河狸修筑的坝(图片源自网络)
为筑坝取材的河狸(图片源自网络)
“鼠”的炫酷武器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物中辨识谁是真正的啮齿类,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我们千万不要被动物的名字所迷惑,比如说鼹鼠、负鼠,虽然名字里有个“鼠”字,但它们的确不是啮齿类;还有豪猪、荷兰猪甚至龙猫,名字里非但没有“鼠”,居然还有它的死对头“猫”,但它们却千真万确是鼠类。 我们必须要谈一谈到底什么是啮齿类,它与其他的哺乳动物的区别为何?
啮齿类之所以得有此名,是因为老鼠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上下各有一对没有牙根、终生生长、形如凿子的门齿。它的上门齿能一直深入到上颌骨内,下门齿也一直延伸到下颌的后端,而且必须不断地通过啃咬东西磨牙,“啮”正是它们特有的生理需要。这对大门齿可以帮助地下生活的啮齿类开凿打洞,也可以帮助河狸们岸边取材,用于修建巢穴,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对啮齿类进行生物分类时的通关文牒,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啮齿类具有这么一对炫酷的、终生生长的大门齿,并且会不停地“啮”。
炫酷的大门齿(图片源自网络)
化石查干鼠上门齿
化石圆柱齿鼠下颌的CT扫描(可见延伸至下颌后部的大门齿)
“鼠”的大海与星辰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著名的生物大绝灭事件。伴随着这次大绝灭事件,非鸟类的恐龙、海洋中的菊石等近70%的生物销声匿迹,转而为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登场提供了契机。啮齿类起源于什么?起源的时间?起源的地点?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关注的话题。
上世纪70年代,国内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在我国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的地层中发现了重要化石“东方晓鼠”。该化石有一对大门牙、退化的颊齿,上、下颌齿缺的长短差别明显、下齿缺不及上者的一半,这些特点给了古生物学家重要的信号,反映出它可能具有“啮”的动作,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非常接近啮齿类祖先的一员。 现阶段的研究表明晓鼠并不是老鼠们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随后的几十年里,在国内、蒙古、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不同地点始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发现类别众多的早期啮齿类化石,比如说原始的梳趾鼠类钟健鼠(Cocomys)、原始的鼠齿类二连鼠(Erlianomys)、原始的仓鼠类祖仓鼠(Pappocricetodon)。它们的发现让科学家们越来越相信亚洲是啮齿类的摇篮。它们在距今大约5600万年前(始新世的初期)开始在亚洲这片土地上诞生,历经岁月沧桑、穿越高山险阻,成功地留存至今。“鼠”类们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谱写着自己的大海与星辰。
东方晓鼠
东方晓鼠的研究者李传夔先生
国内发现大量原始的啮齿类化石预示着啮齿类的亚洲起源
来源:国内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原创文章,作者:时光~编织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13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