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怀特:要往深里给孩子写 揭秘“蓉宝”身边的“功夫熊猫”家族
E.B.怀特:要往深里给孩子写
《这就是纽约》原版封面。1925年2月,美国知名杂志《纽约客》创刊,几个月后,E.B.怀特就开始为《纽约客》供稿,并于两年后成为杂志的一员。《纽约客》不仅与怀特互相成就
E.B.怀特:要往深里给孩子写
《这就是纽约》原版封面。
1925年2月,美国知名杂志《纽约客》创刊,几个月后,E.B.怀特就开始为《纽约客》供稿,并于两年后成为杂志的一员。《纽约客》不仅与怀特互相成就,还让他找到终身伴侣——1929年,怀特与《纽约客》编辑凯瑟琳结婚。
但大都会的生活并不能满足怀特。1938年冬天,怀特离开纽约,到缅因州当起农民,打理起农场。1942年,怀特撰写的关于农场生活的随笔《人各有异》出版。
《人各有异》,作者: [美]E.B.怀特 著,译者:贾辉丰,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1月。
怀特的跨界不止于此,他不仅是杰出的随笔作家,也是了不起的儿童文学作家。1945年,怀特的儿童文学作品《精灵鼠小弟》出版。1952年,《夏洛的网》出版。这两部作品不仅打破了过往儿童文学作品中追求完满结局的范式,还探讨了“死亡”这一鲜少在儿童文学中出现的主题。对于怀特来说,给孩子写书并不是“小儿科”:
“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里写,而不是往浅里写。孩子们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他们是地球上最认真、最好奇、最热情、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乖觉,也最容易相处的读者。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写作态度真诚、无所畏惧、澄澈清明,他们便会接受你奉上的一切。”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本文也是新京报小童书系列专栏“写童书的人”中的一篇。在这个专栏中,我们尽量全面、准确地讲述创作者们的人生故事,尝试探究那些极具原创性的童话,到底是如何从作者的性格、生命体验中生长出来的。而且我们相信:看见不同的人生,或许能让我们的心中有更多的活法,不至于被当下的诸多定义、规则束缚。该专栏即将结集成书,敬请期待。
撰文 | 小乙
一名叫埃尔文的害羞男孩
他是美国知名杂志《纽约客》的主要撰稿人,一生创作了数千篇散文。他修订了英语文法指导手册《风格的要素》,奠定了当代美式英语写作规范。 他最广为人知的是三本为孩子们创作的“小书”:《精灵鼠小弟》(Stuart Little,1945)、《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1952)与《吹小号的天鹅》(The Trumpet of the Swan,1970)。
他就是E.B.怀特。
工作中的E.B.怀特。
E.B.怀特全名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Elwyn Brooks White,1899年7月11日-1985年10月1日)。1899年,他出生在纽约郊区一个殷实的家庭里,父亲是一家钢琴制造公司的总经理,母亲出自知名画家之家。
因为埃尔文是家中六个孩子里最小的那个,他从小就受到家人密切的关心,可这也许反而加重了他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埃尔文不善表达,一想到要当众说话就十分恐惧。一年级时,他在学校演讲台上念错了一句诗,引起哄堂大笑,窘迫地还没念完就跑了下来。
对于内敛、敏感的埃尔文来说,最抚慰他的地方是家中昏暗温暖的马厩,那里有他饲养的动物朋友:一群鸽子、一只火鸡、几只鸭子和鹅。在那里,他可以放下对人群的恐惧,饶有兴趣地观察动物们。
埃尔文也喜欢读书和写作,他多次给当时的儿童杂志《圣尼古拉斯》投稿。十一岁时,他凭借散文《冬日漫步》获得了杂志组织的写作竞赛银奖,文章讲述了在冬日树林中与动物们的邂逅。
也是在十一岁那年,埃尔文收到了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只绿色带帆布的独木舟。童年时,埃尔文的每个夏天几乎都是在缅因州的贝尔格莱德湖区度过的,这里是全家的避暑地。他乘着珍爱的独木舟,从水气氤氲的湖面划过,晨光穿过大松树与白桦树,在湖边的小木屋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后来,在《精灵鼠小弟》里,他让小主角斯图尔特拥有了一只桦树皮小筏子,边上印着“夏日回忆”几个字。
一位叫安迪的年轻撰稿人
1917年,埃尔文考入康奈尔大学,他有了一个新名字“安迪”。这是康奈尔的一项传统:为了纪念该校的创始人之一安德鲁·迪克森·怀特,凡是姓怀特的男生都会得到这个昵称。埃尔文很喜欢这个名字,一直用了下去。
大学毕业后,安迪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陷入了找工作的痛苦。他和大学好友开车前往西雅图寻找出路,最终还是回到了纽约从事文字工作。而就在乘火车返回纽约的路上,安迪梦见了一个衣着讲究、灵活勇敢的小老鼠般的男孩,他把它记了下来,并在家庭聚会上讲给他的侄子和侄女听。
初版《纽约客》封面。
1925年2月,《纽约客》创刊,当时它还是一本默默无闻的诙谐杂志。几个月后,安迪的投稿被刊登上了这本杂志,文学编辑凯瑟琳·安格尔向主编兼创始人哈罗德·罗斯举荐安迪做特邀作者。两年后,安迪正式加入该杂志,从此开启了在《纽约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撰稿工作,也见证了《纽约客》一步步成为殿堂级的文艺杂志。
最开始工作时,安迪与詹姆斯·瑟伯共用一间办公室,后者后来成为绘本《公主的月亮》、儿童文学《十三座钟》的作者。瑟伯曾写道,安迪不喜欢张扬,当有不认识的访客来编辑部想见他一面时,他会从消防通道溜出办公室,躲进附近的餐馆里,“就像他避开了采访者、摄影师、麦克风、讲台、文学茶会和鹳俱乐部一样”(詹姆斯·瑟伯《信用与古玩》)。
在《纽约客》工作期间,安迪与编辑凯瑟琳之间也生出了情愫,生性羞涩的他以蜘蛛比拟自己,为凯瑟琳写了一首情诗。1929年,他们举行了低调的结婚仪式,婚礼上只有他们俩,以及瑟伯送给他们的小狗。婚后,安迪在给妻子的便笺上写道:“致凯瑟琳·S.怀特:E.B.怀特渐渐习惯了这样想,他做出了此生最美的决定。”
凯瑟琳·安格尔。
一个老鼠男孩选择出走
和儿时一样,成家以后的怀特经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去缅因州度夏。在一次夏季旅行中,他们遇见了一座毗邻海湾的农场,见到它“出售”的牌子,怀特立刻决定买下来。1938年,怀特举家移居缅因农场——虽然他们后来仍不时前往纽约的公寓工作。
在农场,怀特照料动物、搭建谷仓、驾船出海,也继续为杂志撰写散文。当时,凯瑟琳的工作之一是为《纽约客》撰写年度童书评论,他们的家里堆满了各种童书。受到妻子的影响,1938年,怀特在《哈珀》杂志上写了篇关于童书的随笔,“通过与儿童文学领域的亲密接触”,他写道,“我得出一个结论,为儿童写作一定其乐无穷……”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首席童书管理员安妮·卡罗尔·摩尔读到了这篇随笔,写信鼓励怀特自己写一本儿童读物。怀特想起了抽屉里那个老鼠男孩的故事,但没有立刻动笔,他回信说:“我对儿童作品很有顾虑,因为很容易陷入一种廉价的异想天开或狡黠之中。”
1945年,生了一场大病的怀特想起了斯图尔特,这是他给那个小老鼠般的男孩起的名字。于是他在两个月内完成了手稿《精灵鼠小弟》,并寄给了哈珀出版社童书部的编辑厄苏拉·诺德斯德姆。
《精灵鼠小弟》,封面绘者伽斯·威廉姆斯,他也是绘本《黑兔与白兔》的作者。
《精灵鼠小弟》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个模样和身材都和老鼠一样的男孩斯图尔特在城市里的冒险故事。阅读这个故事如同饮下了《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变小药水,读者们跟着只有乒乓球高的斯图尔特钻下水道、被困卷帘、驾驶模型帆船……曾经熟悉的世界变得不再一样。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小人”与“大世界”的反差和挑战,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乐趣与鼓励。
有趣的是,怀特的童书作品里从来没有反派,主角们面对的困境都来自他们自身。最初,斯图尔特面对的是由于他天然的迷你身材造成的生活上的困难。故事后半段,斯图尔特为了追寻小鸟玛加洛从家中出走,一面寻找它,一面寻找“自己的幸福”。怀特没有为这段寻找之旅写下完满的结局,他让斯图尔特始终在路上。孩子们也许会追问“后来怎样?”会暂时无法理解这一追寻,但是当他们读到最后这段话时,一定会内心一动,那个小小的老鼠般的背影早已留在他们心中:
“他向前面一望无际的广阔土地看去,路显得很长。但天空是明亮的,他总感觉到,他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电影《精灵鼠小弟》(1999)。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个略显怪诞的主角和悬而未决的结尾。曾经给出鼓励的童书管理员摩尔女士在读完《精灵鼠小弟》的校样后,认为这本书不适合儿童阅读。摩尔女士虽然是美国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但同时也是一位保守主义者。她给编辑厄苏拉和凯瑟琳分别写信,坚称这本书不能出版。凯瑟琳回信说,这本书确实“并未遵循传统的幻想模式”,但他们夫妻俩很喜欢这个故事,而且“当他(出版商)大声朗读这本书时,他和他8岁的儿子一直都是哈哈大笑的”。这笑声也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一头小猪的生与一只蜘蛛的死
《精灵鼠小弟》取得了出版上的成功,但并没有改变怀特宁静的农场生活:两只鹅蹲在肥料堆上孵蛋,一只小山羊刚刚出生,奶牛还等着他挤奶。生命的更迭是农场不变的主题。怀特喜爱动物们,但他经营农场是为了获取食物,面对把动物养大再宰杀它们的矛盾,他一度感到困扰。
1947年9月,农场里的一头猪生病了,什么都吃不下。在邻居的帮助下,怀特对它进行了几天的抢救,然而一切无济于事。他将死去的猪埋在了灌木林里,心中五味杂陈,这头没能逃脱厄运的猪始终在他的心头盘绕。
秋天的一个早晨,怀特在谷仓里观察到一只蜘蛛留下的卵袋,在此之前他多次留意到谷仓屋顶上的蛛网,但这次,蜘蛛不见了。他小心地取下卵袋装在纸盒里带回纽约的公寓,没想到几周后,数百只小蜘蛛从纸盒里跑了出来。这些新生命给了他启发,他想以农场为舞台写一出关乎生死的救赎。
《夏洛的网》,封面绘者伽斯·威廉姆斯。
“‘爸爸拿着那把斧子去哪儿?’摆桌子吃早饭的时候,弗恩问她妈妈。”
这是《夏洛的网》第一句。“斧子”立刻将故事笼罩上死亡的阴影,是的,小猪威尔伯是一只弱小的春猪,面临着和所有猪一样被宰杀的困境。这句话也引出了小主角弗恩,八岁的她还没有意识到,对一只猪来说,一个成年人可能同时是朋友、屠户和医生,而她只把小猪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伙伴。
弗恩劝阻了父亲宰杀威尔伯的行为,但她的拯救只是暂时延长了小猪的生命,如何改变威尔伯的命运?还好有蜘蛛夏洛。
电影《夏洛的网》(2006)。
夏洛鼓励威尔伯振作起来,为威尔伯在蛛网上织出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它却为此疲惫不堪,最终走到生命的尽头。有人会觉得夏洛的付出“不值”,但其实它的帮助和弗恩一样都是出自平等的友情。它观察了威尔伯一整天,发出“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喜欢你”的友情邀请。它感激威尔伯发臭的猪圈和食物为自己引来苍蝇,也欣赏威尔伯从不临阵脱逃的勇气。当威尔伯疑问自己凭什么获得夏洛的帮助时,它回答:“你一直是我的朋友,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
怀特笔下的角色们都有着极高的道德感,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伯牙碎琴、尾生抱柱式的痴,而蜘蛛夏洛(以及老鼠男孩斯图尔特、天鹅路易斯)的身上正拥有这份痴。帮助威尔伯的行为让夏洛平淡无奇的“蛛”生有了一些意义,也间接延续了它自己的生命:威尔伯带走了它的卵袋,在新的春天,夏洛的孩子们孵化出来,它们有些远走高飞,有些始终陪伴着威尔伯。
《夏洛的网》是怀特多年来与农场动物共同生活的积淀。在他的笔下,谷仓里有干草和肥料的气息,动物们在叽叽喳喳地说话,孩子们喜欢抓着谷仓长长的绳索荡秋千。夏虫鸣唱,秋叶飘落,一只春猪第一次见到了雪。而当无数个冬与春过去,没有一只蜘蛛能取代夏洛在它——以及所有读者——心中的位置。
E.B.怀特的谷仓(图源: Mark Fleming)。
一只吹小号的天鹅飞向自由
《夏洛的网》获得了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纽伯瑞荣誉奖,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在童书里写入死亡是一个大胆的举动。还好编辑厄苏拉并不在意,这位将美国儿童文学推入黄金时代的编辑不推崇温和做作的儿童读物,不会理想化儿童或他们要面临的成人世界。她喜欢《精灵鼠小弟》不太完满的结尾,也喜欢《夏洛的网》中对死亡的大胆描写。
1957年,怀特58岁,凯瑟琳64岁,他们结束了在纽约与缅因两地奔波的生活,永久地定居缅因州的农场。1968年,凯瑟琳的健康出了问题,医疗账单堆积如山。怀特急需用钱,于是他决定再写一本童书。
怀特与妻子在农场喂羊(图源:walker & co.)。
1970年,怀特凭借《精灵鼠小弟》和《夏洛的网》获得了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奖(现更名为儿童文学遗产奖)。同年,怀特的第三部儿童文学作品《吹小号的天鹅》出版。和斯图尔特、威尔伯一样,吹号天鹅路易斯面临的困境也是自我天生的“缺陷”——它生来就不能发声。
面对不能发声的生理问题,天鹅路易斯努力学会了拼写和吹小号,从而在人类与动物间顺畅交流。可是,路易斯的父亲为了儿子,犯下了冲进乐器行“抢劫”小号的错误。面对这个道德问题,路易斯在城市里不断搬迁与工作,终于偿还了那把小号的钱。在故事结尾,路易斯在清晨为心爱的雌天鹅塞蕾娜吹响了小号,怀特以无限柔情写道:“每一个音都像是举起来对着亮光照的宝石”。
《吹小号的天鹅》,封面绘者爱德华·弗拉斯奇诺。
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曾经评价说,《精灵鼠小弟》生动活泼,《夏洛的网》是一位由城市幽默家转为农民的人对畜牧生活的赞歌,《吹小号的天鹅》则最为宽广宁静,包含了怀特对野生自然的感悟。 《吹小号的天鹅》直接展现了动物的野生世界和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冲突:路易斯为了学习吹小号,让别人把自己的蹼剪开;塞蕾娜停泊在动物园湖上,动物园管理人员要剪掉它翅膀尖端的羽毛。最终,尽管路易斯发出了“天空是我的起居室,森林是我的客厅,寂静的湖是我的浴缸,我不能一辈子留在栅栏里面”的自由宣言,但它还是被迫退让,答应动物园会在他们需要时送去自己的小天鹅宝宝。这样的情节在今天的读者看来未免有些残酷与落后,而对当时的怀特来说,也许很难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中文版《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怀特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儿子乔常在病床前为他朗读文章,有时,怀特会对听到的作品不予理会,有时,他似乎专注地听到 然后他会问问这些文字是谁写的。“你写的,爸爸。”乔说。怀特停顿片刻,喃喃道:“哦,还不错。”
1985年10月1日,E.B.怀特在缅因农场去世,他被埋葬在了早他八年去世的凯瑟琳旁边。一晃三十八年过去了,这位连接着成人书与童书的农夫兼写作者,留下的这段话依然给我们以启迪:
“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里写,而不是往浅里写。孩子们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他们是地球上最认真、最好奇、最热情、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乖觉,也最容易相处的读者。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写作态度真诚、无所畏惧、澄澈清明,他们便会接受你奉上的一切。”(出自《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参考资料:
《〈夏洛的网〉的故事:E.B.怀特传奇》
《了不起的作家:怀特的故事》
《最美的决定:E.B.怀特书信集》
《E.B.怀特随笔》
撰文/小乙
编辑/王铭博
校对/贾宁
揭秘“蓉宝”身边的“功夫熊猫”家族
运动健将“芝麻”化身“蓉宝”
大运会前的成都,你能在街头骑行“蓉宝”元素的定制自行车,在高铁站乘坐“蓉宝”代言的旅游列车,甚至能逛满是各种“蓉宝”的“熊猫邮局”。
在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成都网红景点,不少游客手捧“蓉宝”特许商品留影。“蓉宝”纪念徽章、“蓉宝”衍纸画、“蓉宝”盲盒玩偶都是抢手货,市场供不应求。
这是7月19日在成都市一家成都大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内拍摄的成都大运会川剧变脸盲盒“蓉宝”玩偶。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成都大运会围绕吉祥物“蓉宝”主题,累计推出玩具类、徽章类、文具类、邮票邮品类等18大系列1000余款特许商品,在城市商圈、热门景区、地铁站等区域开设的相关特许商品零售店(点)达400多家。
“蓉宝”的原型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只名为“芝麻”的大熊猫。在此前的网友票选中,“芝麻”票数第一当选为成都大运会的吉祥物原型。
4月24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芝麻”在吃竹子。新华社发(陈居伟 摄)
今年刚满6岁的“芝麻”,是一名“运动健将”,为在成都大运会期间更好地迎接八方来客,“芝麻”正在“闭关锻炼”,认真“干饭”。“芝麻”的饲养员杨诚介绍说:“它生性活泼好动,对新场地十分好奇,不但每天‘锻炼’还和饲养员‘斗智斗勇’。 ‘芝麻’身体十分健康,体重已经达到130公斤。”
成都的“功夫熊猫”家族
记者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了解到,像“芝麻”这样的“功夫熊猫”还有不少。
芝麻出身“运动世家”,她的外曾祖母就是“亚运公主”——“娅娅”。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当天,世界首对人工繁殖存活的大熊猫双胞胎出生,姐姐被取名为“娅娅”。“娅娅”在2003年生下女儿“毛毛”——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晶晶的创作原型,2005年生下“毛毛”的妹妹,后据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名字,命名为“晶晶”。
拼版照片:右图为大熊猫“娅娅”;左图为大熊猫“晶晶”。新华社发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之际,成都另一只“明星”大熊猫诞生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其命名“科比”,与当年的奥运会吉祥物同名,被称为“奥运大熊猫”。“科比”长大后,成为150公斤重的“体育健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科比”的女儿“成绩”产下一对龙凤胎,成都熊猫基地特意为它们取名为“迎迎”“妮妮”。2015年“科比”的女儿“科琳”产下一对雌性双胞胎幼仔,由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命名为“奥林匹亚”与“福娃”,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在国内根深叶茂、发扬光大,“功夫熊猫”家族再续奥运情缘。
拼版照片:左图为大熊猫“科比”;右图为大熊猫“奥林匹亚”(右上)、大熊猫“福娃”(右下)。新华社发
“功夫熊猫”家族“人丁兴旺”。1987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最开始只有6只从野外抢救留下的大熊猫。截至2022年底,基地共有237只大熊猫,种群内个体健康状况和行为健康状况均良好,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在保护大熊猫的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成都片区有野生大熊猫73只,高等植物2000多种。
功夫熊猫的“大使生涯”
大熊猫和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情缘,还在不断延续。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盼盼”、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晶晶”、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墩墩”,再到今天的“蓉宝”,每个大熊猫元素的吉祥物都集时代审美和独特设计于一身,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
7月17日,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抵蓉的巴西代表团成员在等候行李时拍摄机场内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装饰。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大熊猫不仅是国内的“国宝”,也是世界人民的宠儿。多年来,大熊猫一次又一次担任和平和友谊的使者走出国门,博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据统计,我国已与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截至2022年,旅居海外的大熊猫及其幼崽共有64只,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友好大使”。
4月24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芝麻”抱着“冰蛋糕”玩耍。新华社发(陈居伟 摄)
7月21日,60余名来自巴西、法国、阿根廷等代表团的成员抵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我知道这里是大熊猫的故乡。”巴西运动员乔凡娜·科雷亚表示,已将看大熊猫列入行程。维吉尔·洛佩斯是巴西代表团篮球队教练,他对体验成都美食和文化充满期待。“ 也很期待看到大熊猫。”
一位长期从事大熊猫保护和繁育的专家说,大熊猫历经数百万年而延续,在野外面临各种恶劣环境却生命力极强,非常契合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大熊猫虽然是食肉目动物,有着锋利的犬齿和食肉动物的消化道,但它们99%的食物是竹子,并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
这是7月13日拍摄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与吉祥物“蓉宝”合影。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大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接受采访后不忘和“蓉宝”合影,对熊猫和“蓉宝”也是喜爱有加。陈维亚希望将“追求梦想、奋力拼搏、青春友谊”的大运精神融入整个仪式和表演中,向全世界青年奉献一场“阳光灿烂”的开幕式。
记者:萧永航
报道员:陈居伟
来源: 新华社
原创文章,作者:绝代风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13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