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03 29
导致猴子的价格大幅飙升。因为市场供应不足,红星新闻爆料医药研发企业大举收购实验使用的食蟹猴。2022年6月,
听到猴子涨价的消息。啊替代来猴,网友议论纷纷,食蟹猴只是一种普通的猕猴,可以用其他猕猴来代替啊。比如峨眉山猴子,那伙抓伤孩童,抢劫游客,占山为王的恶霸猴子,抓几只坏头目去做实验,不是正好一举两得吗?
逮几只坏猴子补充实验缺失的想法很好,但是实际上却做不到。
我们从头说起。
食蟹猴的原产地不在我国,它生活在东南亚,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我们平时说的猴子是指猕猴,猕猴原产于亚洲和非洲,是分布最广的非人类灵长目动物。世界上有24种猕猴,食蟹猴是其中的一种。跟其他短尾巴的猕猴相比,它的尾巴特别长,比身体还长,还有一个名字叫长尾猕猴。
虽然叫食蟹猴,但在它通常不吃螃蟹。食蟹猴是杂食性动物,吃各种动植物。水果和种子占饮食的60%以上,剩下的食谱是补充蛋白质的肉类,包括小鸟、蜥蜴、青蛙、鱼和鸟蛋。生活在印尼红树林里的食蟹猴,会吃沼泽地里的甲壳类动物,包括螃蟹。
食蟹猴跟卷尾猴一样,也是一种进入石器时代的猴子,它会使用石头作为工具。在泰国和缅甸,生活在海边的食蟹猴,除了水果种子外,还会到海边吃海鲜。它会用石头砸开牡蛎、蛤蜊和其他双壳类贝壳,还有各种海螺坚实的外壳。
实验室里药用的动物很多,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小白鼠。跟小白鼠相比,灵长目的猕猴在做医药研究时,是更加理想的实验动物。
人类和猕猴共享93% 的DNA序列(共享DNA程度没有黑猩猩的高),在2500万年前是同一祖先。猕猴在解剖学、内分泌学和生理学等等各方面,都跟人类显著相似。
在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生殖发育系统、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在干细胞、基因编辑、病毒研究、疾病治疗等前沿医学领域,猕猴有小白鼠替代不了的优势。很多科研问题的答案只写在猕猴身上,而在小白鼠身上找不到答案。
世界上一共有24种猕猴,目前实验室里用得最多的猴子,是分布最广的恒河猴和食蟹猴。猕猴是实验室里动物用药的最高配置了,由于生理机制相似,猴子会感染跟我们相同的疾病。猴子跟我们的免疫系统相似,它们也能跟我们共享激发免疫系统工作的免疫疫苗。
免疫疫苗的研发,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之前,通常都先在猴子身上获得了成功。举个例子,狂犬病、天花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成功,其中就有恒河猴的贡献。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制成功,其中有食蟹猴的贡献,这也正是食蟹猴身价暴涨,有价无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食蟹猴不够用,那么能不能捉几只峨眉山猴子来缓解一下紧缺?
峨眉山猴子也是猕猴属里的种类,它是藏酋猴种,属于我国的特有物种。藏酋猴有4个亚种,峨眉山猴是其中一种,叫峨嵋猴,属于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即使峨嵋猴不是保护动物,也不能随意捉一只到实验室里使用。原因很简单,野生猴子不可靠,不能药用。
从野外抓来的野生猴子,要进行一个周期的身体检查,而且确认健康后还不能立即投入实验室使用。健康猴子要在标准环境里人工饲养一代,等它产下子二代。人工饲养的第2代猴子以及它的后代,才能用于实验研究。
每一只实验猴,都需要一份身家清白的证明。我国出售的实验猴,每只都有一个独有的身份证号,由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的10个字符。根据身份证号,能追查到实验猴详细的遗传档案和健康档案。
举个例子,拿峨嵋猴来说,它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5年。从怀孕到分娩,还要6个月。幼猴还要至少3年才长大。一只峨嵋猴通常一胎只有1仔,从捕获野生峨嵋猴,到第一批子二代出栏,最快也要8年。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捉一对峨嵋猴回来,要等上8年才能投入实验使用。
跟现在去捉峨嵋猴相比,食蟹猴有专门的猴场饲养,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供应周期。
除了有稳定的产业链供应之外,食蟹猴还有一个峨嵋猴比不上的优势,它的个头小,饲养成本低,用药量也更少。食蟹猴成年体长约为40-47厘米,尾长为50-60厘米,体重3~7千克。相比之下,峨嵋猴是我国猕猴中最大的一种,体长61~72厘米,体重为12~18千克,相当于食蟹猴的3倍大。(没错,峨嵋猴因为吃得多被嫌弃了。)
因为个头小体重轻的这个优势,实验猴的生产种类首选食蟹猴。食蟹猴占我国实验猴产量的80%~85%,剩下的是恒河猴和少量的绒猴、绿猴。
我国有几十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猴养殖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江苏和湖北等南方省份。北方不适合养殖食蟹猴,在低温环境里,食蟹猴的长尾巴末端会被冻坏,一节节地坏死。而如果让食蟹猴住在暖气房内的话,又会出现新鲜空气不足影响健康的问题。
除了养殖周期长,养殖条件有局限之外,实验猴用量的大幅增加,是猴子价格飙升的一个重要原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新药研发的药企加快了研究进度,实验猴的用量急剧增加,出现一猴难求的局面。
食蟹猴价格的上涨,正好证明了实验动物的重要性。
感谢实验室里为我们做基础研究,试验药物毒性的各种动物,从果蝇、小白鼠,一直到食蟹猴。正是有了动物研究的积累,才让人类攻克各种疾病的困扰。
再次重复,保护动物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好了,食蟹猴的秘密先聊到这儿。
关注法兰西is培根,为你讲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见。
参考资料:
1、The Nonhuman Primate in Nonclinical Drug Development and Safety Assessment
2、DNA sequence of rhesus macaque has evolutionary, medical implications
日前,关于实验猴价格上涨的新闻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该报道称,饲养一只实验猴需要三年时间,成本为8000元人民币,而实验猴的最高售价为23万,价格在近几年间翻了将近十倍。
巨大的价格起伏,和与日俱增的需求量,曾经让不少药企和科学机构面临一猴难求的尴尬局面,有生物医学的从业者表示:“猴价的起落比股市涨跌更让人提心吊胆。”而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多家知名生物医药公司把实验猴作为重要的储备战略资源进行考虑,不但大笔收购猴场,还砸下巨款囤猴。
根据今年4月国内政府采购网的招标公告,32只实验猴的招标价为393万元,也就是说均价12.28万元。不难看出,如今实验猴的价格经历了暴跌,降幅相当可观,但与培育成本比较起来,依然是“天价”。
实验猴到底贵在哪里,做药物实验就非猴子不可吗?
其实,用动物进行实验并不是现代医学实验的产物,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在生物学著作《动物志》中,详细记录了他和弟子对动物进行观察和解剖的记录。而被称为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医学大师克劳迪亚斯·盖伦,则是通过对猴子、猪、羊等动物的解剖,完善了其对人体解剖学的推论。
约摸在一千年后,出生在塞维利亚医学之家的伊本·苏尔,拿过了盖伦的接力棒。他将动物实验用于测试外科手术程序,先在羊身上操练手术步骤,后对病人进行手术,是已知最早的实验外科医生。
从此,动物实验逐渐成为医学手术研究的常规手段,这种实验也开始被大众所知晓,十九世纪民间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1937年,当时美国发生的磺胺酏剂中毒事件,导致了107人死亡,大部分是儿童。这次严重的药害事故驱使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名为《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里面明确提出,新药品上市前必须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至此之后 ,其他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相关法律规定。
所以这么一来,实验动物就成为药品进入市场之前的重要一环。根据2019年的实验结果,猴子在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交叉反应表现一骑绝尘,远远高于兔子、狗和小鼠, 实验猴在药品检测中的地位属于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这里说的实验猴也不是普通猴子能当的,现在专门用于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实验猴,一般会从猕猴属中进行选择,其中又以食蟹猴最为常见,用量最大。
食蟹猴又叫长尾猕猴,主要生活在东南亚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在国内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体型小、数量多、容易培育、繁殖时间短等特点,使食蟹猴成为了实验动物的主要选择。
事关药品安全,实验猴的一生经过了严格的筛选、良好的照顾。它们不但接受长达几年的精心饲养, 要通过遗传和健康调查,人工干预不断弱化猴子的野性,去除身上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毒,只有符合标准的猴子才能投入实验。
在过去,实验猴的价格和数量都相对稳定,维持在能够满足医药实验的水平。但随着2019年底疫情暴发,相关疫苗和药物研发进程的加快,打破了养殖速度和消耗速度之间的平衡,全球都面临着实验猴供应短缺的问题,也造成了实验猴价格急速飙升。
根据一项公开的数据预测,未来小鼠将占全球实验动物市场规模的一半(51%),然后才是大鼠(8%)和非人灵长类动物(8%)。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繁殖速度更快、养殖成本更低的实验鼠,可以大量取代实验猴?
应当说,不同的动物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各有优势。比如,小鼠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大多数新药的开发领域,而灵长类动物在大分子生物药、神经科学研究、疫苗和传染病研究方面,应用更为广泛。
相比起鼠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与人类更为接近,生殖过程和免疫系统和人类更为相似,所以它们对药物的反应会更加贴近人类情况,数据可靠性更高。
有业内人士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猴模型实验的阶段成果,不但为后续临床试验奠定基础,增强信心,更有助于为新药研发价值提供最接近真实情况的评估。
一方面来自基因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是人类临床试验之前的必经步骤,综合来看,人类很难再找到比猴子更适合的临床研究实验动物了。
2016至2021年,国内实验猴的需求量从8.5万只上升到接近13万只,产量也从10万只上升到接近13万只,供需基本持平。而按照实验猴35%-40%的生育率来计算,我们至少需要准备超过三十万只健康、符合标准的种猴。
虽然不少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入到买猴、养猴、囤猴的资本运作当中,但实验猴距离真正实现产业规模化的道路还很远。
1959年,动物学家罗素和微生物学家伯奇对动物实验提出了“3R”原则,Reduction(减少)、Replacement(替代)和Refinement(优化),或许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寻,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动物实验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平衡。
小落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