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百科

宠物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宠物百科 >

地球上真实存在过 这些蛇也升级了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12 25


地球上真实存在过

19米长的“桂花”

2006年,印尼动物园发布一则消息:在苏门答腊岛原始丛林中,捕获一条网纹蟒,体长14.85米,重约450公斤,身体最宽的地方直径更是达到了0.85米,取名“桂花”

动物园还宣称:原本桂花是19米,但体内的鹿骸太久没消化发“臭”了,导致桂花局部发生了溃烂,为了防止扩散,便截断了4米多。

图:泰坦巨蟒1比1模型

消息一出,科学各界都惊呆了,史前巨蟒也就15米。此前,该记录保持者“毛毛”,体长7.5米,是条圈养的网纹蟒,这还是“大鱼大肉”惯出来的

饥一顿饱一顿的野生环境中,桂花竟然达到了毛毛的两倍。如果这是真的,气候、生物、地质等领域将有大量研究被推翻(后面会具体讲)。

真“桂花”

当大家组团到达动物园,隔窗一望,第一印象:绝非14.85米。便开始对园长软硬兼施,最终园长同意放一个人进去近距离观察。观察者进去不久,突然从兜里掏出卷尺,但桂花蜷着身子,几次拖拽下并不配合,只测了个大概,估算不到7米

动物园眼看被识破,强词夺理道:最近游客太多了,桂花精神与胃口都不太好,小了一圈。观察者非常无语:你减肥会变瘦,难道身子也会变短?最终园方承认为了引流夸大了桂花的实情。 观察者事后并没有发表声明公布桂花的真实长度,因为他也只是大概估算。目前还有很多“百科”还将“桂花”列为世界上最大的蛇。

世界上最大的蛇

实际上,7米左右的桂花已经不小了。常规野生网纹蟒长度在1.5~5.5米,净体重5~70kg,6米以上的网纹蟒很罕见。爬行动物学家博阿迪(Boeadi)带领团队长期驻扎在苏门答腊岛,遇见的网纹蟒超过1000条,6米以上的也没超过5条,其中最长的达到了6.95米,体重59公斤。

在更早的科考数据中,最长的野生网纹蟒麻醉后测量数据是7.1米,体重65公斤。 要是论体重,亚马逊森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在科考记录中,虽然最大的亚马逊森蚺只有6米,但体重达到了113公斤。

如何成就大蛇?

蛇是一种终身生长的动物,大多数巨蟒,前15~20年属于高速生长期,后期也会缓慢增长,只要活着就可以一直长。 寿命较长的蛇也就30~40年寿命,还会受气候、食物等条件的制约。

巨蟒头几名:网纹蟒、森蚺、缅甸蟒、非洲岩蟒都分布于赤道附近。因为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体温较高,体内酶的活性就较高,身体代谢更快。冬天气温低,很多地方的蛇,代谢水平只能让它们处于“死不死,活不活”的状态,它们会冬眠,缓慢增长,所以高纬度地区的蛇都长不大。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蛇冬眠时间较短,高速生长期较长,比如森蚺从不冬眠,所以热带地区常出巨蟒。

泰坦巨蚺

远古泰坦巨蚺就是在5500万年前的“极热事件”中诞生的。当时,恐龙灭绝不久,空出了大量生态位。在万物复苏的过程中,地球突然“发烧”,大量动物难以适应,纷纷让位。

对于蛇、鳄、龟等冷血动物来说,这就是风口。持续增长的高温推动着它们的身体高速增长,没有恐龙的制约,它们横扫八荒,轻松占据了大量主流生态位。

图:脊椎骨,大的是泰坦巨蟒的,小的是网纹蟒

泰坦巨蟒更是强中强,体长15米,体重达到1吨,以半吨大小的鳄类、龟类为食。由于身型庞大,移动摩擦力太大,速度缓慢。巨蚺只能生活在水中,依靠浮力来抵抗重力,而水中较大的食物就是与它同期崛起的鳄类与龟类。

一味地贪大未必是件好事,恐龙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环境巨变,最先灭亡就是体型较大的动物,因为它们所需的能量最多。幸存下来的往往都是弱小的动物,因为所需能量小,而且它们过惯了被顶级掠食者踩在脚下,瑟瑟发抖的日子,习惯了恶劣的生活环境,也就意味着更容易抵御风险。

这个道理只有人类才知晓。当泰坦巨蚺称霸后,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物种可以制约它了。它们便跟着温度的脚步不断“得寸进尺”,就像一根紧绷的橡皮筋,完全沉浸在高温的狂欢之中,丝毫看不见自己的极限所在。随着温度继续攀升增大体型,使得它们身体内部就像盖了一层巨厚的棉被,极易聚积大量热量却不具备温度调节能力,只能依靠物理降温,最终被活生生地热死了。

地球出现极端的高温,而且刚好恐龙覆灭,生态位空置,这才有泰坦巨蚺的昙花一现,仔细想想传闻中的巨蟒可能存在吗?

这些蛇也升级了

《名录》罗列了约39种蛇,(为什么又是“约”呢?因为其中可能有无效种,听我细细说来。)

其中新升一级保护动物的四种:

1、莽山烙铁头蛇

莽山烙铁头蛇升一级保护动物属于实至名归,它体型巨大,(成体约2米,是亚洲最大的蝮蛇科毒蛇),分布狭窄(目前已知仅分布于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和邻近的广东韶关一带),数量稀少,堪称蛇中大熊猫。

2、西藏温泉蛇

分布极其狭窄,生境极其脆弱,生活在藏区高海拔雪山上的零星温泉附近,仅靠温泉里特殊的蛙和小鱼度日。数量极其稀少。

3、香格里拉温泉蛇

境遇和西藏温泉蛇差不多,就是肤色有点花花的感觉。

4、四川温泉蛇

和以上两种的境遇差不多,分布区于香格里拉温泉蛇有交叉,仅仅是身上黑斑明显了一点。感谢研究温泉蛇的大神~黄松博士提供这几张照片。但这些都是特征比较明显的个体,所以大家按图索骥的去找是根本分不出来的(毕竟它们数年之前还被认为是同一种蛇)。不过分不出来也很好理解,毕竟绝大多数人(包括蛇老板)都是分不出来的,可是同等稀有程度的蛇类有很多,《名录》偏偏对温泉蛇如此厚爱,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所有温泉蛇都是无毒的。

降级的一种:

1、蟒蛇

其实我国的蟒蛇是被称为缅甸蟒的一种大型无毒蛇,一般体长3~5米,体重20~50公斤,曾经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在降为二级。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近年来福建、广东一带野生种群增长很快,几乎到了威胁人畜安全地步了,人工繁殖技术也比较成熟,皮张是皮革业和乐器加工业急需的原材料。所以降级管理,很有必要。

新晋二级保护动物34种:

1、香港盲蛇

(这张图是我瞎配的,因为根本找不到香港盲蛇靠谱的图片)盲蛇都是穴居的小家伙,这种蛇除了研究它的学者,基本没人见到过。把它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实在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红尾筒蛇

这个蛇有点意思,也是穴居的小型蛇类,两头差不多粗。在东南亚广布,在我国分布比较狭窄,靠捕食盲蛇等小蛇过活。最神奇的是,遇到威胁会把钝粗的尾巴立起来拟态眼镜蛇的样子吓唬敌人,然后趁机遁地逃跑。

3、闪鳞蛇

这也是基本不见天日的穴居动物。鳞片会反射出虹彩的金属光泽。分布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但数量少,夜行性还穴居,基本很难遇到。它升二级了,那比它还稀少的同族亲戚~海南闪鳞蛇怎么办呢?(这两个也极难分辨)

4、东方沙蟒

5、红沙蟒

为什么把它两个一起介绍呢?因为根据2020年最新的分子研究结果表明 ,这两种蛇实际上是同一种动物,我们称为“同物异名”。不明白今年颁布的《名录》为啥还这样分?

红沙蟒也叫沙蚺,体长一米左右,粗短,无毒,喜欢把身子隐藏在沙土里,伏击路过的小动物,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中亚、西亚,卵胎生。

6、井冈山脊蛇

圆珠笔芯粗细的小型蛇,吃蚯蚓等小动物。分布比较狭窄,极难遇到。

7、三索锦蛇

大型无毒蛇,体长可达2米。在两广一带和东南亚多有分布,分布很广,数量并不算少。但体大肉多,人工养殖的不多,又分布在爱吃蛇的两广地区,所以野生种群生存压力比较大。升二级的理由虽然勉强,但也说的过去。

8、团花锦蛇

北方蛇种,按蛇老板说这个才应该叫“伪蝮蛇”,长的和北方剧毒的蝮蛇、蝰蛇非常相似,可事实上没有毒,是个拟态吓人的“伪军”。数量并不算少,分布也很广,个头又不大,没多少人“馋”它的身子,恬颜位列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名不副实。

9、横斑锦蛇

非常美丽的个体,国内外骨灰级蛇迷的顶级藏品,曾经被认为是变异的玉斑锦蛇。非常稀少,仅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据我所知,国内仅有中科院成都所丁利博士有养殖,繁殖。由于从前只是“三有保护动物”,所以被一些人走私到国外不少。升级太有必要了!

10、尖喙蛇

非常迷人的树栖无毒蛇,分布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尖尖的鼻子被认为可以拟态树枝和混淆头部轮廓,迷惑捕猎者和猎物。吃鸟、鼠和蜥蜴等。

11、黑网乌稍蛇

这可不是一般的乌稍蛇,是近些年才在云南发现的新物种 ,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游蛇,体长可达三米。速度快,力气大,跑起来虎虎生风,十分少见。

12、瘰鳞蛇

这是个蛇类中的异类,和别的蛇苗条、光滑不同,它皮肤粗糙松弛,体态臃肿,粗糙的鳞片一粒粒的像荔枝的壳,松弛肥胖的活像一条沙皮狗。它们们生活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西北部浅海和淡水河口,体型比较大,是几乎完全水生的蛇类,只知道它是吃鱼的,其它习性我们一无所知。生性古怪乖张,目前世界上还没人能够养活。在我国特别稀少,一年也见不到一条。

13、眼镜王蛇

世界上最大的毒蛇,可以长到5米以上,自带拉风的王者气概。分布很广,但数量稀少。嘴巴比较挑剔,只吃各种蛇类,偶尔也会误食一些蜥蜴。毒性剧烈,排毒量大,神经毒为主,成年眼镜王蛇不轻易下嘴咬人,但咬伤死亡率极高。领域性较强,喜欢驱赶闯入领地的人和动物,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主动攻击人或者追着人咬。它们还是会自己孵蛋的好妈妈!

14、十六种海蛇

青环海蛇

长吻海蛇(会倒着游泳的海蛇)

蓝灰扁尾海蛇……

为啥要把海蛇放在一起介绍呢?

这次《名录》非常奇怪的把我国可能记录过的海蛇统统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海蛇是活动范围很大的动物,除了少数扁尾海蛇还要上岸产卵外,其它的吃、喝、拉、撒、睡以及交配、生娃全部在海洋里完成,大西洋和北冰洋没有,太平洋西海岸和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广泛分布,数量也还很多,目前也还没有发现以海蛇为目的的大规模商业捕捞,所以基本都是无危的状态。此次团体升级,十分意外!(记住,海蛇都是剧毒蛇)各位渔民兄弟,捞鱼的时候留心了,别捞鱼捞个铁窗泪出来了。

15、泰国圆斑蝰

以前文章里介绍过的剧毒蛇,咬伤死亡率极高。曾经认为是圆斑蝰的泰国亚种,现在经研究,升为独立的物种。目前野生数量不减反增,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严重威胁人畜生命安全。例为二级保护动物,蛇界颇有微词!

16、蛇岛蝮

我国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大连旅顺边上的老铁山蛇岛。习性特殊,守株待兔,每年只靠迁徙过境的小鸟果腹。虽然据估计还有数万条,但分布极其狭窄(仅一个多点平方公里的岛上),生境脆弱。升级保护,蛇老板举双手赞成!

17、角原矛头蝮

这个图看不清楚,那看这个

世界范围内,头上长“角”的蛇不少,我国可能只有这一种。曾经认为它们仅分布于越南的深山老林,后来发现广东也有,再后来浙南也有发现,但数量都特别稀少。头上的“角”不是用来打架的,而是为了模糊头部轮廓的一种伪装。华南濒危动物所的张亮博士有饲养此蛇方面的探索。

18、极北蝰

这个可能是最耐寒的蛇,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边,最北可以到北极圈附近,所以叫极北蝰。我国最北端是它们分布的南限。有红酒色眼睛的管牙类毒蛇,卵胎生,数量稀少。

19、东方蝰

哈哈,是不是懵逼了?怎么和极北蝰长的一模一样?真的非常像,区别是它没有红酒色的眼睛,仔细数,鳞片也不同。也是管牙类的毒蛇,卵胎生,神奇的是幼蛇和亚成会吃蝗虫等昆虫。数量不少,分布也广。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估计也看乏了。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正文已经结束了。

让大家虚惊一场的台风“烟花”也走了,百鸟园也对外开放了,买张票来听听蛇老板吹牛,不好吗?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