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20 24
国内免疫规划疫苗已有14种,其中单价疫苗有9种,占全部疫苗的64%。我国幼儿在3周岁前可接种的疫苗针次为22~25次。根据2022年末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我国将适时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逐步将安全、有效、财政可负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倡导接种联合。足不显稍然依力动疫苗以减少接种针次,国内疫苗管理法也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多联多价等新型疫苗的研制。但由于国内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情况暂不明确,面对预期扩大的市场需求,国内疫苗企业拥抱趋势、开展研发创新的动力依然稍显不足。
“目前我。称绍介国在联合疫苗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应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中心联合主任、疫苗交付研究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汤胜蓝近日在一场研讨会上对第一财经等媒体介绍称。
汤胜蓝认为,联合疫苗技术壁垒较高,当前仍需更多的激励机制以及更多的合作方共同参与,以进一步鼓励企业创新、填补联合疫苗当前的研究空白,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推动我国免疫规划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提高联合疫苗接种率可产生更高社会效益
联合疫苗是指数种疫苗抗原联合制成的疫苗,包括多联疫苗和多价疫苗两大类,能够预防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多种疾病或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血清型/株引起的疾病。联合疫苗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美国最早获批上市。
近年来,伴随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国扩大本国免疫规划目录,各国卫生监管部门逐步意识到,儿童接种疫苗次数的增多,不仅会增加卫生部门的接种成本,降低幼儿接种的依从性,也会提高疫苗接种疑似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联合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正迎来更多政策支持。
比如,美国和欧盟通过法规引导联合疫苗的开发生产,允许不同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合作开发联合疫苗,允许企业进行同时接种试验来开展探索性的临床研究等;我国疫苗管理法也提出,“根据疾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相关研制规划,安排必要资金,支持多联多价等新型疫苗的研制”“组织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科研单位、医疗卫生机构联合攻关,研制疾病预防、控制急需的疫苗”。
汤胜蓝认为,联合疫苗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国内家已得到广泛使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制定了联合疫苗的使用推荐意见。在国内,目前在联合疫苗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应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卫生体系与政策研究员李久龄援引一项在马来西亚进行的研究称,如果将马来西亚现行国家免疫规划中的DTaP-IPV/Hib五联(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联合疫苗)与乙型肝炎单价疫苗组合,替换为目前联合程度最高的六联疫苗,那么每注射一剂六联疫苗将会为马来西亚国家卫生体系节约33.1美金的费用。
除此以外,推广联合疫苗,还可以增加疫苗的覆盖率,降低疾病负担,并且简化疫苗免疫程序。以法国为例,该国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家免疫规划中纳入六联和其他联合疫苗之后,法国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的总剂次数从21~25剂次减少到了大约十几次。
“应用联合疫苗其实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最直观的改善是成本和资源利用的优化。”李久龄说。
单支进口五联苗涨价至600余元
已有研究证据显示,与接种传统的单苗相比,四联苗、五联苗和六联苗等多联疫苗具有相似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否愿意为联合疫苗买单,仍取决于该类产品的性价比。
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研究人员去年年底在《国内药品标准》发布的一篇研究文章,目前已上市的联合疫苗可分为以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为基础的联合疫苗、以乙肝疫苗为基础的联合疫苗和以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为基础的联合疫苗三类。
以百白破为基础的联合疫苗被全球儿童疫苗行动计划列为优先开发项目。但在国内,据李久龄介绍,大多数在研联合疫苗都是二联和三联苗,目前只有一家企业具备生产四联疫苗的能力,即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而五联疫苗则完全依靠于进口。
前述进口五联苗为赛诺菲巴斯德生产、由国家药监局于2010年批准上市的产品,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5种传染病。 该款疫苗尚未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属于需要自费使用的二类疫苗。
6月13日,重庆公布2023年非免疫规划疫苗采购目录的报价结果, 由赛诺菲生产的DTaP-IPV/Hib五联苗定价为638元/支。根据产品说明书,按照国内推荐免疫程序,儿童需要在2、3、4月龄或3、4、5月龄进行三剂基础免疫,并在18月龄进行一剂加强免疫。由此计算,完成四剂接种家庭需要承担2552元费用支出。
如果替换成接种国产单苗,全程比五联苗多打8针,即共12针。 2针IPV和4针HIB为自费苗,自费总额不过千元。
第一财经注意到, 在山西等省份,该款五联苗并未纳入2023年年度集中采购名录;而对于将其纳入今年集中采购计划的省份,则面临供货价格上涨的压力。
根据福建省疾控中心公示的2022年和2023年非免疫规划疫苗成交品种目录,单支进口DTaP-IPV/Hib五联苗价格从去年的599元上涨至638元。
但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崔富强看来,尽管联合疫苗本身的价格高于单苗,其对个人和家庭的整体效益依然十分可观。
“孩子少打针,父母少请假。”崔富强认为,联合疫苗的使用,除了减少婴儿的疼痛和父母的焦虑,还提高了父母陪同儿童接种便利性,一次可以解决多次接种的问题,减少了交通的成本、误工的费用。
国产联合疫苗研发痛点何在
多名业界人士认为,国内联合疫苗研发与使用起步较晚,品种较少,面临较多的行业及政策瓶颈,加之公众对联合疫苗认知程度较低,国内疫苗企业对于其研发投入的动力尚不充足。
在李久龄看来,免疫规划尚未调整、支持性政策落地见效慢以及研发技术滞后是制约国内现今推广联合疫苗的三大原因。
从免疫规划设计角度来看, 我国免疫规划目前尚未纳入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相关疫苗,而四联、五联、六联苗都是包含这个抗原成分的; 儿童用联合疫苗的免疫程序与我们国家现行的乙肝单项疫苗的免疫程序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从政策制定和监管角度来看,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生产联合疫苗的企业必须先拥有自己的单苗文号,继而才可以生产联合疫苗,这客观造成不同疫苗生产企业间难以合作开发联合疫苗。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疫苗生产流通管理规定》第十二条明确,生产多联多价疫苗,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可提出疫苗委托生产。但目前政策落地实施情况暂不明确。
从研发角度来看,国外生产联合疫苗使用的是单独硫化技术,但在国内生产联合疫苗的过程中,可能会把硫柳汞作为防腐剂或者灭活剂添加在疫苗中,而硫柳汞会破坏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有效成分。
与此由于联合疫苗是多种抗原成分联合配制而成,相关质量控制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科罗拉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Edwin J. Asturias告诉第一财经等媒体,联合疫苗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其复杂性,包括联合疫苗可能带来额外的非必要抗原,并且在不良反应发生时,也会较难确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成分。
为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崔富强表示, 从需求端入手,保障联合疫苗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具体而言,一方面,提高公众对联合疫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及时更新免疫接种机制,解决好联合疫苗和常规免疫中其他疫苗接种的衔接问题,以减轻“疫苗犹豫”。
毕业北漂的小南去年领养了一只拉布拉多犬,正式开启一人一狗的独居生活。
为迎接爱宠的到来,她曾在当地宠物医院花费1200元给“毛孩子”做了一个全面体检,这对于初入职场的她而言无疑是“斥巨资”。面对高昂的支出,小南笃定地说,宠物是陪伴自己的家人,生活再苦也不能苦了“毛孩子”。
小南的经历是众多宠主的一个缩影,可以发现,社交媒体上网友关于“宠物看病”的讨论大多离不开“钱”。
“买狗800元,狗子现在身价飙升,看病花了2000元。”
“我家猫的腿断了,花了1万多。”
“我感冒喝板蓝根,我家狗感冒去医院打200元的针。”
宠物所提供的情感价值激发了“家人式养宠”的热潮,“云吸宠”“到店撸宠”等新花样受到年轻人追捧。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国内的宠物数量从2014年的1.90亿只增长到2019年的3.02亿只,预计到2024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46亿只。
随着我国养宠规模的扩大和“科学养宠”理念的深入,宠物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宠主重视,而其背后的宠物医疗更是凭借“天价”费用,令许多宠主直呼“肉疼”。
近年来,“它经济”持续火热,宠物医疗作为宠物行业中仅次于宠物食品的第二大细分市场,在刚性需求的推动下发展势头迅猛。
宠物医疗行业包括宠物疾病的预防、诊疗和保健等,《2022国内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宠物医疗市场规模达675亿人民币,占整体宠物市场的22.5%。 宠物医疗机构数量呈逐年上涨趋势,目前全国有超过25000家的宠物医院,其中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四川和浙江。
可供“毛孩子”看病的医院渐多,潜在的忧虑并未解决,宠物看病贵仍是“铲屎官”最大的养宠痛点。
宠物看病究竟有多贵呢?
国联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给宠物看一次病的平均花费是500元左右,诊断和检查基本要花费100元以上,涉及手术则要花费5000元以上。
被众多宠主称为“动物界协和”的“国内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在其项目收费标准中标明,心电图200元/只、皮检180元/只、血压50元/只,CT检查500-2700元/只,血常规120-150元/只……网友表示:“光是检查费都不便宜了,遇到手术或住院的话钱包怕是会遭不住。”
面对宠物医院的高价收费,宠主们的吐槽帖随处可见,可见众人的无奈。即便需要接受“烧钱”的不快,视宠物为家人的大多数宠主,依然愿意为它们“掏腰包”。
另一方面,宠物医生与宠主间的医患矛盾也常常让宠主觉得花钱冤枉。
一种情况是:宠物医生出于专业诊断给出的救治意见被宠主认为是小病当大病医的“过度医疗”,这属于认知差异上的矛盾,需要彼此的沟通解决;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医生水平不一,不同医生给出的诊断结论甚至可能大相径庭,这导致宠物被误诊,在出力出钱看病不讨好的情况下,人宠双方都遭罪。
(IC photo / 图)
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部分“不讲医德”的宠物医院存在坐地起价的情况,总体而言,“宠物看病贵”却和医院的成本有着较大关系。
我国宠物医院以中小型为主,基本上为民营医院,属于营利性商业机构,宠物医疗费用实行市场调节机制,受供求关系影响大。这导致了不同城市、同地不同医院以及不同规模的宠物医院收费标准皆不相同。
宠物无法自主讲述病情,医生光凭肉眼辨别或宠主描述难以准确确定病情,因此需要依赖仪器进行检查。动物多动的特征使得配合难度大,时常需要麻醉或人力辅助,这也极大增加了成本。
数据显示,超八成宠物医院日均接诊量不超过20,截止到2020年5月,约66%的宠物医院的员工人数小于10人,执业兽医缺口大,成本投入以更高比例分摊给宠主。
器械、耗材等多依赖进口,进口品牌长期在国内宠物疫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国内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进口品牌包揽疫苗市场TOP5、狂犬病疫苗市场TOP4、传染病疫苗市场TOP5。
宠主不知水深,不经意间容易踩雷。
“满怀期待地走进宠物医院,出来时就被冗长的账单浇了一头冷水。”这是小南带“毛孩子”体检时的场景。她在美团上团购了一个体检套餐,在就诊时发现竟 支付“五花八门”的额外费用,并被医院员工诱导其增加体检项目,最终补款四百多元。
此类“踩雷”经历,也能成为经验。
小红书上,不乏有网友真诚分享着自己的“避坑”经验,纵览相关笔记,所涉及的“黑心”医院还真不少。面对探不清虚实的“对手”,宠主们通过社交媒体相互分享、交流,“狗狗教”“猫猫教”“鸟鸟教”等爱宠派呈现出了强大凝心力。
透过黑猫投诉平台与“宠物医院”相关的1302条投诉发现,消费者投诉的常见原因包括诱导消费、收费混乱、虚假宣传、恶意增项、过度医疗等,这些问题不是个案,规范宠物医院诊疗程序迫在眉睫。
2022年10月,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城市开展规范宠物诊疗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从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城市动物诊疗机构数量超过200家的城市开展规范宠物诊疗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IC photo / 图)
除了猫狗这些常见宠物,如今愈发流行的“异宠星人”,比如鹦鹉、乌龟、蜜袋鼯、松鼠、兔子、仓鼠、龙猫、荷兰猪、柯尔鸭……在就医方面同样饱受困扰。
艾瑞咨询《2021年国内宠物内容价值研究白皮书》显示,社交平台上异宠内容受关注度逐渐上升,在萌宠内容热度中占比在5%至15%之间。
家住湖南的小宣饲养了一只玄凤鹦鹉,由于嗉囊积食想要寻求医生帮助,当地没有异宠医院,她只能通过在线问诊平台与兽医交流,并在医生指导下完成买药、抽奶、喂药等一系列操作。小宣表示:“网上的异宠兽医很少,很多是养殖场主开通的问诊渠道,而且仅凭症状判断病情,很容易误诊,我们几乎要当半个医生才行。”
这可以说是很多异宠宠主的真实写照。由于线下就医渠道匮乏,他们不仅要自学相关的疾病知识,还通常需要依托社群、贴吧、小红书等平台抱团交流,请教经验大佬、在线问诊是他们为爱宠求医的主要渠道。
数据显示,全国能为鸟类提供医疗服务的宠物医院不到300家,且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异宠医生也相当“稀有”。
对于异宠来说,即便能够在宠物医院就医,救治的难度也大且费用高,相较于猫狗,多数异宠的体型小、起病急,很多小宠甚至无法度过手术这道坎,宠主可能花费大把钱,依旧落得钱宠两空的结局。
今年2月,石家庄的李女士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带侄子的宠物鼠看病的视频,宠物鼠因患重度肺炎需要住院,治疗花费了2900元。而翻开视频评论区,网友就“老鼠该不该花这么多钱救”的问题上演了一场分歧之争。
我们所熟知的折耳猫、查理士王小猎犬等动物因颜值圈粉无数,但比起可爱,它们隐藏的“美丽代价”实则更为残酷。由于基因缺陷,此类动物携带着某些疾病隐患,一旦发病,对于宠物自身和宠主来说都是痛苦之事。
近亲繁殖的纯种动物拥有理想外形,基因缺陷造成的疾病隐患潜在影响着动物的发育和健康。数据显示,许多品种的犬在选择育种过程中患上疾病,63%的犬死于“家族遗传病”。
目前而言,宠物在培育方面还存在着近亲繁殖、卫生不合格等一系列乱象,这使得部分动物携带疾病的概率上升,“铲屎官”花在爱宠“体弱多病”上的钱也更多了。
综艺《宠物医生》中一位带爱犬来宠物医院看病的宠主表示:“能用钱解决的事儿都不是事儿”。而当无力承担“天价”费用时,望着备受病痛折磨的爱宠,宠主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难以想象。
“女子将患有肺炎的狗狗送至医院,因费用太高抛犬离开”“网购的小狗患细小病毒,因治疗难度大且无力承担费用,男子含泪给小狗选择安乐死”……类似的故事还在发生,面对疾病的无奈,人与宠物在“花钱”的问题上演绎着悲与痛的羁绊。
“当发现重大疾病时就晚了,宠物应该和人一样及时体检。”小南意识到,为避免疾病风险,给宠物定期体检不仅是对“毛孩子”负责,也是应对潜在“高价医疗”的一大办法。
而对于高价给宠物看病是否值当的问题,小南和小宣一致认为,宠物是家人,就算“高价”也得受着。
自掏腰包的苦,铲屎官们可太懂了,天价账单怎么破?各路资本闻到了大饼的香味。
从2004年华泰保险以附加险的形式将宠物第三方责任险纳入家庭综合保险,到2014年人保财险推出首个全国性宠物医保,我国宠物保险行业起步稍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目前而言,宠物保险在我国还“不受宠”,保险渗透率不及1%。
这块生意大饼,吃起来“真香”。据统计,国内人民保险、国内平安保险、国内太平洋保险、众安保险,以及支付宝、腾讯微保等均涉猎了宠物医保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
宠主趋于年轻化,这届宠主更愿意为宠物购买一份保障。
为了自己“毛孩子”的健康和缓解钱包的压力,小南于今年初购买了一份宠物医保,“有医保后感觉压力不那么大了,但我跟我爸妈讲这件事,他们表示不太理解”。
根据瑞再研究院对宠主的分析,00后对宠物保险的知晓比例最高,达到了89%。《2022年新青年互联网保险服务体验趋势洞察》显示,98%的“Z世代”愿意尝试包括宠物险在内的新险种。
目前的宠物医保仅限于猫和犬,且在宠物年龄、适用范围、治疗医院等方面有较大限制。但作为“它经济”风口下的新蓝海,宠物医保无疑是个蓄势待发的“潜力股”。
黄钰璇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