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四川话“装狗狗” 祖先被污称为犬类
说文解字:四川话“装狗狗”
四川话在旧时官话的基础上融合了大量土话,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区域性方言。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点,便是存在大量的叠字堆砌词组,听上去莫名地有些可爱。比如“纸飞飞儿”、“鱼摆摆”、“风
说文解字:四川话“装狗狗”
四川话在旧时官话的基础上融合了大量土话,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区域性方言。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点,便是存在大量的叠字堆砌词组,听上去莫名地有些可爱。
比如“纸飞飞儿”、“鱼摆摆”、“风车车”,这类名词词组。
甚至骂人的字眼,也是自带三分喜感。
“铲铲”、“仙人板板”、“傻(通,哈)戳戳”,明明是两人叉着腰对骂得唾沫横飞,叠字满天飞的对话,外地人听到后总是忍俊不禁,这到底是在骂人还是在扮可爱。
“装狗狗”,也是后叠词。
《说文解字》里,关于“装”、“狗”的释义是这样的:
装:裹也。束其外曰装,故着絮于衣亦曰装。
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吠以当作以吠,许书有扣无叩。扣训牵马也。
“装狗”,经过演化叠词后,变成了“装狗狗”,在四川话里可不是装扮成狗的意思。
“装狗狗”,意指小孩生病了,好像焉着脑袋、趴地上无精打采的狗狗。
古时生产落后,加之医疗条件低下,孩童早夭率极高,民间迷信说法认为,是有鬼邪作祟,来取小儿性命。小孩子取一些贱名,任人喊叫,便不会被鬼邪取走性命,以保他们平安长大。
是以,幼龄孩童总是伴随着什么“猫儿”、“狗儿”之类的小名,待到束发后再延请儒士为孩子取大名及表字。
北方老传统里,孩子小名叫“狗蛋儿”、“狗剩”等亦是这样的寓意。
到 四川本地人仍有忌讳当面夸奖婴儿的传统,比如不能夸婴儿“胖”、“乖”、“可爱”之类的,而是替代以“丑”、“狗狗”、“横(四声)”等词。
本文由豆儿彭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祖先被污称为犬类
瑶族,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从广义上而言属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国内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瑶族支系主要分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平地瑶四大支系。
“盘瑶”是瑶族中的主干支系,包含了瑶族的大部人口,主要属于苗瑶语族瑶语支“勉语”或“标勉”方言;“布努瑶”讲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语;“茶山瑶”讲拉珈语,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平地瑶”讲汉语方言。每个大支系还有许多小支系,小支系下又有不同的小分支,总之是较多族群的集合体。
古代有关瑶族的称谓来源的古籍记载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东汉人应劭所著《风俗通》、东晋人干宝所著《搜神记》,南朝[宋]范晔所编撰《后汉书》(基本引述干宝所述内容,以后较多史学家、学者多采用该论述)。现代时期何光岳先生所著《南蛮源流史》对瑶族源流史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东晋干宝在《搜神记》记载:“昔高辛氏时,有房王作乱,忧国危亡,帝乃召幕天下有得房氏首者,赐金千斤,分赏美女。群臣见房氏兵强马壮,难以获之。辛帝有犬,字曰盘瓠,其毛五色,常随帝出入。其日忽失此犬,经三日以上,不知所在,帝甚怪之。其犬走投房王,房王见之大悦,谓左右曰:‘辛氏其丧乎!犬犹弃主投吾,吾必兴也。’房氏乃大张宴会,为犬作乐。其夜房氏饮酒而卧,盘瓠咬王首而还。辛氏见犬衔房首,大悦,厚与肉糜饲之,竟不食。经一日,帝呼犬亦不起。帝曰:‘如何不食,呼又不来,莫是恨朕不赏乎?今当依召幕赏汝物,得否?’盘瓠闻帝此言,即起跳跃,帝乃封盘瓠为会稽侯,美女五人,食会稽郡一千户。后生三男三女。其男当生之时,虽似人形,犹有犬尾。其后子孙昌盛,号犬戎之国。”。
这个说法与历史上关于东西周时期处于西北部的犬戎部落相关研究结果不符,瑶族和犬戎没有必然联系,显然属于编撰臆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传》(卷一一六)中则是在干宝所述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修改: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
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头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所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皇帝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
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遗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
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剪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
以先帝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粱符傅,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央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
郭璞作《玄中记》又记云:“帝之狗名盘瓠……生男为狗……封为狗氏国”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称:“盘瓠子孙狗种也”;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7,蛮夷列传:“蛮之种落,盘瓠之后也。”
北齐魏收《魏书》卷101:“蛮之种落,盖盘瓠之后,其来自久习俗叛服,前史具之。”
唐李延寿《南史》卷79:“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种落布在诸郡县。谓之五溪蛮。”
《广韵·肴韵》说:“莫瑶,狗种也。”等等,由此可见,基本上自范晔后,后世各史学家均采用《后汉书·南蛮传》的说法,并根据各自统治者的需要进行了相应丑化贬低,实际历史上瑶族群众经常反抗统治者暴政,统治阶级对此行为非常不满,进而贬低。
现代何光岳所著《南蛮源流史》记载脉络源流则相对完善,可靠性相对较高:
“瑶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擅长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瑶族先民称为“窑民”;后来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发展为旋转摇动制坯,窑民改称“摇民”;
瑶族先民中四大姓之一雷氏,来源于发明养蚕缫丝的黄帝之妃方雷氏(嫘祖),故瑶民善养蚕,又衍生出“繇民”一称;
后蚩尤率领三苗和摇民组成的九黎集团与炎黄大战失败,摇人历经夏、商、周征伐,一部分被当成劳役奴隶,称之为“徭役”或“傜役”,即“傜人”(周去非《岭外代答》曰:徭人者,言其持徭役与国内也);
此后历代傜人不断反抗封建统治压迫,啸聚山林、不缴赋税,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称,意即不缴税赋、不赋劳役之人;
到了元代,统治者认为这种不赋徭役、刀耕火种的人群是野人,故将徭人的徭字改为具有侮辱性的犬旁的猺字,谓之“猺民”;
至新国内成立之后,采纳了民主人士的提议,广泛征得本民族同意,将美玉旁的”瑶“字作为该民族统一名称:瑶族。”
关于瑶族来源说法较为多源,目前暂无定论,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瑶族与畲族、苗族族群源流比较密切,很多风俗习惯、信仰、部分发音均有较多相同和相似之处,据有关遗传学研究,三个族群之间有较高的相识度,由此可见瑶族基本可以推断大致源自于以“蚩尤”为首的远古九黎部落联盟,与皇帝争夺首领失败后不得不由北方逐渐向南迁移,到现代形成南岭无处没有“瑶”的格局。
贬低其他民族的来源是古代史官和文史作者的惯用伎俩,把这种明显带有贬低和污蔑的称谓作为祖先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是古代中原地区汉族官方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蔑称,用以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
而实际上以犬为祖先信仰的瑶族群比较少,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更多的来源是还愿“受戒”(瑶传巫教、道教、自然崇拜、家先和祖先崇拜的结合体),“受戒”者或“八字”中有关“戒五味”不吃狗肉的说法,与道教受戒有一定类似之处。
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外,实际上狗肉在瑶族中也是一道美食,在笔者所处的“过山瑶”和“盘瑶”中吃狗肉非常普遍,瑶族中吃狗肉的大有人在。
在瑶族重要文献 “过山榜”、“盘王大歌”各个版本中均没有记载说祖先为“犬”的说法。从遗传生殖学而言,人和动物存在明显的生殖隔离,人和狗不可能产生后代!
“过山榜”网络图片
所以将狗作为祖先崇拜完全是无稽之谈,纯属是污蔑和贬低。
从过山版和各种故事传说,瑶族祖先之一与上古帝王帝喾存在较多联系,可以推测出瑶族祖先至少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是我国历史流传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摒弃古人强加在瑶族身上的污称非常有必要,对提高民族自信和团结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主泉.南岭山区瑶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 [J]. 林业调查规划,2010.
[2]杨仁里.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何光岳.南蛮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4].郑德宏.盘王大歌[M].长沙: 岳麓书社.1988.
[5].王朝林.瑶族《盘王大歌》与民间信仰[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文.2010.
[6]. 杨慧红.瑶族《盘王大歌》的传承研究[J].《文化研究》2018.
原创文章,作者:心灵捕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14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