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31 26
因为20世纪下半叶,国内的猪,经历了一次史诗柱换梁级偷梁换柱。
其变化之彻底,让今天的国内人,几乎毫无察觉。
去问一个年轻人,猪是什么颜色?对方十有八九回答:白色。
看过!哒色红粉:说《小猪佩奇》的小朋友会说:粉红色哒!
事实是,“猪是白的”这一概念,在国内也不过三四十年。
猪的古称,有“乌金”“黑面郎”“乌将军”,又有“乌鸦站在猪身上——谁也别嫌谁黑”之类俗语,说明从前,在国内人心目当中,黑色才是猪的主流。
国内第一名猪,二师兄猪八戒也可以现身说法:
1927年的《盘丝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游记》题材电影,片中猪八戒是黑色的。
© 奇爱博士
1962年的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的绍剧脸谱也是黑色。
到了我们最熟悉的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它已是一头大白猪了。
▲一张自带BGM的剧照
二师兄突然“脱非入欧”,只能说明一件事:
至晚到1982年,也就是央视版《西游记》开拍那年,国内人对猪毛色的认知,已经产生巨大变化。
其间,必然发生过一次深远的变革,才能让我们忘掉八戒的本色。
这场变革,始于上世纪50年代“洋猪”来华。
1950年,国内第一次小规模引进苏联大白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原产英国的约克夏猪。
1963年,丹麦长白猪登陆国内;1972年尼克松访华,又捎来两头美国杜洛克猪。
这些猪的标志,都是通体白色。
▲1960年,邮票上的猪还是黑白花色
但那时,“洋猪”的引进,整体规模并不大,养殖技术也在摸索,不少外来猪种因疾病或杂交,一来国内就绝种了。
真正的大潮,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富起来的国内人都发现,猪肉是吃得起了,可是猪不够吃了。
虽然到1982年,国内一年的肉猪出栏头数已突破2亿,但还有上升的需求和空间。
“养的不如杀的多”,是老人形容当年养猪状况的一句话。
▲1978年,山东蒙阴县遍地黑猪
土猪长得太慢了,实在没法满足国内人的肉食需求。
一头猪,要长到200斤左右才算成年,土猪要长这么大,至少需要8-9个月,有些种类要一年以上。
而一头“洋猪”,半年就能长到200-300斤,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出栏更快,卖相也更好。
如此疯长,才能跟上国内人越吃越快的胃。土猪从此被甩在了后面。
久而久之,随着洋猪遍地,土猪式微,国内人脑海里的猪,也就成了白色。
要是一年不杀土猪,只吃洋猪,土猪的血脉,也许会被保护得更好——回想当年的老人这样说。
这当然不可能。即便土猪洋猪一起上,到今天也不够国内人吃的。
到2017年,国内猪肉年产量,仍然高踞全球第一。这一地位,国内早已维持了多年。
当年,全球猪肉产量为11103.4万吨,单是国内,就占了5544.9万吨,约等于全球一半。 那年又进口了119万吨猪肉——还是不够吃。
猪肉需求越大,洋猪越受欢迎,土猪越来越没人养了。
© 南方农村报
除了不够吃,土猪消亡的另一原因是,不够瘦。
我们今天吃的肉猪,按经济类型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种:脂肪型、瘦肉型、肉脂兼用型。
成华猪一类土猪,基本属于脂肪型猪,特点是生长周期慢,脂肪含量高。
一头土猪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胖出一身褶子,腿又短,站起来肚皮都快贴地了。
© 桂林市农业局
而丹麦长白猪、杜洛克猪一类“老外”,多数属于瘦肉型。
一头丹麦长白猪,6月龄就能长出60%以上的瘦肉。这效率,可能比人类肥宅健身6个月都高。
随着国内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瘦肉的需求也日渐增长。
从前难得吃顿肉,就吃肥的,好好享受脂肪;后来生活好了,为了口味和健康,就爱吃瘦肉了。
十亿人都想换换口味,那影响可就大了。
© 叶心源
▲80年代浙江台州人买猪崽
出瘦肉的洋猪,自然更受市场欢迎,至于一身膘的成华猪,就让它在历史长河岸边睡个懒觉吧。
这一觉睡了好多年,成华猪伸个懒腰(假如有腰),睁开小眼睛一看,小伙伴们全消失了。
由于市场淘汰,遭遇弃养,国内土猪品种,经历了严重的衰落与消亡。
不少种类,失去了原生血统,要靠不断杂交,才能留存一丝血脉。
两次稀释血统生出来的“内三元”,成了土猪血脉传承的希望。
我们惋惜土猪的消失,倒不是因为多好吃——再好吃,能好吃上天?
只是因为,一道国内菜飘香万里,它的源头,依然在草创之际,铁锅大灶的土猪香里。
那味道,像每个人的老家一样老。
土猪的永别,正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处,不断发生。
有媒体调查,土猪濒危的严峻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种保护动物。
比如,浙江人民深爱的两头乌。
一大块东坡肉,要煮得酥烂不腻,用力一夹,顺筷而断,“两头乌”是上上之选。
▲小时候看《济公》,最眼馋这一口东坡肉
“两头乌”顾名思义,只有前脸和后臀是黑的,天生异相,自有不凡之处。
金华火腿的原料,曾经也是“两头乌”。没有味精的时代,一块火腿的鲜,滋养了无数国内菜,肉质自然重要。
© 新华社
“两头乌”也在面临危机。由于生长周期较长,2013年到2014年7月,整个金华市,也只养了5010头“两头乌”母猪。这个数字放在全国,实在太渺小了。
复杂的饲养、稀少的产量,让“两头乌”肉价达到40元一斤,成了脱离群众的高端肉食。
▲当宠物猪也可以吖!
此时,东北人全场一起低下头,好像有事儿在发愁。
也许是因为,没有东北民猪,猪肉炖粉条、锅包肉、溜肉段都不香了。
© 古谷
来自东北的清朝皇室,过年祭祖,煮神猪必不可少——那讲究可多了。
选定的神猪,必须通体全黑,没有一根杂毛,这正是东北民猪的特征。
据传,神猪必须在东北人家养大,而可以确定的是,要煮猪祭祖,必须专程回到龙兴之地盛京,从旧宫带回当年煮猪的老汤——
吃不着东北猪,也得吃煮过东北猪的汤,才叫一脉相承。
▲《延禧攻略》里,皇亲分食胙肉
清朝皇帝疯狂打call的东北民猪,也遭遇过巨大危机。
吉林省某市,曾在九个月内,只有212头“疑似”东北民猪屠宰上市,仅占全市比例0.99%。
同样,寺门前猪在湖南衡阳人眼里,不仅是辣椒炒肉的首选,也是花纹堪比神户牛肉的神品。
然而在2005年,寺门前猪公猪,只剩下了一头。
© 一笑
胶东人爱吃猪头肉。浓浓的卤汤,猪头烀得皮酥肉烂,拿刀一切,酱汁顺刀流,肉块滚刀落。
潍坊诸城人更精致,好猪头加料炖煮,再用红糖小米一熏,诸城烧肉沿街叫卖不绝。
但山东的里岔黑猪,遭遇过仅剩172头的猪生低谷,再绝的吃法,也难以回到从前。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培育,一些土猪的产量,逐渐有了起色。
在吃货遍布的国内,也有一些土生小胖胖,倍受当地人民宠爱,至今繁盛。
祖国南端的小伙伴,已经按捺不住了。
比起不在海南的海南鸡饭,海南人更愿为临高乳猪四处安利,疯狂打call。
别人拿泔水、精料喂猪,已经是高规格,海南人喂临高乳猪,要用大米稀饭拌小鱼!
长到十来斤,海南人对它们的爱,就转移到了餐桌上:
能拿乳猪当早餐的,全国恐怕也只有海南了。
© 临高娱乐圈
▲临高烤乳猪
一盘乳猪,或蒸或烤,配一盘酸菜,就一碗米饭,再来杯糯米酒或地瓜酒,一上午舒舒服服。
蒸乳猪流下的汤,海南人都不放过,加黄豆一煮,又是一味佳肴。
© 临高娱乐圈
▲蒸了也很好吃呢
有海南人的守护,要想临高猪灭绝,除非彗星撞地球。
正因为这样,即便土猪曾经黯淡,我们也不悲观。
哪怕当年,我们为洋猪舍弃土猪,所追求的,也是更美妙的口感、更极致的享受。
只要爱吃的人一直在,迟早会再次发现土猪之美,胃口大开——吃遍天下的国内胃,永远是最大的市场。
要保护祖国山河的猪猪,就一个字:吃!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