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自己胆子变大(如何让胆量变得大一些)
想让自己胆子变大?可以多尝试一些新事物、勇敢面对挑战、多与人交流、放松身心等方法。也可以通过逐渐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增强自信心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勇气和胆识。有父母向我们的老师这样反映:我女儿现在已经四岁
想让自己胆子变大?可以多尝试一些新事物、勇敢面对挑战、多与人交流、放松身心等方法。也可以通过逐渐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增强自信心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勇气和胆识。
有父母向我们的老师这样反映:我女儿现在已经四岁多了,她很懂事,但在某些方面胆子比较小,性格也很固执,刚进幼儿园时老师说她个性腼腆,说话声音轻,感觉性格放不开,当时我听到后就在想这该怎么办呢?
孩子这是性格胆小吗,还是害羞,还是害怕呢? 家长们需要做一个区分:孩子“害怕”就是“胆小”吗?
当了爸爸妈妈,恐怕就回忆不起来自己小的时候了。实际上,1—3岁的幼儿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学习“我”和周围环境怎么相处。由于年龄的关系,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得慢了许多,他们会对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环境(比如快速移动的物体、嘈杂的声音、陌生的环境)感到紧张和恐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专家说,这些都只能说明幼儿还没有适应周围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孩子有什么不对。 也就不能说明孩子“胆小”。当孩子在心理上正处于建立信任和委托感的阶段时,孩子受到惊吓时,保护是惟一正确的做法。如果你不保护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会变成“胆小鬼”,长大后也不会有充分的自信。
其实父母可以预先告诉孩子可能出现的变化。比如孩子害怕大的声音,那么走在铁路旁,你要先告诉孩子:来了一辆大火车,如果你不想听汽笛声,先把耳朵捂上。这是让孩子做个决定,是提供机会让他选择。但有些妈妈会对孩子说“快捂上耳朵,火车来了,汽笛声该吓着咱们了”,这样说等于告诉他害怕是对的,你希望他这么做。
同时要马上抚爱受到惊吓的孩子。孩子已经受到惊吓,告诉他“别怕”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要慢慢地跟他说话,轻轻地拍拍他或紧紧地抱住他,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这样做会让他感到安全。“恐惧”这东西是通过教育、经历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实保护才能摆脱的。
不要总提使孩子受到惊吓的事。安抚孩子的最好办法不是不停地说话,控制住你自己,尽量少说,只是搂紧他。等他恢复正常后,不要继续谈论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试图帮他分析什么,“噢,孩子儿,刚才叔叔把咱们举到半空,吓着咱们了是不是?”这样的话毫无安抚意义,反倒强调了恐惧。
让环境的变化慢一点,小一点,让孩子能够逐步适应。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是能克服恐惧的。
孩子一般会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到恐惧呢?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些具体的案例与解决办法:
1.较大的噪音
婴儿在早期会比较害怕听到噪音。如果听到打雷声、鞭炮声、警笛声等,婴儿会被惊醒甚至哭泣。这是因为1-6 个月的婴儿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
婴儿因为噪音刺激而哭泣时,父母应马上抱起他(她),给予足够的安抚,而且要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当孩子长大一些后,为了消除孩子对较大噪音的恐惧,可以一一给孩子解释各种 较大强度的声音,如雷声、汽车警报声等等,并用温柔的话语安抚孩子,鼓励他,并不时让孩子接触这些声音,消除因为陌生感而引发的恐惧。
2.打针
对孩子而言,打针算是一件最实实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针头戳进皮肤的一刹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放声大哭。从此他只要一看到针管、针头,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无比恐惧。其实这种恐惧的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肉体的疼痛,一方面来源于对冰冷的针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惧。
孩子害怕疼痛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孩子的这种恐惧。比如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送给孩子,玩具里有听诊器、体温计、针头、针管,然后告诉孩子,当他心爱的玩具娃娃生病时,他可以自己动手给娃娃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孩子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这些医疗器械,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3.和妈妈分离
妈妈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孩子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妈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他想起要找妈妈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孩子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从此,孩子每天都把妈妈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孩子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妈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在孩子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妈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妈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妈道别。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哪里,并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坚持这样做。和孩子玩分离的游戏,在跟孩子告别时给他一个喜爱的玩具,给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许诺等等,让这些带给他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与妈妈分离给他带来的恐惧感。
4.陌生人
孩子在家活泼调皮,可出了门就沉默了。老奶奶想抱抱他,他赶紧把头藏妈妈怀里,双手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服,生怕被抢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脑袋,他哇一声就哭了。家里来个客人,他一定拽着妈妈不松手,碰到长得强悍点的叔叔,他还吓得不停地哭闹,不把人哭走绝不善罢甘休。
怕生是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一般到2岁左右,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直至最后消失。对待怕生的孩子,千万要尊重他的选择。他不想让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强他。父母可以将孩子抱在怀里,在他离陌生人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让他慢慢适应那些陌生的面孔,一点点地接受陌生人。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动跟邻居朋友打个招呼,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陌生人,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5.怕动物
对动物的恐惧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孩子可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被动物玩具或真实动物伤害的经历,所以会特别害怕某一种动物或几种动物。而有的孩子则是因为被父母平日的恐吓“孩子不乖乖吃饭就会被隔壁的猫咪叼走”等产生对动物的恐惧。这时的孩子正处于智力迅速发育阶段,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在他们看来,可爱而友善的小动物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他们在面对动物时会有种威胁感。
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胁恐吓孩子的话,避免让孩子遐想出动物的凶残。 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小动物的绒毛玩具,比如小狗、小猫等,让孩子先接触玩具,然后再接触活生生的小动物。等孩子胆子大些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察小动物玩耍、睡觉等习性,在孩子感觉足够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试着去抚摸。这个时候也千万不要强迫,如果孩子不愿意不必勉强。家长可以多做示范,让孩子知道这是安全的。还可以买一些关于动物的碟片和孩子一起欣赏,说不定还能激发孩子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兴趣。
6.怕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三岁前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这种心理现象的负面表现就是孩子会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惧怕。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于是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经常在黑暗中出现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情节或形象与现实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不听话,晚上就让鬼怪捉去”等威吓的语言吓唬孩子,甚至把孩子关在黑房间里作为惩罚的手段,结果导致孩子对黑暗产生恐惧。
如果孩子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孩子身边,直到他睡着,并在孩子的房间里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稍微胆大一点了,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领着孩子在黑暗的房间里做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忘记黑暗带给他的恐惧,让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
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让孩子变得大胆一点呢?心理咨询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建议,我们一起看看吧:
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法解决。 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只要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纠正孩子的胆小,并培养出性格好的宝宝。
让自己胆子变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挑战自己、接受失败、勇敢面对恐惧等方式来逐渐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记住,只要我们愿意尝试,就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法克服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创文章,作者:创意风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1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