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百科

狗狗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狗狗百科 >

狗狗被寄养后会是什么心理 童年被寄养的孩子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38 2


发生在7岁女孩小小身上的一切,给出了让人心疼难受的答案。

姑父下班回家,小小笑苦地奈无小主动第一个与姑父打招呼,姑父却冷脸相待毫无回应,小小无奈地苦笑“姑父的眼”我有没里里没有我”

霸道的3岁妹妹,使得小小主动让玩具、剪折纸哄妹妹开心,即使被妹妹拳打脚踢,依然笑着说“我不还手,就是不还手。”

是非不分的奶奶,误以为小小要拿剪刀给妹妹玩,上去就是一顿责打。

小小委屈得直哭,但是后来还是躲到卫生间去剪完了妹妹要的折纸,没有任何怨言。

高要求的姑姑,因为小小数学没考满分,接二连三地质问。

并要求小小反思并做出暑假计划,小小又羞愧又茫然,却丝毫不敢求助,最后被恨铁不成钢的姑姑勒令自打嘴巴。

小小每天恪守着自己的行为,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她讨好着每一个人,她渴望让周围所有的人满意。

她的脸上时时刻刻挂着笑容,但是实际上,笑容的背后,藏着委屈、苦涩。

寄养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每一个寄养的孩子,在经历离开亲人的惶恐与不安后,都曾热切地希望,能早日回到爸妈的身边。

只 他们注定只能失望。

幼时长期被寄养的经历,很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伤,难以愈合消弥。

01

寄养还是抛弃?

每一个被寄养的孩子,心里都有一本账。

知乎上有个提问:

从小寄养在亲戚家长大,没和父母生活过的孩子,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

从小寄养在别人家里,不管别人是怎么对这个孩子的,实际上孩子都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孩子对父母之爱有着天然的渴望。

孩子渴望来自父母的关心,渴望来自父母的拥抱,渴望得到父母的帮助。

被寄养的孩子,这些渴望只能是奢望。

被寄养的孩子,就是双亲健在的“孤儿”。

不管是出于被逼的无奈之选,还是为了孩子更好发展的自动选择,父母将孩子寄养在他人之处,长期缺席孩子的成长,不亚于将孩子生生抛弃。

看到一个网友的发言:

从不到一岁就开始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虽然爷爷奶奶对她很好,但是她的内心还是没有归属感。她说:

“总觉得自己被抛弃,有种爹不疼娘不爱的的感觉。”

还有一网友说到:

三周岁多父亲去了遥远的城市工作,妈妈工作辛苦,于是就将她交给了奶奶带。

她在自述里说:

“我知道爸妈不是不爱我,是现实没有办法。但是从被寄养开始,我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谁都靠不住,爸妈也靠不住。因为我在受苦的时候,他们也无法来帮助我。”

2012年国内青年报关于“寄养”的问卷调查显示,

  • 53.4%的人反映孩子容易任性叛逆;
  • 49%的人反映孩子性格更懦弱内向;
  • 47.7%的人反应影响孩子的活力。

心理解读

  • 孩子表现出来的这些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都与“被抛弃感”有关。
  • 他们缺乏被爱的自信,对人际关系也常常会出现敏感质疑等特点。

02

刻意讨好,是他们的生存法则

寄养的孩子,会有一种强烈的“外来者”的身份感

这种身份会让他们格外敏感。

他们对周围人察言观色,刻意讨好;

他们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情;

他们懂事自卑,常常怀疑否定自己。

久而久之,他们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

刻意讨他人欢心,处处放低自己,时常隐忍沉默,是很多被寄养孩子的共同特点。

就像节目里的那个小小,她对姑姑一家的讨好已经形成了习惯。

盛饭、端水、擦地、收拾东西、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哪怕被冤枉被责打,也只是选择默默流泪,不敢痛哭出声。

在寄养家庭如此,回到父母身边,孩子出于对父母认可的需要,也依然会以讨好的姿态出现,表现的乖巧懂事。

殊不知,孩子有多懂事,心里就有多少痛苦。

而且,更痛苦的是,这种讨好型人格一旦形成,往往会成为一生的噩梦,明知不好也难以摆脱。

网友述说:

在看到“被寄养的孩子总是在讨好人”后,曾经发文感慨:

“仔细回想怎么多年原来我不是善良,不是喜欢,只是习惯了讨好,只是习惯了不会拒绝。”

一个不懂拒绝习惯讨好的人,在交友与工作上必然也会常常受委屈,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因为讨好,而使彼此关系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影响关系的良性发展。

03

永远融入不了原生家庭

他们与父母总有一道屏障,

被长时间寄养的孩子,是被放逐的流浪者。

他既融不进被寄养的家庭,对自己的家庭也会渐渐失去归属感。

2012年的“寄养”调查数据显示:

  • 67%的人反应寄养影响亲子感情;
  • 45.9%的人反应寄养接回来的孩子难以融入家庭环境。

心理学家勒内·施皮茨的一项研究证明,孩子的依恋关系,主要是在父母的照顾中,通过身体接触、情感交流以及对孩子的及时回应来建立的。

当在孩子的婴幼儿期,父母如果没有充分给到孩子照顾与关爱,孩子与父母之间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的缺乏,会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竖起一道隐形的屏障。

这道屏障,在将孩子与父母越拉越远之后,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便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

出生于双职工家庭的陶红,小时候也因为父母工作忙碌,常常被寄养在亲戚家,只有周末有空的时候,才会被接回去与父母团聚。

这种寄养的经历,导致了她与父母的隔阂。她从不顶撞父母,也从不和父母袒露自己的想法。

她妈妈为了能和孩子亲近,为了母女间能正常交流,甚至故意激怒陶红。

但是陶红依然把自己紧紧包裹在自己的壳里,直到妈妈去世,陶红都没有在父母面前真正地开放过自己。

金牌辩手马薇薇小的时候,也曾在贵州外公外婆家寄养了4年,才被接回父母身边。

回到父母身边后,因为与父母“不熟”,马薇薇把自己变成一个“乖小孩”刻意去迎合讨好父母。

但是她与父母的隔阂并未随着相处的深入和她的讨好而消除,寄养那段经历,关上了马薇薇情感链接的感受通道,最终她与父母的隔阂反而越来越深。

父母后来成为她不愿碰及的话题。

再好的物质条件,再优的教育资源,都比不过父母陪伴长大对于孩子的影响。

即使万不得已,不得不将孩子暂时寄养在其他人家,也请一定做好这三点:

  • 事先告知

必须将不得已将孩子寄养的理由简单直白地告诉孩子,承诺孩子可以和自己随时沟通,并给出明确的接回时间,让孩子知道,寄养不是抛弃,是父母不得已的选择。

  • 多联系沟通

必要时设定闹钟提醒,隔三差五去和孩子电话或微信视频沟通。

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是多问问孩子的生活、交友等情况,引导孩子多讲讲他的喜怒哀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勇气,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心声。

  • 求助必须及时处理

寄养的时候,孩子最渴望的就是碰到问题时,父母能及时帮助,这会有助于他安全感的建立。

当孩子求助,一定要慎重对待,给到孩子实在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旁,他也不是孤立无援。

父母之爱在童年的缺失,会是一辈子都难以弥补的遗憾。

左手搬砖右手抱娃,虽然辛苦,但是拼尽全力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生活。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人父母,爱孩子,应该好好陪伴孩子长大。

“关注”我,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陪伴下健康成长!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