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梗有牙结石怎么办 西藏梗牙结石预防治疗方法 六、赞普的“牙帐”和拉萨的“拂庐”是指什么
除了出巡、出征,吐蕃时期的“牙帐”始终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上至赞普王室、大臣,下到百姓庶民的居所,也是赞普的王廷和大臣的集会议盟的重要场所。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普驻扎牙帐多达60余条,时
除了出巡、出征,吐蕃时期的“牙帐”始终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上至赞普王室、大臣,下到百姓庶民的居所,也是赞普的王廷和大臣的集会议盟的重要场所。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普驻扎牙帐多达60余条,时间多达60余年次,藏汉文史料均记述,吐蕃赞普夏天、冬天分居不同的地方,对于赞普而言,牙帐既是行辕也是王廷,夏天多居牙帐,牙帐所在也完全可以有宫堡,如761年夏牙帐驻于苏浦丁那宫,闷惧庐就既有宫也有帐;冬天多居宫堡,但宫堡所在也有牙帐,如709—745年冬,驻于扎玛牙帐,那是著名的扎玛宫所在地,其中还记载祖母也曾驻扎在牙帐,704年夏季的集会议盟还是在跋布川(泥婆罗)的“赞普牙帐召集之”。所以,在《通典》和《册府元龟》经常以“赞府”代替“赞普”,说“赞府春夏每随水草”,“冬秋始如城隍”“但施庐帐,又无屋宇”。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往天竺取经中,也曾经道听途说吐蕃人没有城堡,没有庐舍,他们像突厥人一样住在毛毡帐篷里,过着游牧生活。这就是完完全全的“道听途说”了,或者仅限于远离城郭部分的游牧民而言,在吐蕃人建造的如拉萨这样城郭里,不仅有城隍,也有庐舍,庐舍为平顶,有的高达10几米。到过拉萨的唐代会盟使刘元鼎的记述,说拉萨有为勇士墓旁建屋以享的做法,到达“糜谷”(墨竹)后有“馆”可就。吐蕃的牙帐,在汉文史书中又作“拂庐”,赞普住牙帐或拂庐是因为习惯和喜欢,而非无屋可住,赞普的住所叫“大拂庐”可以容纳百余人,普通臣民居住的是“小拂庐”,相互之间没有多大差异。戴密微根据一位年轻时在长安太学学习过的吐蕃使节仲琮在672(674)年亲自向唐高宗提供的资料,说赞普在气候宜人的季节里仍然过着游牧生活,只是在寒冷的季节里才在“城郭”定居,即使在城郭里,他们仍然喜欢在帐篷里以度光阴。
因地理气候和文化传统形成的生活习惯,以“拂庐”为居一直在藏地和拉萨沿袭,所以在1325年天主教圣方济会教士鄂多里克才会说“西藏人住在黑色毡毛帐篷里”。17、18世纪,拉萨古城已经形成传统城市的的规模和氛围,与“卫”经常互称,清代人松筠就言“前藏即乌斯藏也,......又名卫,一名喇萨,又作拉撒,华言佛地也。居诸藏之中,亦称中藏。”拉萨城郭内部和周围,藏式庐舍与“拂庐”依然交叉混处、错落分布,《西藏图考》记述说,喇萨城“本无城,有大庙......有五千余户,所居多二三层楼,遇有事即保守此地。其余凡有官舍、民居之处,于山上造楼后,依山为堑,即谓之城。”“其风俗,人随畜牧而不常阙居,然颇有城郭,屋皆平头,高者至数十长,贵人处于大毛毡,名为拂庐,......”八廓街周围更有许多大、小帐篷林立。国内历史博物馆1959年征集到一件清代中期描绘拉萨的唐卡,称作《拉萨画卷》,是一位清朝驻藏官员后裔捐赠的,画卷上不仅有宫殿、寺院、庄园,还有帐篷,在驻藏大臣衙门西侧搭了一个大白布帐篷,底大顶小,正面有一个圆形图案,中央为“寿”字,可能是在为官人办寿。拉萨河南岸一座庄园楼前也搭有两个帐篷,官员、贵妇、喇嘛们正在逛林卡游玩。整个画面上的大帐篷,多四角或六角形,以布覆盖,还有三、四座是白布帐篷,说明自内地布匹输入后更为轻便帐篷的出现。《西藏图考》记录了尤桐的一首竹枝词《乌斯藏》,对拂庐生活有生动的描写,“拂庐大小上碉房,氆氇缝衣瑟瑟装。口诵蕃经作佛事,射生偏喜啖牛羊。大庆新封灌顶师,金吾夹道半銮仪。帐中吃吃君王笑,秘戏私传演蝶儿。”其实,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萨城东郊、北郊和西郊也零星散布着牧民的黑色帐篷,特别冬季更多,里头居住着前来拉萨朝佛的信徒群众。至于搭帐篷、立帷幕的“逛林卡”,今天还是拉萨各族群众度假休憩的主要方式之一。
大家都知道,拉萨大昭寺前有一块著名的石碑,也是吐蕃遗迹中最著名的纪念碑,这就是记载了公元821—822年唐蕃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唐朝与吐蕃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双方既战亦和,有很多次的会盟,内容均涉及休战议和、划界分治、敦睦友好,但最为重要也被双方不断提起的就是这一次的会盟,不仅规格高、仪式正,而且勒石铭记,昭告天下和后世。会盟时间发生在唐穆宗长庆元年(长安)和二年(逻些),
《资治通鉴》记载:长庆元年“葵酉,命宰相及大臣凡十七人与吐蕃论纳罗盟于城西,遗刘元鼎与纳罗入吐蕃,亦与其宰相以下盟”,史称“长庆会盟”;吐蕃正是赞普赤祖德赞(赤热巴巾、可黎可足),为与唐朝皇帝对应,碑文中称他为“大蕃圣神赞普”,年号彝泰七年,赤祖德赞成为历史上唯一拥有汉式年号的赞普。公元821年,双方在长安签署议盟文书,822年在逻些签署,823年分别在京师城西、唐蕃界山赤岭(日月山)和逻些立碑昭告。这里重点要讲的,双方这次在拉萨的会盟活动就是在赞普的牙帐里举行的。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吐蕃遣其礼部尚书论纳罗来求盟。庚戌,以大理卿刘元鼎为吐蕃会盟使。癸酉,命宰相及大臣凡十七人与吐蕃论纳罗盟于城西;遣刘元鼎与论纳罗入吐蕃,亦与其宰相以下盟。”为了这一次会盟,唐穆宗敕命刘元鼎为大理卿兼御史大夫,率使臣团队赴逻些与吐蕃议盟并签署文书,他真实地记录下了这重要的历史一幕。《唐蕃会盟碑》铭记会盟地点“于逻些东哲堆园”,刘元鼎记述是“至糜谷就馆,藏河之北川,赞普之夏衙也。”糜谷即墨竹,盟誓仪式是在赞普“金帐”举行的,这里的糜谷也即《唐书》《唐会要》所言的“闷惧庐”,说明举行仪式的地点在今墨竹工卡甲玛境内,强巴明久林宫附近的赞普牙帐。碑铭记载的“哲堆园”(sbru_stod,上帐)位于逻些以东,应该也是指向这里的。刘元鼎在《使吐蕃经见记略》中对此牙帐进行了描述,“周以枪纍,率十步植百丈槊,中剚大帜为三门,相距皆百步,甲士持门,巫祝鸟冠虎带击鼓,凡入者搜索乃进。中有高台,环以宝楯。赞普坐帐中,以黄金饰蛟螭虎豹,身被素褐,结朝霞冒首,佩金缕剑,鉢掣逋立于石,宰相列台下。唐使者始至,给事中论悉达热来议盟,大享于牙石,饭举酒行,与华制略等。奏乐秦王破阵曲,又奏凉州胡渭录要杂曲。百伎皆国内人。盟壇广十步,高二尺,使者与夷大臣十余对位,酋长百余坐壇下,上设巨榻。鉢掣逋外,告盟一人,自旁译授于下,巳歃血,鉢掣逋不歃,盟毕,以浮屠重为誓,引鬱金水以饮,与使者交庆乃降。”
参阅文献:
1、范学宗 吴逢箴 王纯洁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王尧 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3、[法]戴密微著 耿昇译:《吐蕃僧诤记》,国内藏学出版社2013年版。
4、沈宗濂、柳陹祺著:《西藏与西藏人》,国内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松筠著:《西招图考》 黄沛翘著:《西藏图考》,《西藏研究》编辑部1982年合刊,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6、宋兆麟:“清代拉萨古城的复兴”,载《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美]李方桂 柯蔚南著 王启龙译:《古代西藏碑文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原创文章,作者:时光~编织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16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