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9:12 36
热带鱼。虫成为变身上全是白点怎么办?您的鱼患了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病原体: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
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
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
幼虫出来,在。期染感的虫瓜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
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症状] :观赏鱼因小瓜虫寄生而发病的病例较为普遍。
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
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
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
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
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
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
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
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小瓜虫虫体(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mm,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
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 白点病布鱼全身。
热带鱼患此病时,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
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
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约为5~10天。
白点的形成不是产卵的它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人们看到鱼体上的盐粒,是它吸附在鱼的皮肤上吸食的阶段,在这其间,它是抗药的,当它喂饱了,它会从鱼体分离,掉下来到缸底.这种寄生虫产生保护膜,形成一个胞囊,里面有10个小幼虫(40倍的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们分裂繁殖,一个能变成1000个以上的个体,它们会寻找鱼做寄体,来提供它们的食物,整个过程对温度的依赖很高。
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
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
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
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
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0.5ppm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
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
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
热带鱼得了白点病怎么办?
白点消失后3-5天不要喂食 ?之后逐渐加量投喂。
是很常见的热带鱼疾病。
多注意鱼鳍比较容易发现。
温度升到28-30度。
注意是水温,不是加热棒的设置温度。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