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价格战,能否按住暂停键?

时入数伏天,汽车圈儿却传来为价格战降温的消息。在经历了一场混轮的比拼和厮杀之后,汽车企业最近真的有些熬不住了,“退出价格战”的声音此起彼伏,并迅速席卷车圈。

时入数伏天,汽车圈儿却传来为价格战降温的消息。

在经历了一场混轮的比拼和厮杀之后,汽车企业最近真的有些熬不住了,“退出价格战”的声音此起彼伏,并迅速席卷车圈。

车企价格战,能否按住暂停键?

先是宝马率先退出价格战,而后传出奔驰和奥迪紧随其后。一夜之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响应。有消息称,包括大众、丰田、本田、沃尔沃在内多家车企决定,从7月起调整终端政策,降低终端优惠力度,即不再参与价格战。

虽然各大车企都对“价格战”的态度心照不宣,但敢于直接亮牌说“不”的依然集中在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似乎仍在观望当中。这是否真的意味着,这场价格持久战终于迎来了行业期待的大结局?

合资车企叫苦不迭

如果说此前大模型发展还是各企业积蓄动能、积攒家底,那么价格战无疑打破了这种岁月静好,迎来了“战国时代”。

2023新年伊始,特斯拉率先对旗下两款车型进行价格调整,打响国内车企价格战的第一枪;紧接着,湖北省政府带头联手当地车企搞“促销”,将价格战推向了新一轮高潮,并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汽车行业。

“跟会死,不跟也会死”,这场以价格战为起点的行业厮杀,因素是多方面的累加。除了国补退场,应对库存,也包含了市场份额、定价权等方面的诸多因素的考量。难得一见的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陷入了同样的漩涡当中。

车企价格战,能否按住暂停键?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其中,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31.6%。

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自主品牌开始逐渐与合资品牌分庭抗礼,导致一众合资品牌陷入被动局面,今年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销量排行榜中TOP5当中,合资品牌阵营中仅有南北合体的大众品牌入榜,其余四席则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销量一骑绝尘。换言之,相比于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的“跟风降价”并未换来相应的市场回报率。

比如,今年上半年,有媒体报道称,官方指导价35.39万元的宝马i3,在部分4S店进行5折促销,近乎腰斩。但降价也没能换来销量的提振,上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7.6万辆,同比下滑4.2%。

车企价格战,能否按住暂停键?

销量下滑还只是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BBA一再降价不仅给品牌忠诚度高的用户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经济损失,更会损坏其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的豪华品牌价值以及市场地位。

一线豪华品牌尚且在价格战中吃了闭门羹,那些所谓二线豪华品牌以及更具性价比的合资品牌则更加苦不堪言。

有报道称,宝马宣布涨价以后,门店看车的顾客数量出现增加的趋势。但也有报道表示,在一些地区,并没有看到所谓客流量增加的现象,消费者很有可能还在观望。

退出价格战,不容易

在以BBA为代表的合资品牌纷纷“叫停”价格战以后,外界其实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国内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是否已临近尾声?另一个则是具有成本优势的自主品牌的机会是不是又来了?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车圈价格战的根源在于供需关系的失衡。就以两年前为例,当时“缺芯少电”的现实就曾带动了行业内的涨价潮。而随着芯片供应量的上升、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个别企业生产规模对成本的平摊,以及行业供过于求的现状,价格战自然不可避免。

车企价格战,能否按住暂停键?

但随着价格战向下的不断突破,一些整车企业有意回归理想。随之有关价格战对与错的争论越来越尖锐,无论是各个车企大佬还是行业专家,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观点。

从今年北京车展、重庆车展,再到蓝皮书论坛、2024中国汽车论坛,整个上半年围绕在汽车行业中心的话题始终绕不开“内卷”和“价格战”。

支持者认为,卷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自然规律。车企不应该焦虑,反而应该积极拥抱、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在竞争中走出来。

反对者则认为,车企极度内卷打破了国内汽车市场平衡,导致当下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营收和利润严重下滑。企业应该有大局观、有长期主义战略,而不是眼前去卷。

尤其是当下的内卷已经到达了新的高度,价格只占据很小一部分,甚至延伸到了卷成本,卷技术,卷资金,卷用户,卷关系,卷舆论各个维度。

就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一味价格战也并非长期灵药。中汽协数据显示,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累计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而从走势上来看,二季度后车市整体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停止了高速增长。

车企价格战,能否按住暂停键?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汽车不断的价格下探,会让很多消费者持币待购,在“想要更低的价格购车”心理作祟下,反倒会影响到车企的销量增长。

与此同时,部分消费者也在担心,汽车毫无底线的降价,是否真如外界传闻那样厂家偷工减料,缩短工期和测试,最终消费者成为了企业的小白鼠。

除了主机厂外,行业的内卷压力已经蔓延至整个产业链。在汽车厂商的“降价”诉求下,上游供应商不得不寻求更低的成本,从而将压力再次传导给上游的采购,而下游的经销商既要面临库存压力,还有应对一再被挤压利润增长空间,蝴蝶效应下整个产业链陷入了怪圈。

业内人士指出,“退出价格战”并非易事,如果能带动圈行业回归理性当然功不可没,但商业毕竟是商业,自愿也只能管住自己,假如竞争对手依然在性价比上出牌,退出价格战会不会是短暂的反噬?也是不少企业担心的事情。

原创文章,作者:访客,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28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