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养不了该送哪里去(宠物送养的最佳选择)
宠物养不了该送哪里去?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问题。在我们选择养宠物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被它们的可爱和忠诚所吸引, 当我们面临无法养活它们或者无法给予它们足够的关爱和照顾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送走宠物是一
宠物养不了该送哪里去?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问题。在我们选择养宠物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被它们的可爱和忠诚所吸引, 当我们面临无法养活它们或者无法给予它们足够的关爱和照顾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送走宠物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但是我们又该如何选择送往哪里呢?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宠物的安危和福利,还要考虑到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宠物养不了该送哪里去?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患者很可能遭受过人际关系心理创伤
02、养宠物对患者而言,有利也有弊
03、如果真想养宠物,父母应这样做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养宠物,动物的陪伴,给很多人带来了心灵慰藉。
那当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孩子想养猫狗等宠物,父母应不应该满足?
很多父母是纠结的。不养吧,又怕孩子情绪波动,跟父母发生争吵,病情恶化;养吧,又觉得家里多了一个动物,肯定也会带来不少麻烦。
其实,养宠物对于抑郁症、双相、强迫症患者而言是利弊共存的,父母要深入了解后,再和孩子一起做决定,避免给孩子带来叠加性心理创伤,还能借此改善亲子关系。
01、患者很可能遭受过人际关系心理创伤
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后,很多父母非常焦虑,几乎任何有利于孩子康复的办法,他们都愿意一试。
有些父母在网上了解到“伴侣动物疗法”,说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经常与小动物接触的话,能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缓解抑郁情绪,减轻病情。
有些父母本身也喜欢宠物,并且有精力、有条件,他们一看到这个说法,可能立马就行动起来了。
但有些父母就郁闷了,他们对养宠物无感,甚至可能有点讨厌。部分父母可能有洁癖,受不了宠物身上的味道,更担心宠物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而且,这些父母很担心孩子只是一时兴起,但无法真正尽到养宠物的责任。比如孩子只负责跟宠物玩,但宠物的吃喝拉撒、看病都丢给父母。父母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生病的孩子,可能根本抽不出精力。
其实,无论父母本身对待养宠物是什么态度,都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决定,更不要盲目采取“伴侣动物疗法”。因为这个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孩子为什么想养宠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之所以得病了,这意味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尤其是在社交方面。
他们跟同龄人相处时,很可能有讨好型人格,总是忍不住迎合别人,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认可。可越是迎合,他们就越容易被“当软柿子捏”,就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
我们临床中遇到过很多孩子,他们内心善良,很渴望用真心换取友谊,却屡屡被同学捉弄、排挤、甚至是利用。有的孩子对朋友知无不言,把对方当“闺蜜”,可对方却扭头就把秘密说了出去,还联合别人一起起哄、嘲笑,甚至告诉别人,根本没有把她当做朋友,更不用说“闺蜜”了。
这些事件让患者受到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他们委屈、愤怒、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和背叛,继而心灰意冷,对周围的人产生扭曲认知,认为“同学们都是伪君子,都是人面兽心”,“人心险恶,根本没有一个好人”。他们觉得跟人打交道实在太累了,还容易被伤害,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抗拒。
那在外得不到友谊,在家不是还有父母的陪伴吗?可 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在家缺乏父母陪伴,父母一直忽视他们的情感诉求,他们觉得孤独,才会那么渴望同伴的认可,并形成讨好型人格的。
有的父母可能还打骂孩子,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恨不得离父母远远的,就更不可能去寻求父母的陪伴了。
就算是患病之后,父母有意识多陪伴孩子了,但还是难以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甚至总是无意间说些“正确的废话”,继续伤害孩子。
比如很多父母总是说“你要坚强一点”“你要乐观一点,凡事往好的方向看”“你不要自己给自己压力”“我们都陪着你了,怎么还愁眉苦脸呢”等等。其实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会更烦。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希望养小动物陪伴自己,排解孤独感和压抑感,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动物不会说“正确的废话”,能提供无伤害性的陪伴。孩子还能跟宠物说说话,满足部分的倾诉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排解负性情绪。孩子在跟猫、狗互动时,比如撸猫、吸猫、遛狗时,还能体验到积极情绪体验。
而且,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患者,尤其是抑郁症的,他们常常陷入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毫无存在的价值,像个废物。当他们照顾宠物时,比如喂养、给它们洗澡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像是宠物的父母,动物还会向他们撒娇、卖萌,孩子一起床,动物马上就迎上去。
这会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是宠物唯一可以依赖的人,他们能因此获得一些价值感与存在感。这就相当于部分创伤自我疗愈的过程。
再加上,有些孩子养了宠物后,会在网上跟其他宠物主交流、互相分享养猫狗的趣事。他们出门遛狗时,可能也会遇到其他狗主,互相友好地打招呼、聊上几句,别人还会夸孩子把狗狗养得健康、可爱。
这些过程有助于孩子恢复一定的社交能力,减少对社交的抗拒,甚至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上也能逐渐部分修复他们过去在人际交往上,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02、养宠物对患者而言,有利也有弊
我上面把养宠物的好处捋了一遍,那大家是不是想赶紧抱一只宠物回家,孩子的病情就会缓解了?
但 我要开始“泼冷水”了,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孩子养宠物其实存在不少的隐患,处理不好的话,病情甚至会更严重。
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自律性也较差,很多父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孩子只负责跟宠物玩,把宠物的起居饮食、看病等事务都丢给父母,真正的“铲屎官”是父母。
或许这一点很多父母尚能忍受,毕竟爱孩子心切,很多困难都能克服。
可是,很多孩子得病后情绪剧烈波动,他们开心时会跟宠物玩,对小动物非常好;而他们愤怒、烦躁时,却有可能把负性情绪发泄到宠物身上,甚至有虐待动物的行为。
那动物可能就会受到伤害,而且更重要的是,等到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他们会非常自责、内疚,“动物是无辜的,我怎么能打它呢?”,然后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
如果孩子多次虐待宠物,宠物可能会转而攻击孩子,引发一些较极端的事件,对孩子造成重大心理创伤。
我们曾接诊过的患者文茵,她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她非常喜欢小狗,父母为了讨她开心,就买了一只宠物狗。文茵开心得不得了,经常逗狗狗玩,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可当她心情烦躁时,又会忍不住拿小狗出气,对它拳打脚踢。事后她也很后悔,加倍对小狗好,但下次脾气上来时又忍不住,反复发生。后来小狗一看到她就发抖,再也不愿亲近她了。
文茵的父母也觉得女儿这样不对,多次批评她,但文茵就是改不掉这个行为,以至于她爸爸后来每次看到女儿打狗时,就忍不住吼她,甚至还打过她。
有一次,小狗终于不堪虐待,狠狠地咬了文茵一下。文茵一下子情绪失控了,“好你个狗崽子,大人欺负我就算了,连你也欺负我!大人我打不了,难道对你我也打不了吗!”
她牢牢地揪住小狗,像发疯了似的猛打一通,把它打死了。文茵一下子吓懵了,恢复了理性,但小狗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了,这件事对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她非常痛苦,觉得自己有罪。
其实文茵不是一个冷酷、暴戾的人,她对小狗是充满感情的,只是她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实在是太多了,她难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她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压抑,母亲对她动辄打骂,她又无力反抗,内心的负性情绪缺乏有效的释放途径,便不断积压。
当她面对比自己更弱小、能受她摆布的对象时,再加上情绪激动、失去了部分理智的话,就很容易将心里的怒火和委屈发泄到小狗身上,对它施暴。
所以,如果孩子情绪剧烈波动,有时会大发脾气、在家砸物打人的话,养宠物更要慎重,避免像上面的例子那样,反而形成重大心理创伤。
有些孩子不但不虐待动物,而是一直非常宠爱它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打心底地把宠物当做了最亲密的家人,这种情况更多见。
可是,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宠物的寿命都是比较短的。比如猫、狗最多只能活10数年,如果照看不当,期间还有不小的走失、被偷、重病致死的风险。
当这些事情发生时,尤其是走丢或非自然死亡的话,就算是心理健康的孩子、成年人都会非常难受,要花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更别说得了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了。这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令病情恶化。
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重视。
有的孩子本来只说要养一只动物,结果一只又一只,不理性地收留流浪猫、狗,甚至养了十几只、数十只,家里都容不下了。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在她病情发作的情绪低谷期,曾有一只猫陪在她身边,给她带来不少心灵慰藉。但后来,她遭受了一次打击,感到非常绝望和愤怒,失去理性地把情绪发泄到猫身上,结果把猫打死了。
她十分后悔,无比愧疚、自责。出于弥补过失的心理,她每次看到流浪猫,都无法自控地想要将猫抱回家,照顾它们。这样她会好受一点,并觉得自己有爱心,看着流浪猫们喵喵喵地围着自己叫,她心里也很满足。
慢慢地,她收养的流浪猫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家人生活,家人反对她继续收养,她却大哭大闹。
这其实是一种不理智的成瘾行为,背后是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有收养宠物时带来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2015年,我曾接受过媒体采访,针对一起“年迈老太太收留50多只流浪狗”的新闻作出分析。这个老太太其实也是典型的成瘾行为。
大量收留流浪猫、狗不仅会对家庭生活造成困扰,还可能影响到邻居,甚至引发邻里矛盾,这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03、如果真想养宠物,父母应这样做
所以,养宠物对于患病孩子来说是利弊俱在的,那养还是不养呢?
如果养的话,如何尽量发挥最大的利处,尽量规避坏处,从而帮助孩子加快康复呢?
以下向患者父母提供几点建议:
第一,父母要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患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心理根源上的问题,这能真正理解孩子想养宠物背后的心理活动。
第二,父母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这非常重要。
上面说过,孩子之所以得病,这意味着他们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且其中往往有很多来自于父母过去的不当教育方式。也就是说,亲子关系是比较僵化的。
父母要有意识地改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这相当于有效的自助家庭治疗。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到底在什么事情上对孩子带来过心理伤害?找到以后,最好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并持续作出改变和提升。
这种自助家庭治疗能明显缓解孩子病情,减少孩子的情绪波动,孩子变得更加理性、平和,就能尽量避免在养宠物的过程中遭受心理创伤。
第三,在亲子关系明显好转后,父母再利用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与孩子一起讨论是否养宠物。
这种讨论是真正的商量,不是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想方设法说服孩子。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养宠物、不养宠物各自的利弊和风险,最后给予孩子选择权。
若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很可能会感受到父母的真正转变,甚至对父母刮目相看,有助于亲子关系进一步改善。
父母尊重孩子的决定,不代表一味纵容孩子。父母也要具备底线思维,提前跟孩子约法三章。比如,父母要明确跟孩子约定养宠物的数量,照顾宠物的分工,如果孩子和父母违反约定的话,会接受什么惩罚、或者采取什么措施,比如最后宠物就只能送给别人了。
父母也不能把养宠物的所有事务都丢给孩子,既然孩子喜欢,父母可以积极参与、分担,跟孩子建立共同的话题,一起照顾宠物时也不失为一段快乐的亲子时光,大大提升孩子对父母的认可。
而父母与孩子的约法三章,能帮助孩子培养责任心、自律性,这些优良品质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患病的孩子渴望养宠物,这可能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也暴露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短板。
一方面,父母可以积极地处理、修复这些创伤,该维护孩子的权利就该去维护。另一方面,父母可以跟孩子深入讲讲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法则。包括最常见的黄金法则、反黄金法则、以及白金法则。
黄金法则指的是“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掌握这个法则的人情商高,更懂得换位思考,用礼貌和尊重的方式与别人相处。
反黄金法则指的是“我这样待你,你也要这样待我”。这个法则强调的是双方平等,这本来没有错。但如果总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认为别人必须像自己付出的那样来回馈自己,就很容易失去理性。
当别人做不到,我们会悲伤、愤怒,并引发人际矛盾及冲突。这是人际关系中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最常见原因。
白金法则指的是“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你就怎样对待他”。这个法则是把双刃剑,要拿捏好分寸。
对于心身健康的成年人而言,使用白金法则能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左右逢源,对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帮助。
但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尤其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而言,这很容易使他们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故意迎合、讨好别人。这种“讨好型人格”反而容易加重心理压力,并更容易遭到欺凌。
所以,白金法则指的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是在不触碰自己内心为人处事原则的基础上,适当满足别人的心理诉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但对于青少年来说,这要求有些高。
所以,我建议父母在教育儿童、青少年时,让孩子掌握黄金法则即可。并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努力自我提升上,同时加强自我反省能力,较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必要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如果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有走了极端的“反黄金法则”或刻意讨好别人,一定及时重视,积极引导,慎防孩子继续遭受相关叠加性心理创伤。
有些大人世界里的人际交往法则,不一定适合青少年,甚至可能带来心理伤害。
我们在遇到过一位患者父亲,他驰骋职场多年,自认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便将自己掌握的技巧告诉了儿子。
但儿子的社交圈的特点与父亲职场的大相径庭,他采用父亲的那套方法后,反而遭到同学的排挤与冷落。他内心备受伤害,甚至对父亲也出现了强烈的负性情绪。
第五,如果最终决定养宠物,父母一定要提前针对宠物离世、意外走丢等情况,给孩子打好“心理预防针”。引导孩子理性、积极地对待。
当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父母要理解孩子的伤心,千万不要说“就是一只宠物死了而已,至于吗”这样的话,否则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恶化亲子关系。
父母要与孩子共情,倾听他们的感受,并引导孩子释放悲伤的负性情绪。有条件的话,父母甚至可以与孩子一起为宠物举办“葬礼”,立一块碑,让孩子好好悼念。
而父母重视孩子的感受,通情达理,这会让孩子更加认可父母。父母还要不断提升,争取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
很多青少年患者其实渴望跟父母成为好闺蜜、好兄弟,希望父母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但现实中总有一条无形的代沟隔在亲子之间,孩子们很失望。
这确实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父母们紧跟时代和孩子的步伐,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有些时候要“不耻下问”,虚心地向孩子学习他们圈子里的一些网络热梗、互联网知识等等。
当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关注时,他们失去宠物的痛苦会慢慢减退,走出宠物离世的阴影。#情感点评大赏# #抑郁症# #养宠物真的可以缓解孤独吗#
宠物养不了该送哪里去
在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饲养宠物作为生活中的伴侣。 由于各种原因,有时我们可能无法继续照顾我们所饲养的宠物。 当我们无法再继续养育宠物时,应该将它们送到哪里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不同的送宠物去处。
1. 动物收容所
动物收容所是一个常见的选择。这些机构提供临时或长期居住环境给那些需要新家庭的动物。他们通常会对动物进行身体检查、接种疫苗和配对适合的领养家庭。如果你无法再照顾自己的宠物,将其送到动物收容所是一种负责任的选择。
2. 寄养家庭
寄养家庭是另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与把宠物带到陌生环境中不同,寄养家庭提供了一个更温暖、舒适和亲密的环境给你的爱宠。在寄养家庭中,你的宠物将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照顾,同时也可以享受到与其他宠物玩耍的机会。
3. 领养平台
对于那些希望宠物能够找到一个新家的人来说,领养平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些平台提供了一个简便快捷的方式让你发布信息,并寻找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领养你的宠物。通过领养平台,你可以对潜在领养者进行筛选,确保你的宠物能找到一个温暖、爱护他们的新家庭。
4. 亲友关系
如果你周围有亲朋好友对宠物感兴趣或者愿意收养一只动物,为什么不把它送给他们呢?毕竟,在自己熟悉并信任的人手中,我们更放心地将宠物交给他们照顾。与此你还可以经常探望自己曾饲养过的宠物,并与他们保持联系。
5. 导盲犬培养机构
导盲犬培养机构是一个特殊的选择。这些机构致力于培养导盲犬,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提供日常生活的支持。如果你无法继续照顾自己的宠物,而它具备一定的训练和适应能力,那么将它送到导盲犬培养机构成为一种有意义的选择。
无论是把宠物送到动物收容所、寄养家庭、领养平台还是给亲朋好友或导盲犬培养机构,都需要确保我们对这些地方进行了调查和验证。毕竟,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宠物交给一个负责任、有爱心且能够提供良好环境的去处。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当我们无法继续养育宠物时应该如何处理。动物收容所、寄养家庭、领养平台、亲朋好友和导盲犬培养机构都是不错的选择,并且每个选项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点。
希望大家在面对宠物饲养难题时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为我们的宠物朋友们提供更好的去处。
原创文章,作者:知识@之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6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