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百科

狗狗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狗狗百科 >

为什么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涉嫌袭击付国豪男子被控四项罪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12 36


为什么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11月26日,重庆市妇联回应:已主动联系博主,并将协同相关部门了解核实情况。。诉起院法民人向或案报关如微博内容属实,其男友行为属于典型家庭暴力,受害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有网友分析,家暴发生地在重庆江北某住宅小区。 重庆市江北区政法部门已依法开展调查处理。重庆江北区警方回应,正在核查相关情况。

无数案例表明,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这是因为施暴者一旦开始施暴行为,便很可能会有下一次。而受害者在首次被施暴后往往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被施暴者的事后追悔及补偿所感动,进而纵容其下一次的施暴。

宇芽的遭遇也与此相似,事后她最悔恨的也是每一次家暴后都选择原谅@沱沱的风魔教,没有选择第一时间报警验伤保留证据。但在遭遇精神控制、三观洗脑以及5次家暴后,宇芽彻底清醒,与渣男前男友分手,并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也为更多受害者发声。视频发出后, @沱沱的风魔教的前任们也指出他此前的种种施暴行为。

全国妇联统计显示,30%的国内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 早在两年前,有意思报告曾经以“男星刘洲成6次家暴孕妻”的消息写过家暴这种恶性行为。 我们最想搞清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家暴者?

有人说“上手是会上瘾的”、“家暴的都是人渣”……用现象解释现象没有意义,我们和一位心理学大咖聊了聊。

对聊专家:国内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杨寅

心理学认为,这两种人更容易成为家暴者。

第一,他可能“残疾”。

具体体现为大脑对情绪易感性强而冲动控制能力弱。

说大白话一点: 偏执、心眼小,一点就着。

你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情商低”。他们对生活中的愤怒、挫折更敏感,对自己情绪控制更差。这样的人更容易使用破坏关系和生活的不健康方式来发泄情绪,这其中就包括暴力。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是典型的情绪易感性强而冲动控制能力弱者,他易怒、偏执,具有病态人格。

一个坏消息是,一部分这样的“情商低”是天生的。

心理学上称之为“气质类型”,从我们呱呱坠地起,我们对于情绪感知、冲动控制的能力等个体的差异已经存在了。

很明显的,在你家楼下被抱着的,有安静乖巧的娃,也有容易敏感抓狂的孩子。我们国内人也爱说:三岁看老。

但当然不是说每个敏感抓狂的小孩都会成为家暴者,一直到22岁左右,我们的情绪感知与控制能力仍在变化中。

狭义的“情商”仍然呈钟形分布,绝大多数人属于情绪感知与控制中等者,只是敏感、一点就着的人,是一颗更易引燃的暴力炸弹。

第二,他“学会”了家暴。

为什么会有家暴,对于施暴者来说,那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无论是在他的原生家庭中看到过爸爸打妈妈,还是高中时曾把同学打到求饶,或者在家庭中偶然的一次动手,让聒噪的妻子闭上了嘴……这些事情“教会”了施暴者一件事:暴力,是有用的。

简单地说,他“习得”了以暴力为方法来发泄冲动、获得权能感、操控他人……并确认这是一种利大于弊的、简单有效的办法。

2009年,董珊珊被家暴致死案惊动全国。北京女孩董珊珊被新婚10个月的丈夫王光宇殴打致死。

死前,她被打到“看不见眼球,浑身青紫、肿胀,像一个孕妇。”而在十个月前,董珊珊曾这么告诉母亲:

“最起码我受欺负的时候,他肯定会替我打倒一片。”

当“上手”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脑回路,无关对象,用暴力解决问题如果一再应验,暴力就成为了施暴者的“信仰”。

为什么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我们可以从行为心理学上获得答案。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行为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人的行为是怎么被塑造的。 比如说,你看到美味的豆花就流口水,这属于经典条件作用: 豆花-口水,非常直接。 而你听到了卖豆花小贩的敲木头声就会流口水,这属于建立条件反应: 敲木头声-(豆花)-口水。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第二种,叫做操作性条件作用

当人做了某一行为而得到肯定/奖励/强化时,他会更多地重复、强化这个行为;而因为某一行为得到惩罚时,他会减少这一行为。

行为A——奖励——重复A

行为B——惩罚——减少B

说得复杂,其实就是奖惩

这太常见了,你会用奖惩训练你的狗狗,也会用奖惩培养你的孩子。而你可能没有想到,长期家暴的形成,通常也是由于这种奖惩反应的失衡。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

暴力行为本身就会带来对施暴者的获益:比如打完人,压力或情绪痛苦得到了宣泄和缓解,这属于一种内在的“奖励”。

而 如果在动手后,受害者被“打服了”、“忍了”,变得更顺从、甚至认同加害者……这样的反应对于施暴者来说,也是妥妥的“奖励”。

暴力这种攻击性行为,在正常有效环境里,会被制止、被惩罚。而在失效的环境里,譬如家暴不会得到惩罚的情况下:受害人保持缄默,甚至认同攻击者,那么施暴者就没有行为消退诱因,会持续甚至加倍进行。

这种反应会非常直接告诉施暴者: 暴力对于调节另外一个人的行为非常奏效,施暴者从中获益,从而强化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施暴者在家暴后会痛哭流涕,甚至下跪,请求受害者原谅——

童年阴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安嘉和对小南动手后也会对她下跪、故作关心。

但请记住,这不是惩罚,很难起到任何作用。 反而满足了施暴者本人的心里愧疚,更像是对刚刚发生的施暴行为的免责申请。

你会说,那受害者选择惩罚家暴者不就好了吗?

真实的情况并没那么简单。

而且这里的奖与惩属于心理学范畴,惩罚并非以暴制暴,而是要让施暴者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代价与负面后果,从而自愿减少暴力行为。 疏重于堵,更重要的是帮助施暴者建立更健康的行为,来替代暴力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上被家暴者个人确实很难做到的,那怎么办?向外界寻求帮助。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从根本上改变家暴行为的最有效的策略。

比如美国会这样处理家暴报警: 会有如妇女协会等处理家暴事件的专业人员上门,评估问题的实际情况。如暴力情况很严重,法院和公安机关会出面,轻者如要求施暴者远离受害者10米范围,重者则直接拘捕施暴者。如有必要,会邀请精神科或心理人员介入,要求施暴者接受心理治疗。

其实说“家暴真的只有0次和无数次”,也是不准确的。

比如在真实生活中,“两口子打架了”、“被逼急了动了一次手”……这样并非0次,但也不构成长期家暴的情况正是多数家庭的现状。这与上述两种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是偶发,二是施暴者明确认识到行为是错误的。

单次的家暴同样会伤害个人和家庭,但更为严重棘手的,往往是那些持续、多次、反复的家暴行为,并且这与单次家暴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和处理策略都会很不一样。

从生理和心理上研究家暴者与家暴行为,更容易让我们了解家暴者的形成原因和对应方法。数据显示,平均家暴发生35次受害者才会选择报警。这是一个带血的数字——不要再纵容家暴,家暴是一种病,得治。

(来源:国内新闻周刊微信公号)

涉嫌袭击付国豪男子被控四项罪

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截图

继日前1男1女被拘后,香港警方25日凌晨再拘捕1名涉嫌袭击付国豪的何姓男子。据香港《星岛日报》26日报道,案件今天下午在东区法院审理。报道称,该男子被控“非法囚禁”、“伤人”等四项罪,今日无需答辩,案件押后至10月28日下午再审。

被告何家乐(图源:香港《星岛日报》)

据报道,该男子名为何家乐,今年28岁,兼职司机及建筑工人。被控于今年8月13日与8月14日期间,在香港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一楼客运大楼G位通道,与其他不知名人士,参与非法集结;并一起非法囚禁付国豪,对其造成不利,并违反付意愿而将其禁锢;以及一起非法及恶意伤害付国豪。

何家乐亦被控于今年8月25日,在新界洪儒路与洪基路交界的公众地方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而携有攻击性武器,即两支伸缩警棍。

报道称,据案件主控官描述,被告何家乐于案发当日驾驶自己的车到机场,警方从被告的车上找到大部份证物,包括头盔、猪嘴口罩、雷射笔(激光笔)、木盾、对讲机等。

警方亦从被告家中找到未有装上箭的弓。控方建议法官考虑自今年6月在香港发生的事情,从被告的家中及车上找出的证物是近期激进示威者所使用的工具。

报道提及,法庭上,辩方在为被告何家乐申请保释时称,被告愿意缴交10万元(港币)保释金,缴交旅游证件,每日到元朗或天水围警署报到,候审期间不离开香港及不接近机场范围。辩方还称,被告独居并饲养一只狗,押解期间狗可能死亡。

对此,主控官称,警方搜查时在被告家中并没有看见狗。主控官表示,本案控罪严重,而且被告在保释期间有可能会干犯同类案件。 主控官还在庭上提交了闭路电视片段及相关的影片截图,称片中可见被告颈上戴着粉红色口罩,在案发前再拉起口罩遮面。被告在片中涉嫌以电筒照向付国豪,亦可见其从手推车把付国豪拉到地上,并大叫“挂起佢(挂起他)”。

报道称,最终,法官钱礼应控方要求,拒绝被告保释申请,但被告可保留8日担保复核权利。

据媒体此前报道,香港警方25日凌晨在元朗区将何家乐拘捕。此前,香港警方还曾于8月16日拘捕一名姓赖(19岁)男子(赖云龙),他被暂控“非法集结”、“伤人”及“袭击致造成身体伤害”罪。案件于19日在东区裁判法院审理,被告申请保释被拒,保留8日保释复核权利。

8月19日,警方于青衣再拘捕一名姓毕(23岁)女子,报道称,被拘捕女子为自称“旺角占领区女村长”的“鸠呜团”女常客毕慧芬。8月20日,毕慧芬被控 “非法禁锢”、“非法集结”及“伤人”罪一案在东区法院审理。被告申请保释被拒。案件押后至10月24日再审。据了解,毕慧芬此次行为属其保释期间再犯案。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