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林辉山,苍南县赤溪镇人。他年青时,投身革命事业,是浙江为数不多的中共七大正式代表。革命胜利后,他勤政为民,始终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廉政建设的先锋。晚年,他立下遗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林辉山,苍南县赤溪镇人。他年青时,投身革命事业,是浙江为数不多的中共七大正式代表。革命胜利后,他勤政为民,始终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廉政建设的先锋。晚年,他立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收受花圈,把器官交给医学院,将骨灰撒入江中,成为浙江殡葬改革的先驱,至今被传为美谈。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一心紧跟共产党

1906年1月23日,林辉山出生于赤溪镇圆潭地方。童年时,他给地主放牛为生。一次,他在砍柴时,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脊梁骨,农民出身的父亲看到他坐立不安,又没钱治病。当地的民间医生说,脊梁骨断了不能动,他的父亲只好含着泪水用竹子做了一只长方形的篰篓,用稻草做铺垫,让他躺里面出不来。一个多月过去,等伤好了之后他的背却驼了。从此,他成了终身驼背的残疾人。

小时候的他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善于思考:为什么穷人吃不饱、穿不暖、无法上学、无钱治病,还要受剥削、受压迫?他听到共产党专门为穷人当家做主的消息,于是就决心去找党组织。

1930年秋,他听说福建一带有红军活动,就踏上了寻找红军的道路。他到过福鼎、福州、兴化、泉州等地,名义上是打短工、修公路、卖零食,实质上是交朋友、找红军、闹革命,为后来的地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2月,他见时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的刘英。刘英还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之后,他经历了陈家雷、赤溪、矾山、马站等地的战斗。

在浙闽边的无数次战斗中,他冲锋在前、奋勇杀敌。在福鼎的一次战斗中,他身中数弹,只好躲藏在大山洞养伤。因为子弹留在身上,肌体发炎了,一直在发高烧。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他要求地下党联系当地的屠夫,拿来杀猪刀为他取子弹。顽强的革命意志,极大地 震慑了敌人,鼓励了同志们的革命意志。

林辉山从一名战士到指导员,一直到党组织干事。革命进入到最艰苦的年代,党组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当许多革命同志相继牺牲时,他却从不放弃,主动地挑起恢复党组织的重任,担任许多地方的县委组织部长。担任过桐霞县委书记、浙边临时省委委员兼任鼎平县委书记,努力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9年7月参加在平阳北港凤卧乡的冠尖和马头岗召开的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林辉山被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和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赤脚”为支持抗日

1940年12月,林辉山等同志,徒步穿越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8省,渡过长江、黄河,突破了日本鬼子的封锁线,历经1年多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延安。

达延安后,由于物资供应困难,他就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还当了某团的农业部长。别人一年四双布鞋,他仅领取一两双,只在最寒冷的时候穿。他把布鞋让给了身边的工作同志。身边的工作同志不敢要,他就风趣地说:“你们看过冬天鸭子在水上游泳吗?我这双脚就是‘鸭子脚’,脚皮特别厚。天气稍热一点,我穿鞋就比坐牢难受。”此后,他成了赫赫有名的“赤脚部长”。一直到1945年5月,中共“七大”正式召开,林辉山同志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辉山同志虽然长年穿上了鞋子,却仍然保持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延安精神。一直到新国内建立,他身为一名省部级的干部,却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和廉政爱民的本质。1952年1月,经陈毅同志点将,林辉山同志出任上海市委农工部长兼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

文革期间,上海成了“四人帮”活动的主战场。这位著名的“赤脚部长”,却被造反派从杭州押到上海批斗。冬天里,造反派头头说:“你不是‘赤脚部长’吗?就让你冻冻看,到底有多少本事!”造反派让他赤着脚,长时间地站在冰冷的石板上,他的脚皮冻裂了,鲜血直流,最后昏迷过去。他苏醒过来说:“我在延安时,是学习毛主席的‘南泥湾精神’才开始当‘赤脚部长’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哪有铁打的脚?”

“在延安时,我们知道许多抗日战士在前线缺少鞋子穿,我把布鞋送给我们上前线抗日流血的战士,这难道也有错吗?”这些话,说得许多在现场受批斗的老同志感动地流泪。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红军饭”影响后人

上世纪70年代,他担任了浙江省农办副主任。因公出差车祸负伤后,组织上派原来的省委书记、烈士刘英的儿子刘锡荣,到他身边做秘书工作。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许多同志。

1973年,矾山区南宋公社洋尾园的欧阳光怀同志去逝。他是一位出色的地下交通员。林辉山知道后,从杭州赶到了他家为他举行悼念活动。许多单位个人都争着要接待他。某单位准备了鸡鸭等好菜、还特地派人到海边买了最大最好的鱼。林辉山知道后,就向交代人说,他们把我林辉山当成了什么人了?把我当成了解放前的地主和官僚!有钱你们要去修桥、造路、办学校,怎么能这样浪费呢?这几句话,弄得这些人哭笑不得。他们说“人家是好心好意,还是下不为例,你老人家领个情吧?”

林辉山的态度变得十分严厉:“什么是‘下不为例’?任何事‘下不为例’,就没有党纪国法了!请你们把烧好的菜送敬老院去吧,就当我林辉山吃了。”开完追悼会,把老交通员送上山,林辉山同志向他的家属说:“今天我想吃一吃当年的‘红军饭’,让我好好回忆我在这一带的历史。”

南宋公社是革命老区,“红军饭”是“番薯饭”,大家都知道。但什么是“红军菜”大家就不清楚了。林辉山同志说:“红军菜,是‘过山龙’,也叫‘过沟菜’、‘山头鲳鱼’。”为老同志送葬的人很多很多,没有人能听懂这些话。可是这些话变成了爆炸性的新闻,马上就被这些送葬的人带回家,很快传遍了山区。快黄昏时,赶来了一个老太婆,带来了一小袋的“过山龙”。原来,这些话,还是当时地下党联络的暗号。这个老太婆叫欧阳玉钗。解放前,林辉山就在她家养过伤,是她冒着生命危险为她烧饭端菜,只有她知道这些专用述语。其实“过山龙”就是山区遍地都有的番薯藤。

林辉山与老同志们亲切地同吃“红军饭”,回忆着革命的历史,畅述着离别后的经过。这是一次革命家的聚餐,是一次拒绝盛宴、忆苦思甜的聚餐,更是一次廉政爱民的活动。

上世纪30年代,林辉山多次在南宋秘密活动过。之后他到延安学习、上东北杀敌,直到全国内解放。而解放后,他真正到矾山区南宋公开场合活动的只有这么一次。这一天,林辉山的言行举止,全部被当地百姓记住了。

“遗体”也能立新功

1976年4月的一天,70周岁的林辉山同志参加了省老干部局召开的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20周年会议。他开完会议回家,非常兴奋地向子女们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死后,还可以为革命立新功。”吓得家中的子女们一跳。

原来,林辉山同志亲笔写下了遗嘱:“……我死后马上火化,不开追悼会,不通知战友和朋友,不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瓯江、鳌江……”在会上,他带头呼吁大家配合政府开展殡葬改革工作。

后来,当他得知人的遗体可以用于医学解剖时,又在遗嘱中加了“将自己内脏捐献给浙江医院”的内容。为了让后代人更好地读书,他还把自己一生节省下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学校。

林辉山同志于1980年11月3日逝世。在他逝世30周年时,乡亲们在赤溪镇圆潭山上他的老房子的宅基附近,建了一个简单的纪念亭。 “钓鱼岛事件”发生以来,苍南县许多自觉“抵抗日货”的青年,自愿组织起来到他的纪念亭宣誓,学习他当年“赤脚”支持抗日精神,为中华民族争口气。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有许多人自愿到他的纪念亭前悼念他。

革命家林辉山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廉政风范,成了一座千古流芳的高山;他的遗嘱成为浙江殡葬改革的丰碑。

他不留财产,却留下重要的精神遗产;他不留坟墓,将骨灰撒入江河,却与青山绿水同在。

斯人已去四十载,此情长存留人间。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自1928年他第一次南下入闽,到1942年秋圆寂于晚晴室,弘一法师在闽南生活十四年。 与泉州的因缘尤甚。泉州人对弘一法师也很熟悉。不仅泉州城区,还有南安、晋江、惠安、永春等地不少寺院,法师都曾长期驻锡过。

弘一法师将人生中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十四年留给泉州。笔者近日来到泉州,集中走访了法师驻锡过的寺院,整理出他在泉州的行迹,希望能部分呈现出他的“南闽十年之梦影”。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师全身坐像 本文均为 翁欣 图

承天寺:弘一法师赠字处

泉州多寺庙,古称泉南佛国。这里丛林繁密,香火旺盛。

来到泉州,人人都会去的开元寺自然该是第一站。何况弘一法师纪念馆也在开元寺,法师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墨宝就在那里展出。除了开元寺,承天寺也是法师在泉州主要的住锡地。在他居留闽南14年中,法师的户籍就落户于泉州承天寺。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弘一法师在闽南居留14年,僧籍落户于泉州承天寺,相当于户口簿

从西街的开元寺出来,沿着东街、南俊路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就来到了承天寺。古朴的大门,上书“月台”二字(承天寺旧称月台寺),大门两侧,是弘一法师的亲笔书法:“有无量自在, 入不二法门”。

穿过山门,是一条古榕树庇荫下的深长甬道,七座宋代佛塔依次排开,南面墙壁上有许多大师书写的佛偈,肃穆中透着雅致。通道的尽头,“泉南佛国”的刻字正对着天王殿入口。

在泉州,承天寺的规模仅次于开元寺。这里原是五代节度使的私人花园,后被改建为佛寺。承天寺寺院结构错落,移步换景,颇具城市山林的幽静。比起开元寺的游人如织,这里更接近想象中的修行之地。

承天寺的大悲殿旁,醒目的立着一块纪念碑,上书“弘一法师化身处”。一般人看到这块碑石可能不解其意,化身地就是僧人的火化之处,这里之前应该有一座“化身窑”,当年我们正是在这里送别的弘一法师。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承天寺弘一法师化身纪念碑

1930年,弘一法师从开元寺移锡承天寺,帮助性愿法师创办月台佛学社,为学僧讲课。闲时整理古版藏经,编成目录,至今仍保存在这里。难得的是,弘一法师在承天寺还教过两回写字的方法。

承天寺西侧重修的“月台别院”,既是法师的旧居,还有一个别称便是“弘一法师赠字处”。走进院内,正厅中弘一法师的蜡像映入眼帘,枯瘦的身影正在伏案疾书,旁边那间就是法师的卧室。

众所周知,法师出家前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音乐、金石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出家后,许多爱好尽多舍弃,惟书法不辍。主要是他抱持以字结缘,以字弘法的观念,凡有所求,不论僧俗,都尽可能满足。

在承天寺居留期间,也是他一生写字最多的时期。每日上课之外,还为各方求字者题字。法师常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给来求字的信众。他也为优秀的学僧题字,最常写的就是“以戒为师”。

泉州寺庙多,有时一座挨着一座。从承天寺出来,往北步行两百米,还有一座铜佛寺,始建于明朝。寺虽不大,弘一法师曾两度挂锡于此,并题写了“铜佛古寺”的匾额。若不留意,也是极易错过。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承天寺南面院墙上,弘一法师书写的华严经偈语

惠安净峰寺:希望终老之地

1935年5月13日,弘一法师应净峰住持广谦礼请,来到惠安县净峰寺弘法。这里可能是他在泉州最喜爱的寺院,曾经希望能终老于此的地方。

法师当年是于南门外坐帆船,出泉州湾北上,先到崇武,再到净峰海边。我则坐车到惠安镇,再换上一部开往小岞的车,快到净峰镇时下车,沿小路走几百米就来到净峰寺的山门前。

净峰寺地处海滨,依山而建,三面环水,一面负陆,是惠安境内唯一延续至今的唐代古刹。净峰山虽不高,但是自古就很有名气,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就是在此羽化升仙。

进了山门,曲径通幽,寺内新建有晚晴亭,弘一法师的塑像就立于亭前。净峰寺内香火甚旺,既有佛殿,观音殿,也有纪念铁拐李的李仙祠,这种佛道混搭的风格,泉州人习以为常。

来这里烧香的不时有头披花头巾、身着传统服装的惠安女。挨着李仙祠,弘一大师的旧居仍保存完好,只是我去的时候,大门紧闭,未能参观。据说法师所住的房间虽狭小简陋,却因为东西朝向,每天都可欣赏海上的日出日落。

沿着阶梯,一路登上峰顶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俯瞰净峰镇全貌,以及两公里外的海天一线。虽然来自惠东半岛的海风有些猛烈,站在这里却也感到心怀开阔。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净峰寺,弘一法师旧居

法师来到净峰后,很快喜欢上这里的环境。其间曾数次致信友人,盛道净峰地僻幽静,风光奇秀,犹如世外桃源,萌生了长住并终老于净峰寺的念头。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到:“余今年已五十又六,老病缠绵,今岁来净峰,见其峰峦苍古,颇适幽居,将老于是矣。”

开始做长期幽居打算的法师,到净峰后不久,便开始修整房舍,请木匠制作床柜,书架,又在禅房左侧设计独立的厕池。他还在门外的小院内开凿花圃,亲手栽菊,每天浇水。

这段时间法师在惠安的讲经说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听众近千人次。来者中,据说甚至有惠安当地的基督徒,他们也是被弘一的魅力感召而来。法师在其《惠安弘法日记》中曾写:“余居净山半载,又须奔走乡村,虽未能大宏佛化,而亦随分随力小有成就,净峰寺道风日隆”。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净峰寺不远处的惠女湾,远处是小岞风车岛

虽然法师想在净峰长期驻锡,然而因缘可能还是不够俱足。半年后,当净峰寺的方丈广谦因故去职后,弘一法师为免纷争,也只得离开此地,跟着广谦移居草庵。

临别时,正是深秋,望着自己春天手栽、含蕾未吐的菊花,触景生情,弘一法师写下出家后唯一的一首诗,“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虽然法师之后未再回净峰寺,不过惠安一带乡间仍是大师晚年弘法的重地。在惠安的崇武古城、科山寺,以及灵瑞山等地,都留有法师的足迹,可见他对这里还是十分留恋的。

晋江草庵:世界唯一的摩尼教寺庙遗址

泉州,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在这里,不同的宗教和谐共生,泉州的包容性和文化多元,也使它一直以来有“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泉州市区二十公里外的晋江华表山,有一座草庵寺,为世所罕见的摩尼教遗址。

草庵又称光明寺,供奉摩尼光佛。因寺最初以草木构筑,故名草庵。元时改建为石构歇山式建筑。庵旁有摩崖石刻,“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这应该是摩尼教的16字箴言。

草庵寺的摩尼佛像,面部呈草绿,手显粉红,身体为灰白,是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构设。像后镌有波状毫光,代表着光明四射的之意。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晋江草庵寺摩尼教旧址

1933年12月,法师从开元寺移居草庵过冬,还把这期间在草庵的弘法活动写成《行脚散记》。后多次来过草庵,有时长住,有时短居。大师不仅为草庵提写过两幅对联,还撰写过《重兴草庵碑记》,为古刹留下重要的历史文献。

我以为草庵地处乡野,知名度也不高,应该没有多少人来,没想到来此参观和烧香的人不少。泉州很有意思,不管什么庙都有人拜,也不管里面的神明是国内的还是外国的。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拜火教而成,于公元六至七世纪传入国内。摩尼教教义是“崇尚光明、反对黑暗”,在我国旧称“明教”(没错,就是金庸小说中那个明教)。

明教在国内曾风靡一时,但至明代初年,为太祖朱元璋所不容,下令禁止,拆毁寺庙,遣散教徒,明教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当地居民一直以来都把草庵的摩尼教造像当成佛像来拜

后来摩尼教逐渐消亡,草庵成了佛教僧侣挂锡的寺院,此处乡民也当佛像来崇拜。以这种变相佛化,颇具保护色彩的形式,草庵寺才得以保存至今。如今这里是世界唯一、也是保护得最好的摩尼教遗址。

有关草庵和弘一法师,还有一个“草庵钟”的典故。原来法师在1935年冬第二次来草庵,曾一病不起,发烧昏迷,几濒于危,病中甚至写下遗嘱。后经寺中僧众多方照顾,法师的病情才转危为安。

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病,历时近半年。病愈后,法师开始深自反省,认为是往昔恶业所致。草庵钟是大师在草庵生病时所用的钟,比正常的钟要慢半小时。大师后来移居别处都故意将钟拨慢半小时,提醒自己在草庵病时的痛苦,发惭愧心。

日后别人经常看到法师所用的钟不准,感到奇怪,大师就说那是“草庵钟”,他还发愿自己将尽形寿都使用草庵钟。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草庵摩尼光佛,是用岩石中三种不同的天然色构设

安平桥访古:世上无桥长此桥

离开草庵后我又坐车去了十公里外的安平桥。泉州有两座著名的古桥,各有特点,论年代是北宋嘉祐年间的洛阳桥最古,论长度则是安平桥最长。

安平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因为桥长有五华里,俗称“五里桥”,甚至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当年是世界第一的跨海石桥。

来到安平桥后,我发现这里早已没有海。几十年前的一场围海造田运动,把这座海湾大桥成变了陆上桥,如今立在一座湿地公园上。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国内最长的梁式古石桥:安平桥

1938年九月下旬,弘一法师应安海的丰德法师之请,来到安海的水心亭寺,在安平桥边住了一个月有余。

当时,这里仍是重要的古渡口,法师的房间就在桥头的一间僧房内。房间里每天可听见桥下海水进退,波涛拍击的声音。他给自己的居室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澄渟院”。如今的大师故居,是前些年拆了后重建的,不过里面的陈设,仍保持着当年样貌。

弘一法师驻锡期间,应安海各界善信之请,做了几场佛法通俗讲座,听众甚多,后汇编为《安海法音录》一册。在此期间书写条幅数百,广结善缘,与安海各街人士留有合影,这一段时间,可算是他弘法最为忙碌的时期。

走在安平桥上,放眼望去,安平桥就像是一条长龙向前延伸,怎么也望不到尽头。安平桥的中间点,便是中亭,历来是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的分界处。亭前伫立着两尊护桥石将军,两侧有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我没有走完安平桥(感觉走不完),去到中亭就折回了。回去吃了五里桥竹笋冻,安海的特产,比我在厦门吃的,要好吃很多。

清源山:闽海蓬莱第一山

来泉州不可不游清源山。清源山乃泉州名山,位于泉州城北,海拔498米,清源山奇石嵯峨,有“闽海蓬莱第一山”的美誉。又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据说泉州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1939年初春,弘一法师来到清源山,在山顶的清源洞住了30余日。

在去清源山之前,法师刚在佛教养正院,发表了那篇著名的题为《最后的忏悔》的重要演讲,对自己的修行进行了无情剖析和深入检讨。表示不久将闭关静养,谢绝一切外事应酬,以终天年。此后他就在承天寺闭关,后又来到清源山静修。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镌刻于弘一法师墓塔边的最后墨迹:悲欣交集

清源山,佛道齐聚。入口处,一座高近六米,宽八米的老君石雕像巍然端坐,长眉阔口,笑看游人。此老君像刻于宋朝,千百年来盘坐在这里,像镇守灵山的守护神。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

清源山虽因山底的老子雕像而闻名于世,山腰却都是佛教的天下。由此向上攀登,山上有许多佛寺和造像,皆由天然崖壁雕琢而成。比如千手岩因为供奉千手观音像而得名,弥陀岩有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碧霄岩有著名的藏传佛教造像“三世佛”。

法师对清源山早已心向往之,居住在清源洞期间,游历了这里的所有寺庙。清源山优美的景色让他流连忘返,他还为山中的南台岩、赐恩岩、弥陀岩等诸寺题字。一个月后,他回到承天寺。

再之后,法师去了永春普济寺闭关。在那里坚持不讲经、不会客,亦不为人写字,专心致志撰写律著,历时572天。普济寺是法师入闽14年,住锡时间最长久的地方。

在说回清源山,法师的舍利塔也在此山中,就位于千手岩东侧,弥陀岩西南侧的一处茂林修竹的高台上。

法师墓塔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妙莲法师主持下修建的,后80年代又重建过。花岗岩仿木结构,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墓塔内正面壁上,还嵌有法师高徒丰子恺先生所绘的“弘一律师遗像”,据说是他悲切时集泪研磨所作的“泪墨画”。

于清源山建大师纪念塔,乃是精心选择。山是泉州第一山,风光秀丽。法师也曾在此闭关,法缘殊胜。舍利塔左侧的高石上,还有一尊他的禅坐像,目光悲悯而又宁静,正注视着山下的泉州城。

在这清源山,高石上打坐的法师像,和山脚下那尊老子像,成为了和谐共处的友邻。

温陵养老院:儒家书院的最后时光

泉州府城隍庙北侧的模范巷92号,是泉州市第三医院的旧址,也是有点让人觉得可怕的精神病院。 医院搬走,这里一片萧瑟的气氛。我来此地,是因为这里曾是弘一法师在泉州最后的住处,温陵养老院的所在。

很多人知道弘一法师在圆寂于晚晴室,但可能不太清楚具体位置。绕过病院大楼,可见一座残旧的石牌坊,上书“小山丛竹”四个字,斜对面那三间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老屋就是晚晴室所在,多年来,它一直作为三院的药品仓库而存在。

这座小小的医院内,不仅有法师旧居,也是一处重要的泉州历史文化遗址。医院前身是闽南第一个进士欧阳詹的家祠,后因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创办“小山丛竹书院”而闻名于世,是曾经辉煌的泉州古四大书院之一。

清末科举废,书院亦废。1935年,泉州的叶青眼居士创办温陵养老院,院址设在书院内。大概因为这里过去浓厚的儒风文脉,养老院建成后,法师曾两次来这里短住,并且在此补题朱熹过化亭匾额。

弘一法师在泉州修复了两项朱熹遗迹。一处是过化亭,还一处就是修补书开元寺山门那副朱熹所撰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苍南风土丨廉政建设的先锋 行脚泉州,寻访弘一法师旧迹

晚晴室东侧的“小山丛竹书院”遗址

1942年5月,63岁的弘一法师从惠安灵瑞山回到泉州城,先于铜佛寺小住,后在叶居士的劝请下移居温陵养老院,并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几个月时光。

大师喜欢晚晴两字,曾自号晚晴老人。住在温陵养老院期间,为居室取名“晚晴室”,法师人生的最后一抹夕照也永远地定格在这里。

看我蹲在地上拍照,院里的保安走过来,与我闲聊。他指着三间厢房告诉我,正中一间是佛堂,右边是柴房,左边那间就是卧室,也就是弘一法师的圆寂之处。

在温陵养老院的几个月,弘一法师仍尽力完成自己的未竟书稿。期间与友人书信往来,暗示即将不久于世。他也会与院里的老人聊聊家常,有人来求字,弘一法师便在纸上写下“南无阿弥陀佛”,从不让他们空手而归。

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终年63岁。临终前三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

法师出家28年,持戒谨严,淡泊无求。最后的遗物,是一件百衲衣,有224个补丁,皆亲手自补,只此无二。

法师圆寂后七天,依照遗言,遗体在泉州承天寺化身窑荼毗。他的舍利后分为二份,一份入清源山舍利塔,一份则分葬在他的出家地杭州虎跑寺山中墓塔,供世人瞻仰追思。

法师在十四年闽南弘法生涯中,足迹遍布泉州各处寺院。除上文提到的地方,还有永春普济寺、南安雪峰寺、灵应寺,晋江福林寺等数十座寺院。这里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详述。值此法师诞辰之日,谨以此文纪念。

原创文章,作者:墨迹星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cw.com/y/9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