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12 39
“宠们物动的里地回家”基地里的动物们
工作人员把物资运送至宠物方舱
工作人员在转运宠物
强叔和收养的流浪狗
第一批运送至方舱的宠物
疫情发生时,主人在转运隔离期间,滞留的小动物也同样牵挂着热爱动物人士的心。近日, “广州封控区滞留宠物的守护者” 话题冲上热搜,一批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也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里。
由于大部分情况下宠物不能进入隔离点,隔离期间留守家中的“毛孩子”们该怎么办,成了主我们最放心不下的事情。为了回应主我们的挂念,强叔所在的“宠回家”动物保护团队这几天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在处理宠物救助需求之外,他们积极争取和海珠区客村防疫部门对接,并建起一座宠物方舱。目前对这些小生命的救助与守护仍在继续。
初期救助
116名宠物主抓住了“救命稻草”
凌晨3点,窗外已是一片寂静。强叔还坐在桌边回复着消息,微信上不断冒出小红点,每一条消息对面都是一名焦急的宠物主人。广州疫情暴发的这段时间,强叔每天都会收到一两百条好友申请。
“很多人家中的宠物快断水断粮了,很着急地问我怎么办,我要一个一个和他们解释清楚。”强叔说,最忙的时候他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凌晨三四点回复完,第二天8点又爬起来继续工作。
强叔真名叫梁俭强,1978年生人,是广州“宠回家”动物保护团队的负责人。“宠回家”发展到 团队核心成员已经有40余名,大多是95后的年轻人,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义工。
今年10月底,“宠回家”基地所在的海珠区客村片区成了疫情集中暴发的区域。11月7日,广州市政府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称,海珠区已安全转运涉疫人员3.4万人。在转运隔离期间,滞留在家中的宠物无人照顾,成了众多宠物主人最担心的问题。“毛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家人。
家住客村西南约十二巷的吕女士养了一只蓝白小猫,名字叫“酸奶”。11月1日,她被转运至花都隔离,家里留下小猫“酸奶”和仅能够维持六七天的水及猫粮。7日这天,吕女士仍不知道自己能否回家,心急如焚的她在朋友的帮助下联系上了强哥,随后进入了“客村隔离宠主信息对接”微信群。
群里的116名宠物主人看到“宠回家”扩散的宠物上门照顾的信息后,他们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联系沟通
对接疫区网格人员上门喂养
强叔说,在这次救助中,自己始终发挥着“沟通的桥梁”的作用。因为疫情管控,强叔和团队成员无法进入管控区域内,上门喂养的工作就只能由疫区网格内的工作人员承担。后来,穗星社会工作中心找到强叔,希望和“宠回家”团队一起开展宠物救助工作时,他立马就答应了,“穗星社工和防疫指挥部对接,安排上门人员,我们就在后方尽全力配合他们,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那天,他想了很多细节的问题,包括如何和宠物主人建立联系,如何向上汇报救助方案,还有联系基金会和资助企业的事;他还想摸索出一套固定模式,希望如果在客村片区能试行成功,就推广到更多的区域。他想救更多的“毛孩子”。
即使有着多年的动物保护活动经验,强叔和他的团队还是常常忙得焦头烂额。一开始,宠物主人对接群里充斥着一些情绪,有些宠物主人不断提出要求,希望立马了解自己宠物的情况,导致沟通难以为继。
“有些宠物主人找到我的时候,已经是完全崩溃的状态。”强哥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他深知,越是紧急的情况越是需要冷静。他希望大家能明白,只有用最短的时间,提出最明确、最直白的需求,才能第一时间把信息反馈给前线的工作人员。
他让新入群的宠物主我们在共享文档中填写相关的信息,详细到地址、宠物特征乃至脾性。宠物主人 要签订一份协议:允许工作人员上门喂养。如果宠物主人要和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强叔建议他们用短信代替电话,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强叔和团队还总结出了3个喂养条件:第一是需要自己准备好猫粮狗粮和活水;第二是把家门钥匙交给社区,或者放在某个地方,写纸条交代好;第三是如果家里出现病例,需要先消毒解封,不然工作人员不能进去照顾。“我和宠物主们达成共识,以(宠物们)活下来为最大要义,有些条件可能无法满足。” 群内保持着沟通的良好氛围,强叔也能稍微松口气。
强叔说,广州是一个很有“温度”的城市,他希望大家能够多点信心。“其实有些救助工作在我们之前就开始了,一些喜欢小猫小狗的网格员会主动去照顾它们。我一个朋友的弟弟就在当网格员,之前他问我能不能想办法运一些猫砂到他负责的那个区域,我立刻就找货拉拉帮忙送过去了。”强叔说。
有时候,面对情绪激烈的宠物主我们,强叔也有难以安抚的时候,他也曾想过“不做了”,但是在7日晚上,一名宠物主回到消杀完毕的家中后,给强叔发来了一段视频,说:“猫没事。”视频中一只小猫慵懒地躺在地板上,轻轻蹭着主人热情的手。“地上都是消毒水,对猫猫没什么影响,水和粮食也都更换过了。”强叔让他把这个消息了群里,也让其他的宠物主我们安心了不少。
强叔说,这件事令他开心了很久,看见“毛孩子”平安无事,他就感觉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有了回应。
行动目标
和政府一起建“宠物方舱”
11月9日,强叔和团队又有了新的目标:他们要和政府一起建一座“宠物方舱”(全名“海珠区客村宠物托管中心”)。这个“宠物方舱”就位于客村小学的旧教师宿舍。当天他们就安排人往里面运送了物资,搭建了初步的模型:一间干净整洁的教师宿舍内,整齐划一地摆放着三排笼舍,每一排放置两层,一共24只。11日,宠物方舱正式投入使用,可以容纳200只猫猫狗狗。
从上门喂养转变为搭建宠物方舱,其实是出于对疫情形势的考虑。“在8日的时候,我们敲定了网格化喂养的方案,当时我知道方案通过后开心得不得了。但是后面因为担心有风险,就决定把宠物接出来转移到宠物方舱。”方舱由政府搭建,强叔则负责物资保障工作。
在转移宠物前,宠物主人需要先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目前已经有30多名宠物主人签了字。12日傍晚,19只宠物安全转移至宠物方舱,预计将来入住的宠物会达到近40只。在宠物主人对接群里,已经签署的同意书还在不断增加。
探索模式
网格化喂养、搭建方舱需细化步骤
宠物方舱里实行集中管理,一只宠物配备一个笼子,笼舍都配有挂式水粮内胆式喂食盘以及猫砂盆、狗盘等物资。每个笼子上都会挂着一个信息登记牌,上面记录了宠物爱称、主人地址等信息。方舱内有充足的水和粮食储备,由具有喂养经验的工作人员负责照顾。方舱内的工作人员还会在每个猫笼前铺一块大毛巾,防止小猫出现应激反应。
“条件肯定没有专业的宠物医院、寄养中心好,但是能够解决它们的温饱。”强叔说,“现在我们最大的困难是人手不足。前一阵子有一名工作人员健康码变色了,搭建方舱的工作只得中断,不然的话还可以更快完成。”
每一步工作,强叔和团队都能落到实处。在资金和物资捐赠方面,强叔每天都会同基金会和供应的伙伴进行沟通,也受到了多方支持。而物资的运输问题,强叔争取到了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全力配合,各方面都有了保障。
无论是上门喂养、转运,还是在方舱安置宠物,客村的工作都渐渐步上了正轨,强叔可以稍微抽出身来,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最近我会把重点放在白云区,把这种模式和他们共享。”如何统筹细化工作和帮忙管理物资,强叔都已经在心中打点好了,他希望能最大限度减少工作人员的负担。
而对于正在探索的模式,强叔坦言:“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在一步步尝试和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虽然这其中遇到了许多突发状况,但他相信总能一一克服的。
他认为,模式的推广不仅是实现网格化喂养或者搭建宠物方舱这么简单,而是要细化、落实到具体的步骤,让整个工作更加顺畅。强叔反复强调“沟通的桥梁”这个词,其实他自身已经成为了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宠物主,另一头连着“毛孩子”。
人物
从流浪汉到流浪猫狗 一直在救助的强叔
强叔家里现在有8只狗、10只猫。有些是朋友寄养在他家的,有些是他和妻子收养的流浪猫、流浪狗。“本来一开始家里只有两只流浪猫,后面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是不能再多了。”强叔笑着说。
强叔的妻子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平时在家中全职照顾小猫小狗们。强叔走上动物保护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受妻子的影响。2015年,夫妇俩收养了第一只流浪狗,取名叫“丁丁”。“当时它只有9颗牙,已经挺老的了。但是我太太很喜欢它,就接回家养了。”两人都没有想到,丁丁从2015年一直陪伴他们到 从9颗牙变成了只剩3颗。
收养丁丁的第二年,强叔成立了“宠回家”团队,开始为流浪动物们提供救助。在此之前,强叔已经从事了3年的义工工作:专门帮助广州的露宿者。强叔的母亲打趣他说:“之前是(救助)流浪汉,现在是流浪猫狗,怎么老是和流浪有关。”强叔却觉得,做自己想做的、并且是有价值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此时,强叔给自己许下了一个“宏愿”:用5年时间,他要改变一些东西。
“宠回家”基地里共有一百多只流浪猫狗,强叔夫妻俩和团队成员一直照顾着它们。因为普遍年龄偏大,基地里的“毛孩子”一直没有人领养,然而强叔还是常常去看它们,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们一样。
强叔年轻的时候曾开过广告公司,攒了一些积蓄,后来把公司交由别人打理,自己则专心做义工。至于收入的问题,强叔认为“够生活就行了”。直到2021年强叔开办了“萌馨花园”领养体验中心,夫妻二人才又有了收入来源。这几年来,强叔和妻子一直相互支持,“没有我太太的话,我是不会走上这条道路的。”强叔说。
在宠物方舱正式投入使用的那天,强叔家中的一只小狗因为疾病离开了他们。强叔说,它10月30日从医院出院的时候,医生就说存活的希望不大,他当时其实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真正到了离别的那一刻,强叔还是哭得很伤心,“这些年见了很多了,但在那一刻还是接受不了。”
采访电话的那一端,传来了强叔的叹息声,然后是一段沉默……“所以我很能理解那些宠物主我们焦急的心情。”说罢,强叔努力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又继续投入到了宠物方舱的工作中。他知道,还有更多的“毛孩子”等着他去拯救。
文/实习生 黎原 蔡晓榆
本报记者 王婧懿
统筹 /林艳 张彬 受访者供图
目前在广州养狗,登记后每只犬第一年500元,第二年起每年300元。今后在广州养狗可能不用交费了。
作为今年广州人大计划立法项目之一,现行《广州市养犬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将进行修订,修订草案拟于11月提请一审。6月20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实施《条例》情况开展集中执法检查。其中透露,目前全市累计受理养犬登记共11.6万只,但与实际犬只数量仍有较大差距。为提高犬主主动登记的积极性,市政府正按程序开展《条例》修订工作,考虑实行犬只登记不收费。
■新快报记者沈逸云实习生林凌文/图
焦点1
养犬登记
去年八成养犬人通过微信给犬只上牌代表建议提高登记率要做好便民服务
2009年,广州市养犬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通过11个区425个宠物医院、宠物店及公安机关办证登记点,做好养犬登记服务工作。市公安局透露,去年全市受理养犬登记14313只,同比2017年13923只上升了3%,其中海珠、越秀、番禺、天河、白云及黄埔区登记较多。截至今年5月,全市累计受理养犬登记116315只。
去年广州推出“广州养犬服务通”小程序,市民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此完成办理养犬登记和领取电子犬牌等多项养犬业务。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全市通过微信小程序受理养犬登记11514只,占了全年受理总量的80.4%。
这一数据与广州实际的犬只数量仍有较大差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济工委副主任周慧建议,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当养犬人在宠物医院为犬只打预防针时,即可办理养犬登记。“这一渠道可以发挥起来,养犬人方便了,政府购买服务后宠物医院也有了积极性。”在她看来,提高养犬登记率不仅是做好管理,更要提供好便民服务。
焦点2
费用使用
养犬管理费两年收取过千万修订将考虑免征养犬管理费
广州养犬登记率不高,其中一大原因便是与“钱”有关。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执法检查进行前期调研时发现,养犬市民越来越多地质疑、投诉登记收费高和收费之后没有服务的问题,主动登记办证积极性不高。
根据《条例》规定,在严格管理区内养犬应当缴纳养犬管理费,其征收标准为每只犬第一年500元,第二年起每年300元。这一笔费用每年多少?又用作何处?
会上,政府部门透露,养犬管理费在办理登记或者续期时征收,全部上缴市级财政、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按照首次登记3∶2、续期登记1∶2的比例进行市、区财政分成。2017年、2018年,全市养犬管理费共收入1164.58万元。
养犬管理费作为《条例》实施过程中质疑声颇高的一个环节,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登记率,且部分市民拒绝交费,该费用征收率不高,对此市发改委建议免征管理费,以提高主动登记的积极性。
广州市政府副市长杨江华在会上亦表示,下一步将推进《条例》修订,通过立法明确免征养犬管理费等问题。
焦点3
管理执法
犬只便溺不清理开罚取证难代表建议养犬管理采取“积分制”
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前期调研,养犬登记率不高,另一大原因是对不登记行为的执法难以有效落实,导致养犬人认为登不登记无所谓,不登记被抓到也没有什么严重后果。
会上相关部门透露一组数据,公安部门去年行政处罚违法违规养犬1156人次(同比2017年486人次上升137%),没收违法犬只1296只(同比2017年1223只上升6%)。自2017年以来,全市受理和处理各类涉犬纠纷、投诉2.5万宗,警告、教育养犬人3.1万人次。
除了不上牌、不牵绳外,犬只随地大小便亦是不文明养犬的“老大难”问题之一。作为负责查处养犬影响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行为的执法部门,市城管局介绍,去年执法检查313宗,教育处理180宗,虽然行政处罚事项有四项,但主要还是犬只粪便问题。
对于管理、执法难的问题,有市人大代表建议,可免费为犬只植入芯片,或强制戴牌,以便追踪管理。采取“积分制”,对不牵绳、不及时清理粪便等轻微违法行为扣除相应分数,累积到一定分数的暂停其养犬资格,情节严重屡教不改者完全取消养犬资格。并对未强制免疫、有过伤人记录的严重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针对各执法部门提出的行政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有市人大代表建议,可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市、区两级专业养犬管理力量。
焦点4
疾病防控
犬伤门诊接诊人数逐年上升其中两三成为猫伤
不文明养犬的一大弊端,即是可能导致犬只伤人事件发生,给市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隐患。市公安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全市发生犬只伤人案件数(宗)分别是59、63、44,今年1-5月发生29宗。
市卫健委透露,广州近五年来报告人狂犬病病例维持在低水平,自2014年至今没有发生本地感染病例,只有4例输入病例(2016年和2017年各2例外地犬咬伤本地发病)。
广州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即“犬伤门诊”)接诊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2014年106632人;2015年116776人;2016年132218人;2017年166324人;2018年200098人;2019年1-4月67378人。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是犬伤门诊,但并非均由犬所为。统计显示,全市犬伤门诊接诊人数中,犬伤者所占比例最高(占55.2%~66.3%),其次为猫伤(占20.3%~31.5%),此外还有鼠伤及其他动物伤。
在狂犬病疫苗注射方面(包括犬、猫及鼠等宠物及动物咬、抓伤),2018年注射人数为20万人;今年前5个月,注射人数为6.7万。
市农业农村局表示,据业界分析,如今市民养猫数量较犬为多且持续上升,每年被猫抓咬受伤的人不在少数,猫犬均为狂犬病易感动物,可能感染和携带狂犬病病毒并传播给人,对此建议要积极推动猫的狂犬病免疫。
管理
救助或没收的流浪犬安置在哪?
在广州,广州市犬只留验所是救助或没收流浪犬的“安身之地”。20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集中执法检查的其中一站,便是留验所。
留验所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马洞村,2013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并由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负责管理运行。
流浪犬进来后,将如何管理?据悉,刚接收进来的犬只会先登记建档,进行初步的体检,再根据犬只的不同病况安排到相应的区域,进行有效的护理。在隔离诊疗期结束后,狗狗会接受免疫、绝育、驱虫和康复护理。
该所工作人员透露,由于被遗弃的狗狗会感觉到压力,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因此会尽可能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每周都有专人帮它们洗澡,早晚有两次户外活动,晚上则带入犬舍睡觉。最终进入领养区的,都是健康的、适合领养的犬只。
数据显示,去年留验所有124犬只被领养,领养率并不高。“许多来领养的市民还是看颜值、看品种。”工作人员称,所内多数犬只为混种犬,且伴有伤病,经治愈后会留疤,影响“颜值”。
如何才能领养?据介绍,领养人免费申领,需满足以下条件:年满18岁,拥有住所(租住者需出示租住合同,房屋拥有者需出示如房产证等证件),家里没有养犬。领养成功后,犬只留验所会定期进行回访,防止犬只再次遭遗弃。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