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13 29
大家的印象中的流浪。闪躲神眼,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骨瘦如柴,满身伤痕,眼神躲闪。
美国加州一个收容所接收的一只。”物大然庞“个流浪猫可能要打破你的传统印象了。它很特别,不光不瘦弱,更像是一个“庞然大物”。
当好心人想把它带去收容所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就抱不动它。是的,没错,你没有听错,一只猫胖成了一头猪,胖到好心人都抱不动它。
所以 它是被扛到收容所的。收容所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还以为这只流浪猫只是毛发比较蓬松,一上称才知道它是实胖。
完全没有冤枉它,体重超过13公斤,足足26斤重。
工作人员给它起了个名字,胖胖(Chubbs),这名字一点都不委屈它,完全是写实的。
后来它被一户好心的家庭收养了,因为肥胖导致胖胖的身体存在很多疾病,目前正在努力减肥中。
还有一只狗狗,甚至因为超重,差点被执行安乐死。它是一只金毛,名叫Kai,因为太胖被主人带到宠物医院要求安乐死。
但是兽医拒绝了主人的要求,并且表示要收养Kai。它的体重达到了173斤(相当于156斤)。
因为肥胖,Kai的心脏常年超负荷运作,它的四条腿也很难支撑它的身体超过十分钟,走上一小段台阶需要花费20分钟的时间。
兽医为它制定了减肥食谱和减肥计划,尽管非常辛苦,但Kai一直在坚持。
经过一年的艰苦减肥,Kai成功减重100斤,它现在已经是个帅气的金毛了,也变得活泼,健康,充满活力。
看着Kai减肥前后的对比,小依只想说,真的是一胖毁所有啊。
目前全球宠物肥胖的形势已经越来越严重了,智利超过1/3的宠物狗都处于超重状态。当我们笑着调侃毛孩子是奶奶带大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肥胖正在一步一步伤害它们的身体。
过胖的体重可能会给它们带来糖尿病(尤其猫较为严重)、关节炎(尤其大型犬)、高血压、肾脏以及心脏等各种疾病。
那应该如何判断自己家毛孩子是不是超重呢,重点来了,拿出小本本记好。
有一种宠物身体评分方法(BCS),虽然不具体,但是非常实用,适合铲屎官家庭自测。
第五个级别为最理想的毛孩子身材。肋骨可触及且无多余脂肪覆盖,从侧面可以看到腹部收起。
如果发现它们已经处于超重状态了,就立马行动起来帮助它们减肥吧。宠物减肥的原理和人减肥的原理是一样的,循序渐进,管住嘴,迈开腿。
宠物每天所需要的卡路里最低标准可以按照这个公式来计算:体重(kg)×30+70大卡
还要保持每天运动的好习惯。减肥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宝贝们的健康。希望各位铲屎官一定要重视起来哦。
不知道你家的毛孩子有没有超重过呢?如果有的话,有没有减肥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呢?
与李文古的故事一样,三斤狗的故事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很多人都以为那只是一个传说,没想到三斤狗的故事竟然是真人真事。
昨天下午,我专程从梅城骑摩托到松口小黄村三斤狗的故乡探寻梅县历史名人三斤狗故事发生的地点。
三斤狗的故事梗概
清朝乾隆年间,梅县松口小黄村有个李三雄,生下时只有三斤九两。因家境贫穷,身材又瘦小,很多人便叫他 “三斤九”。小孩子发音不准,把“三斤九”叫成“三斤狗”。天长日久,“三斤狗”这个外号便人尽皆知了。
三斤狗穷得叮当响,邻居有东西不见了,总是诬赖三斤狗。
某年年三十日天未亮,三斤狗的儿子阿发从南洋回来,手提大提包,后面还跟着四个挑着“番货”的挑夫。
年三十日上午,家家户户都到祠堂祭祖,三斤九用花边(银元)装满三个盘子祭祖,见桌子不平,便拿几个花边垫桌脚。这一举动惊动了村人,大家纷纷改口叫“三伯”、“三伯公”,三斤狗大笑说:“昨夜三斤狗,今朝三伯公,三斤变三百,大得闲快哟。”
三斤狗故居寻古迹
广东梅县松口有个古村落叫小黄村,村里公路的每个岔路口,都有一个新竖起的指路牌,游客可以根据指路牌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目标。
“看,三斤狗故居就在那边”,从指示牌所在的路口进去两三百米,就可以看到右边有个老屋叫“广德楼”, 这座老屋看样子最多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三斤狗的后裔建的,屋名很有意思,大家不妨仔细品味品味。
广德楼有点破旧,有些地方墙上都长草了,估计应该有一段时间没人居住了。从屋后面没有窗门的洞口望进去,可以看到房间的门和窗都没有了。
跟我见到的不少老屋一样,里面养了一些鸡,这是农村客家人充分利用老屋剩余价值的一种最朴素的方式。
三斤狗的故事已经过去二百多年了,三斤狗原来居住的老屋已倒塌很久,现在只剩下一点残墙供我们参观和怀念,品味故事背后隐藏的为人处世的哲理。
从剩余的残墙可大致看出三斤狗故居的大致轮廓,稍微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让远道而来的我们不至于太过失望。
仅剩的残墙也被树根和杂草所占领, 这一点也不奇怪,即使是那些曾经高官厚禄,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的人,其故居最终也难逃过这样的结局。
所以,珍惜今天的一切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年用花边(银元)垫桌脚的地方——李氏仁政公祠就在三斤狗故居遗址的附近。
公祠前面有一道高约一米半的围墙围起了一个长方形的门坪,两侧的围墙各有一个圆形的小拱门,这种布局在客家祠堂和古民居中十分罕见,不知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围墙的一角开了一个外大门,上面写着“李氏祖祠”四个大字,旁边的对联是“仁亲睦族,政修齐家”。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副对联应该是三斤狗变成三伯公后才写上去的。
正对大门外大约三米远的地方则建了一堵墙,把祠堂的外大门挡住了一大半,外人从路边经过,根本看不到外大门的屋名和对联,这里面有什么名堂请高人指点一下。
祠堂的内大门则写着“仁政公祠”四个大字,对联为“仁垂后裔,政绍前徽”。
大门进去可以看到上堂正面的祖公牌上面中央写着三个饱满工整的大字“陇西堂”,当年李氏族人和三斤狗父子就是在这里祭祖,“上夜三斤狗,下夜三伯公”的传奇故事就是从这里流向广东各地,飘向南洋地区的。三斤狗也从一个没人瞧得起的穷汉变成了梅县地区继李文古之后又一个客家名人。
Demand feedback